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利天气影响,今年冬小麦普遍叶龄偏小、个体偏弱、次生根偏少、生长量不足,三类苗比重明显增加,尤其是晚播麦生长发育较差,分蘖减少、群体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地区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正是促进弱苗转壮、构建合理群体的关键时期。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的特点,春季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突出弱苗转壮,增蘖长根,御寒抗冻,防旱保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促进弱苗转化升级,调节群体协调发展,夺取小麦丰收。特制定如下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小麦春季管理的技术原理 (一)小麦产量形成的三个阶段 从栽培角度看,小麦一生各器官形成的过程及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营养生长、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和生殖生长三个阶段。 小麦自种子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之前,是以生根、长叶、分蘖为中心的营养生长阶段;从幼穗分化到抽穗,一方面继续生长根、叶、蘖和茎秆伸长、充实,另一方面进行穗分化和发育,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抽穗以后,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是开花结实和成熟的时期,称为生殖生长阶段。这三个阶段决定着小麦器官建成的构成因素(穗数、粒数、粒重)的形成,标志着小麦的一生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掌握各个过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综合考虑,力争穗足、粒多、粒重,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二)亩穗数的关键调控时期与途径 充足的穗数是高产的基础。每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组成,每亩穗数足够必须有适宜的每亩分蘖数。冬小麦的分蘖包括冬前分蘖和春季分蘖,冬前分蘖从播种后半个月开始,冬前停止生长结束。春季分蘖从返青开始,拔节前结束。湖北、四川等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没有明显的越冬过程,这种分蘖规律不明显。一般说来,由于播种期偏晚,冬前分蘖少、群体不足的麦田,早春要适当早施肥水措施,促进春季分蘖成穗,一般在返青期开始。适期播种的麦田冬前分蘖足够(每亩总茎数60万以上),春季返青后要适当抑制春季分蘖,避免春季分蘖增生过多,造成拔节期因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后期招致小麦倒伏。这类麦田春季要采取晚施肥水措施,一般视地力水平和群体大小,在起身期或拔节期开始。 (三)每穗粒数的关键调控时期与途径 北方冬麦区冬性小麦返青后开始穗分化,黄淮冬麦区半冬性小麦冬前就开始穗分化,越冬期分化进程缓慢或停止分化;西南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前冬小麦开始穗分化之后,不再停顿,冬前分化缓慢但一直进行下去。一般说来,冬小麦决定每穗粒数的时期是从小麦穗分化开始的单棱期或二棱期开始,至小麦开花期这段时间,黄淮海麦区和西北麦区是从小麦春季返青至开花。增加每穗粒数的途径是保证每个麦穗有较多的小花数的基础上,提高小花结实率。主要措施是通过肥水措施调控植株营养状况,群体结构适宜,田间群体内有充足的光照。田间管理措施是要有促有控,使氮素营养和碳素营养协调,高产田群体适宜麦田要防止肥水运用过早过多,氮代谢过旺,碳代谢过弱;中低产田和群体不足麦田防止肥水不足,造成早衰,应该适当早施肥浇水。 (四)粒重的关键调控时期与途径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是决定粒重的时期。小麦的粒重有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所以,保证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小麦早衰是提高小麦粒重的途径。措施有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小麦生育后期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等。 北方和黄淮冬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一)水浇地一、二、三类苗和旺苗的管理要点 1.三类麦田强化返青期肥水管理。三类麦田亩总茎数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肥水管理应以促为主。一般春季追肥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3℃时开始,春季追施要施用氮素化肥总量的50%和适量的磷酸二铵,同时浇水,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剩余的50%氮素化肥待拔节孕穗期追施,提高穗粒数。 2.二类麦田强化起身期肥水管理。二类麦田亩总茎数45万~60万。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45万~5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50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 3.一类麦田强化拔节期肥水管理。一类麦田亩总茎数60万~80万,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化控药剂,缩短基部第一节,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万~65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2~15公斤。三是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亩茎数65万~80万的一类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12~15公斤,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获得更高产量。 4.旺苗麦田的管理。这类麦田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春季肥水管理应控促结合。一是起身期喷施调节剂,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三是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每亩总茎数在80万以下,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防止旺苗转弱苗。 