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严控猪瘟传播风险猪业发展刻不容缓

网友投稿  2019-03-17  互联网

    原料车消毒架

    车辆消毒烘干中心

    关键点视频监控

    饲料中转入场饲料中转入场

    编者按:为了解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生猪产能及产销形势变化,判研2019年生猪稳产保供形势,近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全国畜牧总站在七个省区进行了相关调研,每个省区抽调一个发生过疫情的生猪生产大县和一个未发生过疫情的生猪生产大县。调研的重点包括了解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变化,仔猪存栏和销售变化、猪肉市场供应情况、稳定生猪生产和恢复生猪产能的主要措施以及当地种猪企业生产情况等,意在摸清当前生猪产能下降的幅度和主要原因,以期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及手段

    当前非洲猪瘟疫病流行严重,国内多区域都有发生,各养殖企业(场、户)要想保住猪场,将非洲猪瘟病毒(ASFV)阻挡于猪场外部,最有效的方式是切断传播途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升级防疫硬件,筑牢三道防线。

    首先,要筑建三道防疫体系。围墙防疫体系:完善猪场周围围墙,只留大门口、出猪台、出粪池等位置与外界连通,其他区域全部围蔽,不留任何漏洞。排水沟用铁丝网阻拦,防止猫狗进入。生活区与生产区围栏防疫体系:彻底隔离生产区与生活区,确保所有进出只能通过唯一大门口进入。猪舍与猪舍隔离体系:隔离区域、片区生产区域、环保区域之间筑建隔离带,用不同颜色的衣服,区分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做到不交叉。

    其次要将厨房外移。场内厨房移至猪场外围,选取防护距离合理的地点,对食材进行消毒,对食材进行加热熟化,所有饭菜都经过高温后进入猪场。

    再其次要将消毒点前置化。在现有猪场门口,增加一道消毒关卡,使用有效的消毒药物消毒。该点要具备对车辆,道路、人员、物资、药物疫苗的消毒。具备物资加热功能,对所有能进行加热的物资进行60℃,30min的加热。

    最后要建立车辆清洗烘干中心。所有进场或靠近猪场的业务车辆(饲料车、猪苗车、种猪车、猪粪车、垃圾车),在靠近猪场之前,都要在洗消中心进行清洗,消毒,烘干。烘干要求60℃,30min以上。

    二是全面封场,严控“五进五出”。

    五进是指除了饲料、药物、疫苗、猪只及必要生产物资进入猪场,其他物资减少或禁止进入猪场。

    饲料入场前要对饲料车进行彻底消毒,通过中转的方式接驳进入猪场,有条件的可使用散装料塔传送进入猪场,阻止饲料车及饲料袋入场。药物疫苗在场外进行2次消毒,1次臭氧熏蒸,可以加热的进行加热处理后,方可进入场内。疫苗必须经过有效消毒药物浸泡后,经过臭氧熏蒸方可入场。外来人员、本场休假人员进入猪场,存在较大风险,视为红色警戒。人员回场前进行有效隔离,邀请政府单位协助检查,对需要回场人员进行ASFV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回场人员执行冲凉、换衣鞋,生活区隔离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在疫情高危区域,可执行封场。猪只引种要谨慎。ASFV病毒感染猪,具有一定潜伏期,引种之前检测为阴性,并不能确保该猪没有被感染。在疫情高危区域,可以暂时闭群,不引种。所有物资进场,先经过消毒水彻底喷淋,有内孔的(如管道),也必须用消毒水消毒;物资必须经过60℃,30min加热后,方可入场。

    五出是指所有人员、猪只、医疗废弃物、垃圾、猪粪出场,必须经过中转,外来车辆不得进入场内。

    猪场出猪台设置单项回流关卡,确保猪只能出,不能进。运输车辆使用密封式猪车,确保运输安全。人员外出必须经过场长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审批,坚持只出不进,减少风险。在疫病流行高危区域,建议停止垃圾、猪粪、医疗废弃物外运。确实需要外运的,经过中转的方式转运出去,对中转点进行彻底消毒。疫病高危区域,实行“封场、闭群”,切断外来可能的传播风险,保证场内安全。

