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防治玉米褐斑病

网友投稿  2012-08-03  互联网

    玉米褐斑病是玉米近年来发生较重的新型病害,发病轻时结穗小、产量低;发病重时叶片干枯,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般在喇叭口期始见发病,抽穗期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危害叶鞘及茎秆。症状首先表现在顶部叶片的尖端,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沿叶脉形成条斑,多个条斑形成横向病斑带,发病初期叶肉退绿变黄,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仍保持绿色,病斑透亮。叶片主脉出现l~2毫米的黑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休眠孢子;在叶片正面主脉上黑褐色斑点连在一起,形成黑脉:叶鞘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块,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茎秆上病斑多发生于茎节的附近,常常在感染中心折断。
    多年连作地,耕作层浅、缺少有机肥、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块,玉米叶色常常变黄,出现脱肥现象,造成玉米抗病性降低,病害发生严重;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夏玉米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田块,以及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或长期连阴雨的年份发病较重。
    防治玉米褐斑病,应该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组织,并及时深翻土壤,减少越冬菌源。重病地应该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促使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抑制病害发生。也要及时防治黏虫、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减少伤口和病毒携带体。田间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玉米的机械伤害,以减少病菌侵染。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l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l次,连喷2~3次。喷药时,要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叶片和叶鞘。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叶面宝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提高防治效果。(刘忠强 张立强)

                                                              (责任编辑:王玉东)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2-08-03/27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