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简介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7-02  互联网

灰飞虱在我省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3—10月均有发生,以5、6月和9、10月发生危害严重。由于几年来我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及江苏、浙江等省份发生严重,即我省越冬和南方随气流迁移的虫源基数大,影响我省灰飞虱发生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其发育温度是10℃—30℃,发育适温15~28℃,最适温度是25℃;适宜湿度是80%以上。若5、6月和9、10月温湿度适宜,灰飞虱将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造成作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甚至绝产。
    灰飞虱除大量寄居在农作物各个部位,主要吸取作物汁液,造成叶片失绿、花叶,严重的植株干枯死亡等直接危害作物外。而且稻飞虱体内还带有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病毒,存在一定带毒率。带毒灰飞虱在吸取水稻、玉米汁液时,同时也将毒液吐在植物体内,常传播病毒,5、6月份主要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等病毒性病害,9、10月份主要传播小麦丛矮病,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等发生流行。且侵染的时间是苗期,一旦传病,无法防治,有植物癌症之称。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后,有的心叶基部始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为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有的心叶黄白、扭曲下垂,形成枯心状。发病重的提前枯死,或不能抽穗,轻的虽能抽穗,但很少结实,影响水稻产量,发生严重减产50%以上。

玉米粗缩病以麦套玉米发生危害严重。玉米5叶期前最容易感病,10片叶以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由于套种玉米5叶期前(5月中下旬)与灰飞虱发生高峰期相吻合,则发病重。玉米得病后,潜伏期为10-20天,玉米拔节后症状明显,表现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叶片变厚、发脆、背面有断续的白色腊状突起。发病重的苗期就死亡,发病轻的虽能结果穗,但很少结粒,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8-7-2/21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