    三是切实控制饲料生产防疫安全。

    饲料厂接触的外界车辆最多,人员来源复杂,原料产地较多,运输途经路线较长,感染风险大。通过一系列防疫手段,提高饲料厂防控等级。

    第一,建立前置清洗消毒点。所有到饲料厂的车辆,在前置点清洗干净并消毒。原料车与成品料车使用不同的地点。第二,厂区门口消毒。对所有进入厂区的车辆,使用喷淋系统,对车辆进行彻底喷淋消毒,驾驶室使用雾化消毒机消毒。司机人员换衣、换鞋,经过雾化消毒进入厂区。第三,原料与成品区域隔离。原料车与成品料车从不同入口进出饲料厂,做到不交叉。饲料厂区域内对原料区与成品料区进行物理隔离,用不同颜色衣服区分,不交叉、不串岗。第四,饲料生产区域隔离。用物理隔离带把饲料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开,员工上班必须进过冲凉房冲凉换衣进入生产区域。进入生产车间进行二次换衣换鞋。第五,高温制粒生产。更改饲料生产工艺,对所有饲料进行高温处理。80℃,3min以上制粒。

    四是健全防疫体系,压实防疫责任。

    猪场场长要制定符合本场的防疫体系,落实防控责任。每一个防控环节如何操作,制定流程图,对操作人员进行思想及操作培训。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每个防疫环节落实情况,确保无漏洞可钻。

    五是积极与政府沟通协作,打赢防非攻坚持久战。

    与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紧密联系,掌握实时疫情动向。邀请防疫部门提出防疫指导意见,不断升级防疫硬件,制定合理的防疫流程,监督落实。对猪场周围3公里的散养户进行规范,消毒。监控猪肉产品及生猪进入猪场周边地区,确保大环境安全。

    全国畜牧总站整理

    吉林生猪产销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2月20日~21日,调研组赴吉林公主岭市和农安县开展生猪及产品调运政策落实情况督导,进行生产形势调研。总体看,吉林省对稳定生猪生产工作较为重视,按照农业农村部23号文要求认真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出台了落实疫病防控要求、促进产销对接、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监测预警和舆论引导等一系列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生猪产销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但多数养殖场(户)担忧疫情不敢补栏,生猪产能下降幅度仍然较大。具体报告如下:

    生猪产能明显下降,猪价有所回升,“不敢养”“不能养”问题突出

    1月份,吉林省定点监测村当前生猪存栏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23%;定点监测规模场生猪存栏同比下降15%,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8%。生猪调出大县存栏降幅更大。公主岭市当前能繁母猪存栏约7万头,较去年同期减少近一半;农安县当前能繁母猪存栏约10万头,同比下降35%。

    公主岭市刘房子镇现存栏能繁母猪3500头,同比下降42%;黑林子镇生猪存栏由12万头减少到现在不足4万头。农安县2018年9月发生疫情,11月份疫情刚刚解除时仔猪价格跌到200元4头。虽然近期当地仔猪价格有所上涨,20公斤的仔猪售价达到600元,但基本上是有价无市。该县开安镇生猪存栏由13万头减少到现在的不足8万头,与广东温氏合作的18个农户现存栏生猪6万头,同比下降15%。牧原集团在农安县的两个育肥场存栏11万头,仅为实际生产能力的30%。星源家庭农场现存栏生猪同比减少超过一半,能繁母猪存栏103头,同比减少21%。

    产能下降原因

    一是担心疫情风险减少饲养。尤其是散户和中小规模户,多数都不敢补栏。在农安县座谈时邀请了5户中小规模户,只有2户参加,有3户以担心疫病传播为由未出席。

    二是种猪调运不畅无法补充。广东温氏和河南牧原在吉林的养殖场今年都有扩大规模的计划,设施设备也已就位,但受困于种猪跨省调运限制,无法扩产。温氏集团在公主岭市的一个年生产9万头仔猪的扩繁场,能繁母猪逐步淘汰,但无法从位于河北邯郸的温氏种猪场调运二元母猪,能繁母猪存栏由4000头减少到3000多头,减少20%,已建成的年生产仔猪20万头的扩繁场未能按期投产。牧原集团也面临同样问题,由于后备母猪调不进来,在农安县的三个种猪场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到1.2万头,半年来减少3000多头。

    三是因资金紧张被迫压减产能。公主岭市养殖户郭晓焱反映,生猪存栏由3000头减少到600头,能繁母猪由200头减少到40头,主要原因是资金紧张,难以周转。雏鹰农牧在洮南市的40万头规模猪场的负责人反映,由于资金困难,去年9月以来,企业库存饲料原料告急,养殖场被迫三五天喂一次猪,洮南市政府紧急调拨的1万吨玉米也只维持了12天,截至今年1月份有33.8万头仔猪饿死。

    地方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中小养猪场(户)生物安全体系薄弱。公主岭市和农安县作为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水平不到50%,中小规模养猪场(户)仍然较多。这些场(户)养猪设施设备条件简陋,面对新传入的非洲猪瘟疫情全无应对经验,防护、消毒等方面不得要领,有的甚至在购买饲料、出售肥猪等方面都唯恐疫病传入,处于极度焦虑状态,只能大幅度压减产能。

