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裴燕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对奶产品营养价值的要求及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乳制品已成为人们每天的日常饮品。但我国奶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10年前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信任危机直到今天仍然难以根除。今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我国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当前,我国的奶业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今后又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各个环节都“纠结”
奶业专家王丁棉曾任中国奶协常务理事,从事奶业方面的工作已有20余年。他认为,当前我国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很“纠结”。
第一,政府很纠结:我国生鲜乳质量逐年提升,但仍然存在国产奶难卖与乳制品大量进口的现象。去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已经连续九年保持在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到99.5%。
第二,国产奶卖不过进口奶,国内奶粉企业很纠结。据了解,从2008年到去年,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的八成被进口所占。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奶业竞争力还不强,养殖成本比国外高。另一方面乳制品关税低,乳制品消费培育不足。
第三,进口牛奶和奶粉大量涌入国门,国内年年发生“倒奶杀牛”的现象,牧场利益难以保证。再加上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政府管理越来越严,养殖成本逐年上涨等因素,奶农、牧场看不透市场发展前景,是继续养牛还是卖牛退出,让他们很纠结。
第四,奶牛的鲜奶卖不出去,消费者喝鲜奶的机遇减少,这让双方都很纠结。国家规定,只有巴氏奶必须使用生鲜奶源作原料,其他奶制品都可使用还原奶。但如今市面上常温奶、常温酸奶占据70%~80%的市场,巴氏奶对奶源的拉动很有限,奶牛场的生存空间就变得很小。
全产业链是发展趋势
对于民族奶业来说,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保证奶源的品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近年来,全产业链模式受到政府部门重视和倡导。2013年,国务院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2014年4部委公布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后要加快配套奶源建设,大力发展企业自建牧场,确保企业生产所用奶源全部来自自建自控奶源基地。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表明支持有条件的养殖场(户)建设加工厂,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促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
全产业链是乳企生存发展的根基,根基筑牢了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部分奶农和奶站在原奶中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引起的,其实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来自于我国乳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本身存在的各种不足。乳企只要市场不要牧场,不做上游和不走全产业链模式,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王丁棉认为,全产业链对企业的经营、品牌的打造及消费者信心的树立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奶粉生产厂家拥有自己的奶源生产基地,奶源供应才会有保障,抗风险能力更强。
其次,自有加工厂、自有品牌,这样的奶粉更值得信赖,是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首选。再其次,全产业链上游可用绿色生态的理念与模式去经营,产出的鲜奶品质上乘,消费者的认知度才会高,企业及品牌才能可持续发展。
但是,全产业链模式投资大、风险高,还需较强的管理技术,很多小企业实力欠缺,也不愿意“兵行险招”。
全产业链≠种养加一体化
乳业是一个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诸多环节。
乳业分析师宋亮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中国(羊)乳业&全产业链高峰论坛上也表示,全产业链本质是两条“链”,一是产业链,二是价值链。“一个企业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并不代表其形成了全产业链的模式。”从我国乳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消费、废物处理上来看,一条由乳品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但我国的价值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正常的价值链上,为产品生产加工提供服务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价值增值程度应该高于生产加工环节。但我国乳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与贡献程度不匹配,处于弱势的奶农和奶场效益始终不高,使他们处于“奶贱伤农,奶俏不惠农”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价值链上的分配不公,使原料奶供应环节成为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对我国奶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