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母鸡
群体
公鸡
母鸡
群体
公鸡
母鸡母鸡
公牛
母牛
群体
Ⅶ荆门黑羽绿壳蛋鸡
荆门黑羽绿壳蛋鸡是湖北省地方品种之一,经济类型属于蛋肉兼用型。其中心产区主要在荆门市京山县、掇刀区、沙洋县等地,在荆州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宜昌市、襄阳市等地均有引种分布。
荆门市气候温和,饲料资源丰富,养鸡条件优越,加之受当地民俗中的鸡文化影响,该市养鸡业十分发达。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因肉质鲜美、产蛋性能高,被当地百姓视作珍品,长期以来通过民间有意识地选留、饲养,使这一黑羽鸡产绿壳蛋的基因得到传承,黑羽鸡产绿壳蛋的性状得到固定和遗传。随着该鸡种群数量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种群数量、外貌特征独特的鸡种。
荆门黑羽绿壳蛋鸡躯体呈U型,体型中等偏小、片羽。初生雏鸡颈腹侧、胸腹部为淡黄色和灰白色,翅尖部分白色。在第一次换羽后,公母鸡羽毛全部为黑色,母鸡背部羽毛及公鸡鞍羽、蓑羽、镰羽有绿色光泽。公母鸡单冠直立,冠齿6~8个。冠、肉垂红色,耳叶以白色为主,部分红色。喙基部黑色,喙尖米黄色。皮肤白色。虹彩橙黄色,无胡须和凤头。胫青色,四趾,无蹠羽。公鸡:头大,体质结实,胸深且略向前突,姿势雄伟、健壮。体羽紧密,冠基厚,胫粗壮。母鸡:头小,面清秀,冠多数短小。躯体前躯紧凑,后躯圆润,胫细小。
目前,荆门黑羽绿壳蛋鸡是我国地方鸡品种中独有的黑羽毛、白皮肤、产绿壳蛋鸡种。该鸡群遗传性能稳定,体形外貌特征一致,品种特征明显,其鸡产绿壳蛋基因高度纯合,蛋壳绿色纯正,产肉性能好,胴体皮薄肉细毛孔小。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其优点是个体小、产绿壳蛋、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肉蛋品质优良,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肉蛋兼用型品种。
养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产绿壳蛋基因为显性基因,且基因纯合度高的特点,建立商品生产的杂交配套系,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绿壳鸡蛋的消费需求。还可利用荆门黑羽绿壳蛋鸡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产绿壳蛋比率高的特性,针对高端禽产品市场,进一步选育提高其产蛋量,用生态放牧的方式饲养出专门化地方鸡品种。
Ⅷ娄门鸭
娄门鸭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原产地为江苏省苏州市,因为当地养鸭的群众及孵坊集中在娄门一带,故名娄门鸭。该鸭是在原产地特定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选择形成的肉蛋兼用型鸭遗传资源。娄门鸭性情温和,产蛋量高,肉质细腻,含脂适中,口味较好。目前,娄门鸭中心产区在昆山市,主要分布于锦溪、张浦、淀山湖、周庄、巴城等湖区乡镇。产区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放养鸭群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历史上娄门鸭饲养量较大,解放前年产量100多万只,远销四周县市,上世纪60年代受其他鸭品种冲击,娄门鸭饲养量有所下降,年饲养量20多万只,90年代娄门鸭饲养量急剧下降,政府采用补贴鸭户的政策使该鸭保种。2013年昆山政府新建保种场,对娄门鸭展开保种工作,该保种场内自然生态环境与娄门鸭原产地一致,建立娄门鸭家系40个,公鸭100只,母鸭500只,目前产区存栏量2万多只。
娄门鸭成年公鸭头颈墨绿色有光泽,背部黑色,部分主翼羽有白点,胸部棕色,腹部灰白色,尾部黑色,有性羽;喙黄色,少数略带青色;胫、蹼橘红色。成年母鸭以红麻羽为主,少数深麻羽,镜羽蓝色;喙青灰色;胫、蹼橘黄色。雏鸭体躯绒毛以黄色为主,头部有黑斑,尾部黑色。
成年公鸭体重2.4~2.6kg,母鸭体重2.1~2.3kg。开产日龄为160~180天,66周龄产蛋数190~210个,蛋重75g。公母配比1∶10时,受精率为90%左右,受精蛋孵化率90%左右;母鸭无就巢性。
娄门鸭是在苏州湖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消费习惯下,经当地人民长期选择而形成的地方家禽遗传资源。过去虽然受其他鸭种的冲击导致其饲养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鸭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白羽肉鸭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味蕾,肉质细腻,含脂适中,口味较好的娄门鸭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养殖企业可将娄门鸭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纯,挖掘其生产潜力,发挥其肉质优良特性,以苏州酱鸭、卤鸭和爊鸭加工为消费推手,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发展成昆山乃至苏州的地方特色产业。
公鸭
母鸭
Ⅸ天长三黄鸡