    二是一些地方采取抬高技术门槛的做法变相限制生猪合法调运。有的企业反映,一些地方要求企业出具各种疫病的检测报告多达100多页,根本就是不想让外省的生猪及生猪产品进入。吉林省是通过国家审定的免疫无口蹄疫区,有些调入省份却坚持要企业提供口蹄疫检验证明。吉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树敏反映,其实验站猪场想从上海调入种猪,当地要求每头种猪每种疫病都要找第三方检验,每头种猪检验费算下来需要700元左右,企业望而却步。

    三是基层畜牧兽医体系薄弱。乡镇一级没有检测手段,检疫出证的主要方式就是现场看一看调运的生猪是否健康。

    四是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要求短时间难以落实到位。吉林省按照农业农村部119号公告要求,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屠宰环节非洲猪瘟检疫检测及肉品品质检验工作的通知》(吉牧防发[2019]37号)。截至目前,县级以上57家生猪屠宰企业中只有18家配备了PCR检测设备,主要是需要向省外调运生猪产品的企业。省畜牧业管理局要求其他企业3月1日前全部配备检测设备和试纸,但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乡镇的小型屠宰企业难以落实。

    主要建议:一是加强洗消中心建设。东北地区冬季较冷,车辆消毒是个大难题。建一个消毒加烘干的洗消中心,基建70万元,设备30万元,总计约需100万元,费用较高。二是补贴检测费用。单批次生猪血样PCR检测成本200元,车辆消毒费用约30元,加上其他检测费用,流通成本明显增加,养殖场(户)希望财政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加强基层防疫条件建设。保障交通,配备相应的快检设备,提高人员待遇,调动积基层人员的极性,理顺疫病防控追责机制,减少瞒报情况的发生。四是完善区域疫情联防联控信息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五是构建疫病防控培训体系。制定高效消毒标准操作程序,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指导,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史建民

    重庆江苏产能下降影响将逐步显现

    调研组近期对江苏省新沂市、东海县,重庆璧山、潼南、荣昌国家生猪市场等生猪生产及市场供应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报告如下: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

    生猪存栏总体呈现下滑趋势,能繁母猪下降数量较大。2019年1月,江苏生猪存栏1561万头,同比下降18.3%;能繁母猪存栏141.6万头,同比下降28%。新沂市生猪存栏量34.6万头,生猪存栏量较上一年同期下降24.75%,其中育肥猪、能繁母猪、仔猪分别下降14%、39.6%、25%,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的养殖户数比去年同期下降46.9%,东海县规模养殖户数同期下降9%,生猪存栏减少25%,小散户正逐渐退出。截至2019年1月末,重庆市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6.29%,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3.41%、仔猪存栏同比上涨6.71%,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21.7%。

    受疫情影响生猪调运禁令,生猪外调流通受限,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价格有一定下降,养殖利润空间缩水,大部分养殖场(户)亏损。仔猪价格出现分化,春节后仔猪价格虽有回暖,部分地区养殖补栏恢复,但有的地区还在观望。江苏有的地区仔猪价格还比较低,15公斤仔猪价格450~500元/头;重庆璧山区价格较往年同期增长幅度较大,仔猪已卖到600元/头。

    影响生猪产能下降的原因:一是受到2018年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为防御风险,减少损失,很多养殖场(户)提前出栏,减少栏存量,有的养殖场(户)采取空圈处理并不再补栏。春节前消费高峰到来以及疫情防控等因素导致部分养殖场加速淘汰低产母猪,提前出栏商品猪。监测户抛售生猪现象十分普遍,部分监测户主动将80公斤~90公斤的商品猪提前出栏销售。部分空栏的养殖场(户)对生猪养殖失去信心,转而饲养蛋鸡、肉鸡、肉鸭等畜禽。二是受到生猪调运管控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生猪流通受限,养殖场(户)对养殖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增大。三是小散养猪场(户)加速退出。

    预计近期,产能下降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生猪供应将进一步偏紧,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将明显上升。

    生猪屠宰销售情况

    生猪屠宰企业生产数量下降,非洲猪瘟监测费用增加,负担加重。2019年1月璧山区屠宰生猪3755头,与2018年同期相比减少90.3%。目前屠宰企业对进场待宰生猪开展了非洲猪瘟病原快速检测,但是检测成本达80~100元/份,另外设备投入费用大。