5.各类麦田返青期镇压划锄。对秋种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镇压可压碎坷垃,沉实土壤,弥封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根系冻害;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镇压可提墒、保墒、抗旱;对旺长麦田,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镇压要结合划锄进行,先压后锄。返青期划锄能保墒、提温、消灭杂草,锄地时要锄细、锄匀、不压麦苗。 (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的管理 参考西北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三)加强对各类病虫草害的防治 要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各类麦田均应在小麦返青后进行化学防除杂草。要认真指导农民使用除草剂的浓度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药害。 (四)冬季受冻麦苗的补救管理措施 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寒潮是指24小时内温度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5℃以下。寒潮冻害程度受3个因素制约:一是极端最低温度,二是低温持续时间,三是冷暖骤变。根据小麦受冻后的植株症状表现可将冻害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严重冻害,即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心叶干枯,一般发生在已拔节的麦田。第二类是一般冻害,症状表现为叶片黄白干枯,但主茎和大蘖都没有冻死。第一类冻害会影响产量,第二类冻害对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1.小麦遭受冬季冻害的原因 一是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日数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大大降低。在生产中要求冬性品种适期内先播,春性品种或半冬性品种适期内后播,就是避免春性或半冬性品种播种过早,冬前通过春化阶段而丧失抗冻性。二是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可以使小麦受到抗寒锻炼,抗寒性增强。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天气情况下,突然降温至0℃以下,会使小麦遭受冻害。三是播期因素。播种期过早,会使春性品种在冬前通过春化阶段,降低抗寒性。四是播量因素。播种量过大、底施氮肥过多的地块,一般冻害严重。播种量过大的麦田,麦苗簇集在一起,蹿高旺长,麦苗细长,弱而不壮;底施氮肥过多的地块,氮肥催得麦苗叶长株高旺长,弱而不壮。旺长的麦田小麦体内积累与贮存的糖分少,抗寒性降低,容易遭受冻害。 2.冬季冻害发生后的栽培补救措施 一般来说,发生冬季冻害的麦苗冻死的单茎是主茎和大分蘖,而小分蘖还是青绿的,而且在大分蘖的基部还有刚刚冒出的小分蘖的蘖芽,经过肥水促进,这些小分蘖和蘖芽可以成为能够成穗的有效分蘖。因此,对于发生冻害的麦田不要轻易毁掉小麦改种其它作物。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过去均发生过小麦冬季冻害,经过采取补救措施都获得了好收成。应采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发现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二次追肥。第一次在田间解冻后即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墒麦田兑水施用;磷素有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的作用,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和磷酸二铵混合施用。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拔节水施拔节肥,每亩用10公斤尿素。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没有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是江淮地区应注意清沟排渍。对受冻的小麦,要更加注意根的养护,增强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以保证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的发生及成穗所需要的养分,因此要做好受冻麦田的清沟排渍工作。 三是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的养分消耗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础上,应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依其需要,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 长江中下游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一)及时补救冬季受冻麦田 长江中下游麦区,对于遭受低温冻死分蘖的麦田要在早春及早亩追施尿素6~8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增生,减轻冻害损失。 (二)及早因苗施好壮蘖肥,促进晚播弱苗转壮 对于秸秆还田量大、基种肥施用量不足,已经脱肥发黄的黄、瘦、小、弱苗的麦田,早春亩施10~15公斤三元复合肥。对于套播麦田,亩施有机肥1500公斤和三元复合肥10~15公斤,促进弱苗转壮,春季麦苗早发,提高分蘖成穗率。 (三)看苗施好拔节肥 拔节肥具有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大穗的作用。江淮麦区稻茬麦田的春季管理重点是施好拔节肥,一般要求在植株群体叶色褪淡,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钾肥亦在此时补足用量,以防止早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四)沟系配套,排水降渍 渍害是影响南方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对未开沟的套播麦田要趁墒开挖田内三沟;对已开沟,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时疏通,经冬季冻融交替,田埂塌落的,要及时挖沟筑埂,做到沟渠相通,确保排水畅通,防御渍害。 (五)防治病虫草害 返青期是田间杂草高发期,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去年冬季雨雪量大、持续时间长,虫害会有所下降,但病害威胁不一定减轻,因此仍要加强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的测报和防治。 