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网友投稿  2015-10-20  互联网

玉米纹枯病,就是农民俗称“花脚杆”,在玉米的中后期发生,我县一般是7月份开始发生,玉米进入抽雄至灌浆期遇到持续的秋绵雨达到高峰,严重时可使穗三叶以下叶片全部枯死,破坏了叶的光合作用,使子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甚至霉苞,完全绝收。

  症状:主要为害叶鞘、叶片、苞叶及果穗,严重时可侵害茎杆内部。发病初期在近地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并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中央为淡黄色,边缘为暗褐色,并数个病斑愈合成云纹状大病斑,气候适合就逐渐向上蔓延。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有蛛网状菌丝,初为黄白色,逐渐变为褐色的菌核。

  发生规律:

  根据我们县相关专家调查记载,玉米纹枯病在我县有以下几个发生规律:

  1、发生年份,立秋后连续阴雨天次数多的年份发生一般都重,比如:1998年至2001年每年的发生面积都在2万亩以上,有的地方成片上千亩地发生,2006年秋季干旱、雨量少,阴雨天不多,纹枯病发生面积就小,基本未形成危害。

  2、发生地带,一般集中在海拔800至1300米地带,这一地带玉米的抽雄期正好在立秋前后,玉米生育的中后期正是秋绵雨季节,同时,这些地带土壤质地粘重,比较板结,湿害重,历史以来玉米就易感纹枯病,而这一地带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收获产量都占我县总量的80%以上,因此,抓好这地带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就等于抓好了全县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3、栽培技术方面,叶片多且披散嫩绿、植株高大的杂交玉米容易感染;偏施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的玉米容易感染,种植密度过大容易感染。尤其我县很多地方百姓习惯把四季豆、虹豆、黄瓜、南瓜等作物混作在玉米地里,造成通透性不强,容易造成玉米倒伏,也大大提高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率。

  防治技术:

  1、选择叶片数适当、叶片直立的抗病性品种;积极推广宽窄行栽培,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能提高玉米抗逆性的栽培技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土壤潮湿,容易积水的地块要开好四沟,排去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不要在玉米地里混作四季豆、黄瓜、南瓜等高杆和攀缘作物,秋收后要及时将带病玉米植株运出地块烧毁。

  2、发病初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脚叶,集中烧毁。在我县,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初期一般是农民在玉米地里挖套种洋芋的时期,因此,只要提高防治意识,很容易就观察到玉米是否感染纹枯病,也容易进行剥除病叶鞘及脚叶的工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150毫升或25%井岗霉素晶粉25克,加水50—75千克或5%退菌特1000倍液针对植株下部茎杆和发病叶鞘喷雾。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5-10-20/22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