    稳定猪业生产的建议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正确引导生产。利用报刊、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和基层组织,正确引导,消除恐慌心理。抓好生猪养殖前景宣传,鼓励和支持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对接,防止养殖企业过分减栏,尽量减小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的影响。首先是要加强生猪生产监测和产销形势研判,强化信息预警与指导服务,定期发布全省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等信息,积极引导养殖场(户)科学有序补栏,适时出栏。其次是疏通地域调运障碍,积极搭建生猪产销对接平台,协调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企业衔接,建立生猪产销对接联系微信群,保障生猪产品“产得出、卖得动、卖得好”。再其次是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两手都要硬。四是积极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进一步拉动生猪生产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检测,防治病原传播。首先要加强县市疫情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推行快速试纸条检测和PCR检测技术,培训和提升养猪企业和屠宰企业现场的检测能力。其次要真正实现检测关口前移,尤其要提升对养殖企业的检测,早发现早剔除,净化养殖、屠宰环境。再其次要加大猪肉尤其是冻猪肉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检测、检查力度,完善生猪调运程序,推广专业运输,防止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最后要加大对“两场”指导监管及扶持力度,保障防疫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扶持政策的落实,保障生猪饲养管理有序进行。

    三是加强技术指导,调整畜禽养殖结构和布局。首先要充分发挥大型养猪企业、标准示范场的带动示范效应,科学引导生猪养殖场规范养殖,转变养殖观念,创新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提升生猪生产产能。其次要调整畜禽养殖结构和布局,调整养殖用地,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在保持生猪生产稳定的基础上,促进肉禽、肉羊、肉牛产业发展,保障市场畜产品总体供需平衡。

    四是争取项目扶持,提升生产条件。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提升养殖场配置洗消设施设备。对生猪养殖场(户)实施标准化改造,提升养殖场硬件设施,尤其要争取专项资金从国家层面,扶持养猪场增加配置洗消设施设备,对运输工具强制消毒。

    五是完善保险与补贴机制,保障市场供应。首先要积极引导生猪养殖场(户)参加生猪保险,协调保险政策落实,提高保险补贴,减小养殖风险,提升养殖户的信心。其次要增加对屠宰场的非洲猪瘟检测补贴,进一步规范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经营行为,改进操作流程,完善风险产品检测处置机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保障市场生猪肉品的供应。

    六是稳定基层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基层乡村畜牧兽医人员不足、待遇不高,人员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待遇与当地同类人员相比仍偏低,年龄老化、新生力量不足,服务能力与实际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还面临缩减。必须完善稳定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提升服务能力。        何洋

    江西 2020年猪肉供给或受影响

    2月25~27日,调研组对江西省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区和樟树市的中大规模种猪场(原种场)和生猪养殖场(户)、1个养殖协会、3个屠宰场等进行了调研。具体报告如下:

    生猪市场总体情况

    2018年全省生猪出栏3124万头,同比下降1.8%,猪肉产量246.3万吨,同比降1.3%,生猪存栏1587.3万头,同比降2.1%,能繁母猪存栏140.8万头,同比下降5.2%。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6760家,规模化比重达72%以上,其中年出栏万头猪场300多家,每年外调生猪1200万头,仅次于河南,传统外调销区为浙江、上海和江苏,部分调入福建、广东和四川。

    育肥猪价格已经开始回暖。2018年11月8日江西万年县发现第一例非洲猪瘟,12月底猪价每公斤跌至9.4元~10元,春节后猪价开始回升,当前为每公斤12.5元。

    仔猪价格春节后明显上涨。春节后仔猪价格回暖,15公斤仔猪价格由春节前每头350元上涨至580元~590元,而去年12月解封时仔猪价格每头仅为260元~270元。

    生猪生产和市场调研

    情况环保和疫情导致生猪产能明显下降。江西省生猪主产县由于环保和疫情双重因素导致产能下降20%~30%,非主产县相对稳定,综合看产能下降15%。近几年,江西开展畜禽污染整治,生猪产能逐年下降。樟树市2016年有6780家猪场,而目前仅有220家,均为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能繁母猪由5.4万头降至当前的2万头,有些乡镇已经是“零养猪”的状态。万年县2018年4月开始环保拆迁,大批猪场退养,能繁母猪由4.5万头降至3万头,降幅达30%。

    相比之下,规模场产能相对稳定。江西省对11个规模商品猪场监测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2.67万头,同比增18.4%,后备母猪0.32万头,同比下降33.9%。

    调研组分析,江西能繁母猪产能的下降将会影响2020年上半年猪肉的供给。今年第二季度猪价回升或将带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

