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湘潭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

零零社区网友  2016-12-13  互联网

  湘潭市是农业部认定的全国20个整市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近年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果共享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突出“调结构”,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结构性改革是湘潭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选择。我们立足市场导向和消费需求,着力解决好粮食怎么保、经作怎么扶、养殖怎么优等问题,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粮猪一统”逐步转变为粮猪菜“三分天下”。全市农业生产在价值量上已形成了生猪、粮食和蔬菜的三元格局(与农业总产值占比为39%:19%:20%)。粮食实现“十二连增”,2016年落实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示范面积110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30.95万亩,总产154.78万吨,增产2.1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98.2万亩,产量197.2万吨,实现产值49.5亿元,蔬菜总产值超过粮食;出栏生猪529.11万头,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到72%以上,正大猪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养殖业由以单一生猪产业为主,向发展草食动物、家禽、水产等高效养殖业并重转变。坚持控规模、调结构、保环境、增效益,推进养殖业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从粗放散养向规模生态养殖转变,从生猪养殖为主向草食动物多元发展。2016年预计出栏生猪545万头,存栏生猪283.21万头,存栏母猪26.8万头,同比分别减少1.62%、1.82%和3.94%;出栏牛1.45万头,出栏羊10.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84%、2.84%;出笼家禽965.11万羽,同比增长1.6%;水产品总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3.41%。三是农产品由同质性产业为主,向地理标志性特色产业转变。湘潭沙子岭猪有4000多年的养殖历史,品质优异,产业开发潜力大,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湘潭是全国著名的“湘莲之乡”,最大的湘莲集散地,境内商品莲流通量达6万吨,占全国莲市份额的80%以上,市内湘莲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家,全市湘莲加工销售收入逾45亿元。同时,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种植面积达50.7万亩,总产值12.7亿元。

  2、突出“提品质”,以质量安全示范创建为重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我们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特别是要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一是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质量安全示范创建。2016年,首次设立10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华润五丰、羊鹿茶场等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同时,在仙女蔬菜合作社和利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实现零突破,消费者可通过手机二维码轻松了解农产品的生产信息。二是狠抓农产品全程化管控,打造全方位监管体系。市直相关部门之间签订《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信息等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投入1800万元新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市检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省级机构考核认证。支持湘潭县中路铺镇、湘乡市月山镇等10个乡镇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1300人。三是狠抓农产品常态化监测,全年无质量安全事故。实行“约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2016年在部、省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水果、茶叶、食用菌例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蔬菜农残合格率为99.37%,全省排名第一,连续多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日活动成功在湘潭市举办。

  3、突出“促融合”,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我们坚持把发展两型现代农业放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中来定位和谋划,按照“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思路和“一区三圈十园十片”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布局,以发展都市高效农业为主线,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全链条谋划种养业发展。我们从育秧育苗、机耕机播、统防统治、联收联运等各环节入手,抓好粮食生产。全市种植优质稻215万亩,早稻集中育秧11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63.4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形成了以良种繁殖、饲料生产、肉食加工、皮革制作为一体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格局,冰鲜肉加工出口创汇约占湖南省的70%,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湘莲产加销约占全国的80%,是全国湘莲集散中心。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产业有奔头,关键是要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文章。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重点支持伟鸿、三旺、龙牌酱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槟榔生产约占全国的83%,是全国槟榔加工物流中心。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增加值完成180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由上年的2.4:1提升至2.5:1,全省领先。三是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我们着力把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打造了梅林桥、姜畲、盘龙、韶山等具有现代农业形态、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文明气息的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每年举办赏花、赏荷、采莲、品茶等乡村休闲旅游节30多个,有效促进了一三互动。全市省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农业达到37家,其中国家五星级7家、省五星级5家,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6亿元,同比增长8.8%。

  4、突出“降成本”,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践中,我们感到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细碎化”经营无论是科技成果应用、信息服务提供,还是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遇到了很大困难。农业要发展,必须突破规模小的限制。为此,我们重点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引导规范流转。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精神,研究出台了《湘潭市关于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全域启动、率先安排资金、率先搭建平台,确权“九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在全市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48.7%。二是强化主体培育。我们把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予以重视和发展。先后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市财政从2014年起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县市区财政每年共安排资金1000万元予以扶持,支持龙头企业搞加工搞流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标准做品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国家级4家、省级24家)、农民合作社1575家(国家级示范社16家,省级38家),家庭农场602家。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实现经营模式的创新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湘潭市大力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点菜式”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367家。形成了粮食生产“1+N”(即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种粮大户)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的“华绿”模式;畜禽养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雁芙”模式;蔬菜生产“销售平台+社会化服务+基地”的“绿丰”模式。

  5、突出“补短板”,以“两型”建设为核心,构建农业资源保护体系。近年来,农业产地环境污染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好、治理好,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沃土良田,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一是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树立久久为功的思想,努力克服地域、时机、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困难,按照农财两部的要求,湘潭市深入开展42.34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工作。建设VIP+n标准化示范万亩示范片1个(全省唯一)、千亩示范片5个,湘潭县同福村试验点示范效果居全省第一。重金属污染耕地替代区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总面积2.99万亩。二是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在全市大力推广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五化”措施。全年完成秸秆资源化利用量155.5万吨,利用率超过80%。湘江干流两岸1公里范围内规模养殖全部退出。全面完成“裸露山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46.2%以上。建立养殖业主、保险公司、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联动工作机制,有效防止了病死畜禽污染事件发生。三是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加快标准化、绿色化建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7个、绿色食品90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发酵床零排放养殖”等六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在全省推广多年,年减排粪污800万吨,其中,12万口户用沼气池和24处大中型工程处理养殖粪污450万吨,处理率达到40%,“低碳牧业”初显雏形。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6-12-13/25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