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粉病症状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侵染时间长,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苗期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叶片背面产生小瘤状物,茎基部黑粉瘤膨胀较大,严重时,可使幼苗枯死。成株病害以雌穗发病危害最重,发病时果穗的上半部或个别子粒上产生瘤状菌瘿,严重时全穗形成畸形菌瘿,初为白色,以后渐变为灰色,后期形成白灰色至黑灰色的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发黑灰色的粉末(即冬孢子),冬孢子可立即萌发,进行再次侵染。在常年种小麦-玉米的地区,造成大量病菌散落田间,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也易造成菌源积累,再加上近年来夏季普遍高温干旱,幼苗至吐丝期的温度与冬孢子萌发适温一致,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二、综合防治对策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2.消灭、减少菌源。玉米苗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间,拔节至抽穗期发现病瘤、病株,应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进行深耕灭茬,减少侵染来源。
3.改进栽培措施。
(1)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根椐各地实际情况,合理与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可减少侵染源。另外品种轮换也能起到一定防治作用,在生产上尽量避免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适时播种,播种时深浅适宜,促苗早发,减少感染机会。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增强品种抗性。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感病阶段,保证水分供应。及时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减少伤口以避免病菌侵染。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危害。
4.药剂防治。带菌种子是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不仅能抑制种子所带病源菌,对种子萌发时,土壤带菌的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生产上应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剂(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拌种、浸种。在重病区注意在药剂中适当增加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粉剂,以增强防治效果。 (安平县农牧局 韩会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