    疫情对猪肉消费的影响有限。江西省加大对私屠乱宰的整治,取缔农村私屠点,因此有些屠宰场屠宰量加大,但消费市场整体变化不大。比如东乡区肉业联合加工有限公司2018年1月份屠宰量6516头,2019年1月份为8644头,增33%。

    生产和市场主要情况和问题

    一是疫情、环保和贷款难等因素限制补栏意愿和产能恢复。调研的中大型自繁自育养殖场(户)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环保拆迁的影响。近几年受畜禽污染整治影响,种猪和仔猪销售受疫情影响,加剧了资金周转难度和生物安全问题,再加上银行贷款难,养殖户即便有补栏意愿也难以实现产能的恢复。

    二是非洲猪瘟检疫不便和费用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目前非洲猪瘟检测费用为每批80元~300元不等。江西是供港生猪产区之一,供港生猪非洲猪瘟病毒检测配额外费用为每批300元;外调至其他省的生猪非洲猪瘟监测需要到江西农大或者市级部门检测,江西农大的检测费用为200元/批,宜春试剂盒费用在80元/批,养殖企业需要提前20天送至升级和地级市相关机构检测。部分较大型的种猪场开始购买相关检测设备,同样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建议

    一是国家财政承担病死猪扑杀补贴,提高非洲猪瘟防治效果。与非洲猪瘟保险结合,中央政府给予足够的扑杀补贴、降低地府政府疫情防控的心理负担,提升非洲猪瘟防控效果。《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8]98号)对国家在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过程中,对被强制扑杀动物的所有者给予1200元补偿,强制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比例分别为40%、60%、80%。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差别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难以负担,补贴不到位,不利于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扑杀病死猪。此外,还应为地府政府疫情的发现和上报的心理负担疏导。由于地方政府担心疫情导致问责,因此在疫情上报、检疫合格的仔猪和种猪以及育肥猪“点对点”调运中存在顾虑,导致能繁母猪产能过度调减。

    二是为大型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提供支持。加大以外调为主的产区和销区屠宰场非洲猪瘟检测软硬件设施建设,解决企业经济负担。大型猪场特别是种猪场当前对整体产能恢复影响较大,而屠宰场连接养殖、运输和消费,疫情传播风险最大,因此需要加强主产区大型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软硬件建设的支持,加快检测和检疫速度。

    三是政府以“先建后补”方式资助规模养殖场和屠宰企业建立洗消中心,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建议以规模猪场和屠宰场为抓手,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资助建立洗消中心,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控制非洲猪瘟。中央政府应协调土地、林地、环保部门出台统一政策,加强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前、中、后各个环节的安全管控,建立先进和简易结合的洗消中心,对于生猪流通量比较大的大型的养殖场、种猪场和屠宰场以及省际、市际运输关键点建立先进的洗消中心,对运输距离比较近、当地就近屠宰的猪场和屠宰场建立简易性的洗消中心,重点对原种猪、二元母猪、仔猪、出省活猪的运输车辆进行洗消,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染。        朱增勇

    河南生猪产能快速下降

    2月20日~22日,调研组赴河南开展调研,与郑州市经开区、荥阳市,孟津县、新安县的2个屠宰场,7个中、大型生猪养殖场以及河南省养猪行业协会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座谈。具体报告如下:

    生猪产能快速下降

    一是能繁母猪存栏明显减少,影响范围已波及核心产能,且能繁母猪非理性淘汰趋势仍在持续。据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监测数据显示,1月末河南省能繁母猪存栏6.8万头,同比减少26%。另据河南省畜牧局统计,省内5个生猪核心育种场,1月底能繁母猪存栏35.2万头,较疫情前即2018年7月末减少16.4%。

    调研组走访各大养殖场也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前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的情况。据新大牧业介绍,去年12月底企业存栏能繁母猪25000头,截至2月21日企业能繁母猪存栏已减少到10000头,其中原种母猪仅余2000头左右。春天牧业对洛阳市10家大型规模生猪养殖企业进行了调查,去年12月这10家企业共存栏能繁母猪4.7万头,其中原种母猪存栏7600头,截至2月21日,10家企业能繁母猪存栏仅有4000头左右,其中原种和祖代能繁母猪存栏减少7300头,能繁母猪减少幅度高达91%。

    据对10个专门屠宰母猪的屠宰场监测,2018年四季度母猪屠宰量为19.78万头,同比增长47.33%,2019年1月母猪屠宰量11.7万头,同比增长208%。更为严重的是,能繁母猪的非理性淘汰的趋势仍在生猪养殖企业中持续,据新安县连伟猪场介绍,为避免非洲猪瘟疫情波及本场,该场计划将场内3胎次以上的能繁母猪全部淘汰,仅保留部分后备母猪。

