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维,狠抓工作落实,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路、水、电、产业、环境、增收等问题,突出条件改善,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加快完善畅通农村公路网络,彻底破除贫困乡村交通瓶颈;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全力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构建贫困村“门前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环境靓化”工程,新修的沟渠、硬化人行便道、干净整洁的庭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A、打破瓶颈解决群众出行难
“以前,村民喂一头肥猪到市场上去卖,需要4个壮劳力抬5个小时左右才能达到。像这样一番折腾下来,辛辛苦苦喂一头肥猪,大部分的利润都花在请人抬猪身上去了,这又怎么富得起来?”在彭水县三义乡龙洋村,村民曹光权深有感触地说,“好在现在修通了公路,村里人出行方便了,脱贫致富的步子也加快了。”
龙洋村是彭水的贫困村之一,由于公路建设难度大,一、二组多年不通公路,严重制约了群众的出行和经济发展。为此,政府一次性投入资金约240万元修通了该组的通达公路约10公里,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为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彭水提出2017年全面实现“越线、脱贫、摘帽”的目标,围绕全县需脱贫的115个贫困村的建设任务,全面实施交通脱贫,破解了交通瓶颈,解决了“八难”中的出行难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县投资约1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村通畅工程2440余公里,总投资2.2亿元建设通达项目1952公里。
2016年,全县已完工村通畅230公里,完工村通达523公里,维修整治农村公路202公里。完成了200公里波形护栏的采购工作,已安装完成180公里。组织人员对所有贫困村通行状况和通客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整完善了农村运力投放方案,今年即将脱贫的40个贫困村客车投放正有序推进。
B、精准建设群众喝上干净水
“自从有了这根管道和修建了蓄水池后,全村老百姓生活用水再也不发愁了!”近日,彭水县新田镇任家村村民赵中淑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溢出,脸上乐开了花,她用水盆接了满满一盆水倒进煮饭的锅里,“这下好了,管子里随时都可以接干净水。”
今年以来,彭水以“构筑民生水利,惠泽城乡民众”的理念,着力推进水源工程、防洪工程、饮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库塘水源工程方面,三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进入试运行阶段,大坝边坡治理完成。凤升水库大坝主堆石区填筑至805米高程,次堆石区填筑至806米高程,调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累计完成416米,同时龙虎水库、吴家湾水库、茨竹湾水库、摩围山水库已进入施工阶段。
防洪保安工程方面,2016年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抗旱应急备用井项目完成70%的工程量,郁江长滩段防洪护岸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县城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民政局连接段桥梁工程完成污水管网改建、全部桥墩桩基开挖和桥桩的砼浇筑。
城乡饮水工程方面,近两年来,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工程750处,完成投资6573万元,解决115个贫困村5.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5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确保115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都吃上放心水、安全水。同时,明年计划新建工程160处,预计可解决39个乡镇50个村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C、改善居住环境群众获实惠
“这下可好了,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出门方便多了。”日前,彭水县鹿鸣乡英雄村二组村民陈军望着眼前新修好的人行便道高兴地说,“以前,从家门口到公路边有好几百米的泥巴路,前不久,实施的人行便道工程后,水泥路修到了我家坝子边上,我直接骑摩托车就到家门口,方便得很。”
英雄村是鹿鸣乡相对偏远的村,也是今年需要整村脱贫的贫困村,群众出行多是泥巴路,完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动写照。今年8月,鹿鸣乡在英雄村启动了12公里的人行便道建设。在进行规划设计后,该工程开始动工。听说要新修人行便道,当地老百姓非常高兴,自动参与修建,主动协调土地的使用。
两年来,彭水县共投入资金11810万元在39个乡镇、街道实施人行便道2812公里,有2万余名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共带动5200多户农户实现劳务增收1500多万元。
人行便道的实施,既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又方便了群众出行,成为农村新的一道风景线,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高谷镇铜鼓村三组村民高应海说:“进我家原来是泥巴路,一遇到落雨天路滑泥浆多,稍不注意就要遭滑倒,很不安全,种庄稼也不方便。现在政府出钱将我们人行路硬化后,出行利索多了,种庄稼也方便了。”
环境整治扮靓贫困村
11月27日,彭水县走马乡楼房村,村组公路沿线及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柴草堆码规范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居住环境变得整洁美观,我们的心情也变好了!”村民张忠辉指着新修的沟渠、新硬化的水泥院坝高兴地说。
为改善贫困村群众居住条件,摒弃生活陋习,让村容村貌整洁亮丽,走马乡实施“门前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环境靓化”工程,大力推动贫困村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培育文明新风,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将环境卫生管理及文明礼仪纳入村规民约,对地面清洁、柴草堆码、物品摆放及待人接物等作出明文规定,拟定详细的评分细则,每周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打分评比,对合格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做得差的家庭则督促改进,并在村公示栏进行公开。由贫困村贫困户的村民参加日常保洁,乡财政支付报酬。
据悉,彭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贫困村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以“六改三建一美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为载体,重点抓好群众文明素养提升、农村环境清洁、农村人畜分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垃圾污水处理、生态环境改善“七大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境脏、设施差、秩序乱”的现象,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地域、全天候、全覆盖。
代家沟流淌幸福水
11月28日上午10点,彭水县汉葭街道易家坝村的代家沟,村民王世群轻轻拧动水龙头,“哗哗哗……”清亮的水一泻而出。
“没接通自来水之前,村里多户人的饮用水源都靠天落水,幸好现在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大家的担忧。”如今用水方便了,王世群家里做饭、洗衣、洗漱全是自来水,“能和城市一样用上自来水,我们心头舒服。”
代家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常年无法蓄水,一遇干旱便受灾严重,是典型的“旱山村”。碰上下雨,屋檐水是主要生活用水来源;如果不下雨,600多名村里人只能步行一两公里到山下挑水上山。
面对其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县政府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项资金48.65万元,彻底解决其生产生活用水的困窘。
确定水源后,易家坝村供水工程正式动工。新建了一座日供水规模在100吨的供水站,安装14000余米输供水管网。水源经过沉淀、过滤等净化处理合格后再通过管道加压送到易家坝村一组、四组的居民家中。
如今,易家坝村供水工程已投入运行,主要承担着易家坝村一组、四组以及周边600余人供水任务。受益群众按照“一事一议”明确供水水价为1.5元∕吨,目前工程运行良好,均通水入户。
贫困村拓宽致富路
“以前,由于村里不通公路,只能靠步行进城,要翻过几座大山,年轻人到县城也要走上大半天。”谈到家乡的变化,靛水街道天井村村民叶延国说,现在好了,这条路既宽敞又平坦,而且还是水泥路,缩短了到县城的距离,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天井村位于彭水县东南部,距靛水街道办事处25公里,海拔高度在800—1200米之间,共有村民404户1678人,基础设施差,无支柱性产业,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为促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促进该村产业发展,县交委2015年启动了天井村火石场口至辽湾的通畅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路线全长8.906公里,总投资445万元,2015年12月完工。
现在路通了,外面的小商贩们也“盯”上了天井村,一车车水果、副食品、家具直接运到了村里,村里的特产也能卖到外面去了。
孙明海是村里原来出了名的贫困户,前两年开始发展起了土鸡产业,刚开始怕卖不出去,只养了几十只。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短短一年时间就发展到1000多只土鸡的规模。
天井村公路的建成,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历史,现在农产品销售通道畅通,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烤烟种植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1000亩,新增核桃种植基地500亩,新增养殖规模在100只以上的土鸡养殖户18家、养殖规模在15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1家、生猪养殖大户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