西北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一)镇压划锄,顶凌耙耱 镇压与划锄结合,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本身的抗旱能力。顶凌耙耱也有同样的效果。 (二)早春趁墒追肥 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或开沟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突出的效果。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氮肥中配施磷酸二铵。 (三)水浇地麦田管理技术 参考黄淮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四)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要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麦蚜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在返青期化学除草。特别注意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与防治,继续大力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早发现,早防治。 西南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一)平原麦区春管技术 西南麦区入冬以来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已经拔节近一个月。当前,应加强对弱苗和旱象较重田块的管理,抓紧灌水、追肥(亩施5~8公斤尿素),促进小花分化,提高成穗率。群体较大、叶色正常的麦田,则不宜追肥,取消或推迟灌水,以避免倒伏。 (二)丘陵旱地小麦春管技术 丘陵麦区以旱地小麦为主,受去年11月中旬低温和冬季高温少雨的共同影响,多数地块群体偏小,长势较弱,且部分区域旱象明显。当前,应加快追肥管理,以促进生长和小花分化。盆地麦区有效磷普遍较缺,在追肥时最好以尿素和磷酸二铵混合施用为好。 (三)加强丘陵区稻茬麦田排湿 丘陵大部分稻茬麦田存在不同程度的湿害,特别是拔节至抽穗阶段是小麦湿害的敏感时期。若土壤过湿,根系活力下降,吸肥功能减弱,严重田块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降低。因此,要在春雨来临之前,开好边沟、围沟、排水沟,强化清沟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渍水。 (四)加强病虫监测防控 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是西南麦区的主要病虫害。尽管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都显著轻于去年同期,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应加强监测预防工作。当前正是防治条锈病中心病团的关键时期,要趁大面积还没有发病,及时防治出现中心病团(病株)的点和片。2月末至3月中下旬,对发病田块进行喷药防治,控制病害,以防出现大流行。入冬以来,四川、云南等省高温少雨,到3月中下旬小麦抽穗扬花阶段,极有可能遭遇多雨天气条件,因此,应高度重视赤霉病的防控工作。对于蚜虫,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发布区域性发生发展动态,加大技术指导和统防统治力度。 早春冻害和低温冷害的预防与补救 (一)早春冻害(倒春寒)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季节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因为此时气候已逐渐转暖,又突然来寒潮,故也称为倒春寒。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抗寒力就降低,通过光照阶段后开始拔节,完全失去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当寒潮来临时,夜间晴朗无风,地表层温度骤降到0℃以下,便会发生早春冻害,湖北、河南南部、安徽、江苏的2月下旬、3、4月份出现最多。发生早春冻害的麦田,叶片似开水浸泡过,经太阳光照射后便逐渐干枯。包在茎顶端的幼穗其分生细胞对低温反应比叶细胞敏感。幼穗受冻程度根据其发育进程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已进入雌雄蕊分化期(拔节期)的易受冻,幼穗萎缩变形,最后干枯;而处在小花分化期或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未被冻死。这就是麦田中往往表现出主茎被冻死,分蘖未被冻死,或一个穗子部分受冻,以及晚播麦比早播麦冻害轻的缘故。 早春(倒春寒)冻害的预防主要措施是控旺和早春灌水防冻。一是对生长过旺麦田适度抑制生长,主要措施是早春镇压、起身期喷施壮丰安。对旺苗镇压可抑制小麦过快生长发育,避免其过早拔节而降低抗寒性,因此早春镇压旺苗,是预防春季冻害的简而易行的方法。另外,在起身期喷施壮丰安,一是可以适当抑制生长发育、提高抗寒性,可以抑制第一节间过度伸长,提高抗倒性。二是灌水防早春冻害。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喷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早春冻害后的补救措施是补肥与浇水。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另外还有小麦蘖芽可以长成分蘖成穗。在小麦春季冻害发生后,一是要在低温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10%~30%的麦田,可亩追施尿素4~5公斤,超30%的麦田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10个百分点,需亩增加尿素2~3公斤,上限值也不宜超过15公斤,争取高节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 (二)低温冷害 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零度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称为低温冷害。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抵抗低温的能力大大削弱。小麦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此时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小麦产生低温冷害的特点是,茎叶部分不受其害,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分小穗空瘪,仅有部分结实,严重影响产量。 小麦低温冷害的防御和补救措施主要包括:在低温来临之前采取灌水、烟熏等办法可预防和减轻低温冷害的发生,及时追肥浇水,保证小麦正常灌浆,提高粒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