    二是仔猪供应短缺。受非洲猪瘟疫情和能繁母猪快速减少影响,现在市场可供补栏的仔猪已出现供应短缺现象。据对河南20个万头猪场调查,目前2月龄以内仔猪存栏5.9万头,占总存栏的23.4%,远低于正常水平。调研了解,新大牧业目前2月龄以内商品代仔猪存栏为4万头左右,春天牧业当前2月龄以内商品代仔猪存栏为3000头,同比均减少50%左右。多数种猪企业由于考虑非洲猪瘟病毒对能繁母猪致病力高,为避免受非洲猪瘟影响,种猪企业选择不配种或推迟配种。当前河南省20公斤仔猪价格为每头500元,较春节前翻了一倍。调研企业表示,当前存量仔猪可提供的上市肥猪仅能支撑到今年5、6月份,后期生猪养殖企业可能面临可供出栏肥猪短缺,造成屠宰企业猪源紧张的局面。

    生猪产能下降原因

    一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育肥猪恐慌性出栏与能繁母猪非理性淘汰现象增加。多家养殖企业负责人介绍,场内一旦发现生猪非正常死亡的情况,马上就会采取快速清栏的手段。一方面对已死亡的生猪在场内进行深埋或焚烧,另一方面将包括能繁母猪在内全部未发病在栏生猪出栏销售。郑州双汇屠宰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屠宰生猪的平均活重为103公斤,较同期降低10公斤左右。

    二是活猪调运受限,销售不畅。一些种猪场受种猪销售困难影响,调整正常生产经营计划,不敢生产种猪,推迟配种甚至不配种。据对河南省5个种猪场调查,二元母猪售价由疫情前的1600元/头,逐步降至1200元/头,2018年12月份后,基本没有订单,超过90公斤的种猪只能作为商品猪出售。育肥养猪户补栏心态两极分化,仔猪市场总体处于有价无市状态。

    三是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受非洲猪瘟及销售不畅等因素影响,大多饲料企业不再赊账销售,养殖场(户)只投入,没有资金回收,周转困难。据调查,年出栏万头猪场正常运营需流动资金500万元,而目前需要800~1000万元才能维持运营。另外,受非洲猪瘟影响,金融机构支持养猪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养猪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建议

    一是客观审视当前非洲猪瘟影响,适时调整疫情防控策略。从河南省调研情况看,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当前正常生猪生产,引发了生猪产能的快速减少。调研企业呼吁应及时调整当前疫情防控策略,取消追责制。他们建议尽快摸清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范围,对出现疫情的生猪集中处理,尽量减少环境载毒量。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和恢复生猪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活猪调运政策,加强运猪车辆管理,为恢复生产争取一定的缓冲期。

    二是尽快出台稳定生猪产能的相关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对种猪场和规模猪场的保护政策,尤其是对加大对核心群母猪保护的补贴力度。建立长期应对非洲猪瘟的保险机制,尤其是对种猪场核心群的专项保险。参加保险的母猪可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

    三是支持洗消设施和消杀设备的建设和采购。鼓励规模养殖场建立洗消中心,采购专用消杀设备,对进出场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要求屠宰企业建立洗消中心,并配备专用消杀设备,对进出场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给予建设洗消中心和采购消杀设备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支持县级在县界主要进出口建设区域性洗消中心,降低企业负担,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出力,有效控制非洲猪瘟。            刘瑶

    广东能繁母猪变动原因多样

    2月20日~22日,调研组赴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鹤山市、佛山市三水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对象为省、市、县、乡各级畜牧部门工作人员、基层统计员以及养殖场(户)。总体看,广东省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降幅显著,主要受黑恶势力、非洲猪瘟、环保压力、地方政府主动减栏等因素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养殖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1月广东省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26%。其中,降幅较大的监测点有阳江阳东区东安镇(降幅81%)、江门鹤山市南靖村(降幅81%)和佛山三水区竹山镇(降幅71%)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受乡村黑恶势力威胁,养殖场被迫清场停业。2018年1月阳江阳东区东安村能繁母猪存栏3875头,今年1月存栏只有730头。东安村统计员李国伟介绍,这主要是由于位于该村的广东源丰农业有限公司清场关停。该公司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设计存栏规模5万头,2018年1月存栏1.8万多头,能繁母猪存栏近3000头。2018年6月广东省开展环保督查回头看,东安村部分村民以养殖场污染村庄地下水为由,向养殖场索赔3000余万元并不断上访。镇政府邀请了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不支持村民诉求。但村民不服继续不断上访、在厂区打人闹事,导致养殖场无法正常经营。地方为息事宁人,于2018年7月作出限期4天清场关停的决定。目前,场区生猪已全部清空。

