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们有科学应对突发疫情的底气

零零社区网友  2018-09-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焦宏缪翼

    2018年8月2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也是一个注定被历史记住的日子,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外来病研究中心”)收到了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十万火急”送来的病料样品。工作人员严格按流程接样、登记、样品预处理、病原学检测、分子序列测定、遗传进化分析、血清检测……经过历时18小时的紧张工作,首份我国发现非洲猪瘟的检验报告提交到有关部门。疫情就是命令,一场非洲猪瘟的阻击战紧急打响。

    那么,疑似样品被送到外来病研究中心后,是怎样完成检验并最终确诊的?没有疫苗的疫病,该如何预防处置?外来病研究中心成立20多年来,在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做了哪些技术储备、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红岛镇的外来病研究中心一探究竟。

    确诊,第一时间防控疫情

    非洲猪瘟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按规定疑似样品必须送到外来病研究中心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确诊。记者来到在外来病研究中心“百密无一疏”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一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战役正在这里悄然进行。

    紧张的气氛让实验室的空气几近凝固,而曾历经多次紧急动物疫情诊断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样品展开检测。

    8月3日,历时18小时之后,外来病研究中心出具检验报告,确诊该起疫情为我国首例非洲猪瘟。这无疑在第一时间为前方疫情应对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得到非洲猪瘟确诊的消息后,远在青海任职的农业农村部外来动物疫病防控专家组组长、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总兽医师王志亮应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指示连夜赶赴现场。“那天,我的电话都快要打爆了。”王志亮回忆道。一路上,他一边指挥远在青岛的外来病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开展多项检测诊断,一边了解沈阳疫情调查和处置情况。“途中我陆续收到一些病死猪照片,结合实验室检测进展情况,心里基本有了数。”虽然感觉情况不妙,但凭借对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的了解和多年的研究经验,王志亮心里并不慌。

    紧接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印发了紧急排查工作方案,全面部署疫情排查工作。“按照紧急排查工作方案要求,我中心承担辽宁省所有样品检测工作,并对各检测实验室发现的疑似病例样品进行确诊。”   

    “责无旁贷”是外来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晓东最真实的心灵写照,为确保疫情处置“早、快、严、小”,他们已开启了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机制。

    截至目前,实验室共收到样品16232份,除辽宁外,江苏、浙江、河南等省也提请确诊疑似样品。

    处置,各项措施有依据

    截至目前,全国多地发布疫区封锁令。从封锁令来看,前提都是“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认”,依据都是由原农业部下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处置方法是封锁、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非洲猪瘟为何让人如临大敌?尽管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但该病的病死率可达100%,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安全可靠的疫苗和预防用药。所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倡议“一旦发现疫情,扑杀并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按照原农业部赋予的职责,作为我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多种外来动物疫病的国际和国内参考实验室与法定检测机构,自2007年起,外来病研究中心就长期承担境外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工作。由该中心起草的《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在我国此次非洲猪瘟疫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指导了各地依法规范开展防范工作。

    自8月3日辽宁沈阳疫情被确诊为我国首例非洲猪瘟之后,河南、江苏、浙江、安徽、黑龙江相继发生疫情。在争分夺秒开展实验室检测的同时,外来病研究中心抽调精兵强将20余人次赶赴疫情防控一线,在农业农村部工作组统一部署下,协同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调查疫病来源、传入方式,追踪疫病可能扩散的风险和方向,指导处置工作。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发现疫情。“由于非洲猪瘟从未在我国发生,其病原特征、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等尚未被从业者充分了解,存在不能及时识别甚至误诊的风险。”因此,外来病研究中心专家强调目前仍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外来病研究中心坚持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坚决为行业发展服好务。”

    防控,技术储备有底气“虽然在过去我国未曾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但并不代表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空白。”记者了解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多年来外来病研究中心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疫情奠定了基础。”

    2015年11月,由原农业部兽医局组织、外来病研究中心起草的《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经原农业部批准印发;2015年12月,由外来病研究中心主编的《非洲猪瘟》出版;2017年9月,由外来病研究中心起草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批准印发……当记者看到一整套完备的“技术指南”时,理解了我们科学防控非洲猪瘟的底气。

    然而,书本上的东西是如何被灵活运用到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是如何准确作出最终确诊的?

    近20年来,外来病研究中心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南非等国际知名外来病研究机构就非洲猪瘟诊断和防控技术保持密切联系,先后选派骨干力量10余人次开展合作交流。2010年,王志亮带领同事到西班牙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验证,随后经原农业部批准引进了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在内的多项诊断技术及诊断用标准物质,“验证我们已有的技术、引进国际新技术,在这次非洲猪瘟防控中就派上了用场。”

    我国是世界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生猪养殖量和存栏量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居民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60%以上,如果非洲猪瘟扩散蔓延,将会严重威胁全国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因

    此,目前我国所有的防控措施均基于在短期内控制非洲猪瘟的基本目标。

    “只要各项防控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有效防控是完全能实现的。”

    目前来看,非洲猪瘟疫情处置很成功。虽然我们期待不会再有下一起疫情发生,但外来病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新发疫情已经严阵以待。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未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有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9-16/13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