天长三黄鸡原产于安徽省天长市,现主要分布于皖东高邮湖畔半岗半圩地区,安徽省来安县、全椒县以及江苏省盱眙县、金湖县、六合区等地,是在当地居民漫长的自繁自选过程中缓慢形成的。上世纪80年代,安徽省将天长三黄鸡列入省级保护地方品种,并在1987年发布了《天长三黄鸡》地方品种标准(皖D/XM13-1987)。2009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第一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皖农牧[2009]154号)。2011年天长市金羽禽业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对天长三黄鸡展开保种工作,2015年该公司被安徽省农委认定为首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017年天长三黄鸡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级新发现遗传资源(农业部公告第2637号)。
天长三黄鸡因喙、脚、羽毛呈黄色而得名,天长三黄鸡在天长市及周边地区饲养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唐朝之前就有饲养,《天长县志》等书中也有相关记载。该鸡种属肉蛋兼用型遗传资源,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肉质鲜美等特点。成年鸡体型较小,体质紧凑,头清秀,单冠直立,冠齿5~7个。冠、肉垂红色,耳叶红色或白色,虹彩橘红色,胫长中等、较细。公鸡体型挺拔,尾羽上翘。母鸡呈现楔形,尾羽较短。20周龄体重公鸡1366g,母鸡1130g,43周龄体重公鸡1685g,母鸡1370g。5%产蛋日龄138天,66周龄产蛋数156.3个,平均蛋重48.9g。
天长市金羽禽业有限公司现有天长三黄鸡保种核心群公鸡150只、母鸡1200只,另存栏扩繁群种鸡5000套,每年可提供苗鸡50万只左右。当地养殖户和生产企业以公鸡80~120日龄、母鸡120~180日龄上市,作为高档优质小型“一餐鸡”开发利用,效益显著。
Ⅹ富蕴黑鸡
富蕴黑鸡俗称黑宝鸡、哈萨克土鸡,属地方肉用品种。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阿勒泰市、福海县及青河县等地,中心产区在富蕴县克孜勒希力克乡和吐尔洪乡。
据调查,富蕴黑鸡是由一百多年前在富蕴县可可托海地区经商、旅游、探矿的俄国人引进至阿勒泰草原的,后来该鸡经过哈萨克族牧民长期的选育和风土驯化而逐渐形成地方鸡种。
阿勒泰山南麓山间盆地,长年日照积温低,无霜期短,冬季寒冷。富蕴黑鸡被农牧民散养在房前屋后,白天在林间、草地中觅食,夜晚在庭院的棚圈下或树杈上栖息,没有特别的供暖和遮晒设施,使富蕴黑鸡不光有适应能力强、耐干热、抗严寒、耐粗饲等优良特性,还有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低的特性。
据统计,富蕴县黑鸡群体80年代初存栏约5万多只,2016年存栏约2万只。该鸡平均155日龄开产,72周龄产蛋约170个,平均蛋重58g,种蛋受精率88~92%,受精蛋孵化率85~93%。母鸡就巢率3%左右。
富蕴黑鸡体型稍短,胸较深,躯体呈方形,昂头翘尾,侧观似马鞍形。头部较方,单冠为主,部分复冠,眼大、圆、稍突出;冠、肉垂、耳叶、喙、胫为乌黑色,部分母鸡有凤头。喙、胫为黑色,皮肤、肉为灰色。雏鸡绒毛背颈部为深黑色,胸腹部为灰白色,成鸡羽毛全身黑色,部分公鸡有金黄色琉羽。
Ⅺ夷陵牛
夷陵牛是湖北省地方良种之一,经济类型属于肉役兼用型,具有四肢健壮、善爬坡、耐粗饲、适应水和旱劳役等特点。据史料《夷陵州志》记载,当地养殖夷陵牛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夷陵牛的中心产区在湖北省宜昌市,主要分布于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昌高新区。经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中心2015年资源调查,夷陵牛目前存栏1万多头。2017年11月22日,国家农业部组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鉴定,通过了夷陵牛为我国畜禽遗传资源。2018年1月8日,农业部第2637号公告公布,夷陵牛正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黄牛品种。
夷陵牛体型中等,外貌基本一致,毛色以棕黄色、板栗色、黑色为主(在2015年调查的1428头牛中棕黄色占66.5%,板栗色占12.8%,黑色占19.5%,其他占1.2%)。公母牛均有角,其最主要特征为“两黑一笋”,即眼圈黑、鼻镜黑、笋角。头部清秀且稍长,腰背平直,腹部圆大,尻下斜,尾帚大过飞节;公牛头颈粗短,肩峰较高;母牛头颈细长,肩峰较小。
夷陵牛肉色鲜亮,肌纤维细而密,油润、脂肪分布均匀,育肥后呈现大理石花纹,肉质较细嫩、风味独特、膻味小、适口性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对未经育肥的成年牛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是47.1%和38.9%,胴体产肉率为82.6%,骨肉比为1∶4.8。经测定每百克可食用部分水分≤75%,总蛋白≥20.3%,总脂肪≤1.95%,灰份
≤1.2%。
夷陵牛强壮有力、善于爬坡、吃苦耐劳、主要用于犁田,集中于每年春秋两季,全年使役时间约100天左右,每日耕地面积则依土壤性质、板结度、耕作项目、天气条件而定,一般体质的牛可耕田2000平方米/天,平均耕地300平方米/小时。随着机械化耕作时代的到来,夷陵牛的役用性能趋于消减,增重速度加快,个体明显增大。
夷陵牛公牛18~24月龄性成熟,母牛12~18月龄性成熟,20月龄可以初配。母牛性情温顺,常年发情,发情持续期2~3天,发情周期平均21天,妊娠期280~288天,哺乳性能较好,夷陵牛犊牛平均初生重为
1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