    二是受环保整治影响造成大幅减栏。2018年1月鹤山市雅瑶镇南靖村能繁母猪存栏10649头,今年1月存栏仅2048头。据雅瑶镇统计员李德昌介绍,南靖村是该镇的传统生猪养殖村,存栏量始终较大。但自环保督查开始,雅瑶河被列为黑臭水体,当地环保部门将其归结为养殖污染排放,要求所有养殖场必须完成整治。特别是去年6月环保督查回头看以来,拆迁力度逐渐加大,南靖村养殖户从2018年1月的277户降到目前的9户,其余已全部拆除,造成了能繁母猪养殖量的断崖式下跌。

    三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产周转不畅造成大幅减栏。调研组在鹤山市了解到,保留的养殖户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产周转普遍不畅,补栏积极性偏低。据鹤山市雅盛农牧有限公司反映,公司目前生猪存栏3732头,能繁母猪只有365头,较去年同期减少6成以上。公司虽然很看好今年养猪行情,但由于生猪由于检疫证难开,所以无法补栏。同时,公司也不想补栏。一方面因为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检测合格方可出栏,目前整个鹤山市只有一个检测点,公司电话咨询多次对方均表示目前检测量已满,无法再接受送检。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公司采购消毒设备、药剂、增加门卫等等使得生产总成本至少增加10%。而当前广东省生猪价格始终低迷,养仔猪没有效益。综合考量下,公司决定继续减栏。

    四是地方政府从高质量发展出发主动减栏。佛山市三水区是传统养猪大县,但近年来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降幅明显。竹山镇能繁母猪存栏从2018年1月的1596头下降至460头,60个多个规模场被拆除。调研中三水区农林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佛山市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猪养殖加大了清理淘汰力度,一方面按照《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三水区到2020年生猪存栏额度只有46.5万头,而截至2018年底生猪存栏仍超过60万头,要按时完成任务必须坚持“只出不进”;另一方面,为推进环保整治,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加大了泔水养猪场清理力度,疫情发生以来共清理淘汰泔水养猪场586家,降低生猪存栏26万头。下一步,该区计划于今年5月前,加快淘汰母猪,同时将生猪存栏1000头以下养殖场全部清空。

    两点工作思考

    从调研看,造成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的原因中,除涉及农村黑恶势力的,其余均与畜牧系统业务直接相关。下一步要稳定生猪基础产能,亟需创新思路,充分调动养殖户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此有两点工作思考。

    一是顺应基层对疫情处置的期待。当前部分地区的疫情处置方式确实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养殖户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造成养殖场(户)无法养、不敢养、不想养。不少调研对象建议,能否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适当降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级别,参考猪瘟、蓝耳病等疫情处置,把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留给养殖场(户),避免舆论过度关注,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弥补养殖场(户)正常生产的防疫成本。同时,提供便捷化的疫情检验检测渠道,努力实现“成本低廉、应检尽检、快速准确”,真正给大家吃上稳产扩能的“定心丸”。

    二是创新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对地方政府而言,养猪业属于低端产业,不但没有税收,还要承担环保与防疫责任,随时有被问责的风险,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很多地方趁着环保风暴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加速清理淘汰养殖场。因此要定基础产能,保障生猪有效供给,打破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负面印象”刻不容缓。对此,能否参考碳排放交易机制,在科学核定出各省区地级市的生猪自给量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管理考核办法,一方面通过“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实地方的自给责任;另一方面探索在分区防控区域内,研究建立各地市间生猪自给量指标的流通机制,让养猪的地方有钱赚,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张金鹏

    陕西育肥场补栏积极性高

    调研组在陕西省选取了一个疫区县——西安市鄠邑区和一个非疫区县——兴平县,通过座谈和走访等方式对陕西省当前生猪生产情况及面临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场(户)、生猪经纪人和屠宰场。具体情况如下:总体来看,育肥场补栏积极性较高,仔猪供不应求,但母猪存栏明显下降,生猪产能降低。中大型养殖场(户)对疫情仍有恐慌心理,母猪补栏有一定阻力。

    生猪产销情况

    一是生猪存栏下降。陕西省监测数据,2018年12月,全省200个监测村和100个监测场生猪存栏36.84万头,环比下降3.9%,同比下降11.18%;能繁母猪存栏5.51万头,环比下降2.59%,同比下降17.34%。调研县情况见下表: 

    从具体调研猪场情况看,存栏变化情况不一,种猪场母猪存栏降幅较大,在15%~50%之间,育肥场降幅相对较小。另外,存栏减少的原因因规模而异,中小户的减栏大都发生在2018年

    上半年,主要因为行情低迷减栏;中大规模养殖场减产多受疫情影响,无法引种或不敢引种导致。

    二是仔猪销售火热,补栏积极。正常情况下,仔猪补栏销售旺季在3、4月份,但今年从1月下旬开始,仔猪销售量逐步上升。目前15公斤仔猪售价600元,供不应求,买家多为存栏1000头以下的散户和中小规模育肥户,鄠邑区也是如此。这部分养殖户受2018年低迷影响,前期空栏较多,当前补栏仅属于恢复生产并不代表扩大生产,因此总存栏并未增长。

    三是肥猪销售正常,无卖难问题。陕西省一共报有3起疫情,均发生在2018年12月上旬,从第一期疫情开始封锁到最后解封,共持续50多天。除价格外,疫情对陕西省肥猪出栏并无无其他影响,没有压栏、难卖等现象。

    四是猪肉市场供需平衡,外省猪肉调入量增多。据对兴平县屠宰场的调研,小型屠宰场2018年屠宰量8万多头,比2017年12万头减少33.3%;双汇屠宰场自10月份起屠宰量骤减,由9月份10.7万头减至7万头左右。这改变了陕西省一直以来调入调出平衡的局年,由周边省份调入的猪肉增多。

    五是市场消费有所恢复。从集贸市场调研情况看,12月份陕西省发生疫情封闭期间猪肉消费量下降幅度较大,肉摊销量降幅在50%以上,春节前逐步恢复正常,但年后销量相对往年偏低20%~30%左右。

    六是大型屠宰场库存有所增加。小型屠宰场主要供应本地市场,以鲜销为主,常年无库存。双汇屠宰场的库存由正常的2000多吨提高到当前3100吨,增幅55%,离设计库存8300吨仍有增加空间。

    存在问题

    一是种源更新受限。调研的3个中大型种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减栏或停止增补计划的情况。兴平鑫亥猪场为二元母猪扩繁场,母猪存栏500多头,最后一次母猪购进时间为2018年3月份,原计划9月份的购进计划因疫情搁置,由于种源无法更新,后期产能将继续降低。

    二是地方政策仍存在层层加码现象。另据兴平县养殖场反映,该县商务部门规定淘汰母猪不允许当地屠宰,由于当前疫情非常时期,活猪禁止调运,导致当地淘汰母猪压栏严重,兴平县母猪总存栏1.3万头,其中2000头为已经无产能的压栏母猪。

    三是保险政策名存实亡,对减小疫情损失风险效用不大。当地针对生猪的保险有两种,一是生猪死亡保险,由个人和政府分别分摊保费;一是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由大北农农信互联提供,每年1月份定期开办。对于疫情补杀保费兑现,前者要求必须提供国家扑杀数量单据,作为理赔依据,而该单据几乎无法提供。后者则在保险合同里指出,遇到疫情,免赔额由15%提高到70%,且由于风险过大,该保险早早停止售卖,受益人寥寥。

    四是中小散户疫病防控风险较大。相对来说,大型屠宰场自身的疫病防控软硬件条件都相对较高,而中小散户生猪出栏只能由小型屠宰场屠宰,两者防控能力都相对较弱,疫病传播风险较高。

    建议

    一是要放平心态,如实上报疫情。正确看待非洲猪瘟防控的持久性和复杂性,逐步将非洲猪瘟由应急管理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建议各地放下思想包袱,如实上报疫情,避免因疫情瞒报、不报导致的疫情扩大。

    二是要降低检测成本。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1月份公布了第一批非洲猪瘟检测试剂比对结果,但由于试剂数量较少,销售渠道单一,且价格昂贵,导致检测成本较高,影响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尽快启动第二批试剂比对工作,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加大检测试剂市场投放量。大力推广设备简单、便宜、性价比较高的检测设备、试剂和方法。

    三是对养殖户进行分级管理。对于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高的的养殖场,允许活猪或产品调运出省,较低的,限制出省甚至出县。

    四是加快监管监测一体化进程。制定相关的养殖档案建立标准和法规,通过养殖档案的建立,对生产和防疫情况进行统筹监管,真正做到监管监测一体化,进一步提高防控力度和效果。

    五是合理引导生猪产业稳定生产。做好监测信息预警,准确掌握各地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殖行业,协调保险机构扩大养殖保险范围;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和社会资本筹建洗消中心,加强车辆、人员的消毒,保障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疫病传播风险。       张娜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9-03-17/14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