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早稻早穗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网友投稿  2007-01-11  互联网

早穗对产量的影响
  
  早穗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早穗的发生导致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总粒数、实粒数减少,结实率、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形成。根据对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周干村15个早稻田块调查统计表明:平均每蔸早穗数为2个,所占比例为16.8%。早穗与正常主穗、平均穗相比穗长分别短1.8厘米、1.0厘米;总粒数分别少41.7粒、24.8粒;实粒数分别少41.2粒、22.3粒;结实率分别低5.2%、1.3%;千粒重分别减少1.3克、0.6克。以此推算每公顷最高减产593公斤,减幅为9.2%;最低减产20公斤,减幅为0.3%。
  
  早穗导致谷粒发芽严重早穗的谷粒早熟,特别是穗上中部的谷粒遇雨后易发芽,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调查的15个田块中早穗的发芽率平均为33%,其中两优287平均为25%,鄂早18平均为45%。
  
  早穗发生的原因
  
  秧龄偏长,缩短了大田营养生长期秧龄越长,早穗发生越严重。如两优287秧龄分别为40天、50天、60天,其早穗率为6.2%、18.1%、21.3%,鄂早18秧龄分别为38天、40天,早穗率分别为14.3%、22.9%,秧龄增加2天,早穗率就增加8.6%。可见秧龄超长,秧苗生长纤弱,分蘖发生少,分蘖节位提高。移栽后,大田营养生长期相对缩短,导致早穗发生。
  
  秧苗素质差,个体生长不足旱育秧与湿润育秧相比早穗率相对较低。如两优287秧龄为50天、60天的旱育秧早穗率为18.1%、21.3%,秧龄为40天的湿润育秧早穗率为22.9%,三者相比,旱育秧秧龄比湿润育秧分别长10天、20天,早穗率却分别低4.8%、1.6%。可见秧苗素质好,返青快,分蘖早,生长旺盛,不易早衰,早穗率降低。相反,秧苗素质差,早穗率提高。
  
  营养生长期温度偏高,加速了生育进程武穴市常年4月下旬、5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18.4℃、19.8℃,2005年同期平均分别比常年上升4.1℃、2℃。气温偏高,加快了水稻生育进程,尤其是主穗的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生殖生长期提前,导致发生早穗。
  
  品种特性不同,早穗发生率不同杂交稻的早穗率比常规稻低。如秧龄同为40天的两优287和鄂早18,早穗率分别为6.2%、22.9%,相差16.7%。可见早穗率的高低与品种特性有关。杂交稻与常规稻相比,长势旺盛,吸收力强,发根力强,光合势较强,前期物质积累较高,后期物质转运较好,早穗发生率相对较低。
  
  防止早穗发生的措施
  
  科学搭配品种“油—稻—稻”三熟制地区,茬口安排紧,季节矛盾大。在品种搭配上要选择生育期适宜、秧龄弹性大的品种。一般应选用生育期110~115天,秧龄弹性达到35天以上的中熟杂交稻或常规稻品种为宜,生育期在100天左右的品种应慎用。
  
  合理安排播插期根据季节要求和当地气候特点,采取顺推算倒安排的方法来安排播插期,秧龄控制在30~35天,既要确保大田营养生长期,有利于稻株的生长发育,又要防止秧龄过长,秧苗老化。
  
  培育适龄壮秧改革传统湿润育秧方式为无盘旱育秧方式,提高秧苗素质,增强大田生长势,减少早穗的发生;提高育苗质量,做到稀播匀播。苗床与大田的比例为1∶5~6,每公顷苗床播种量为早稻杂交稻150~180公斤、早稻常规稻375~450公斤,苗床面积和播种量视秧龄长短可作适当调控,秧龄计划长的应适当扩大苗床面积,减少苗播种量。
  
  加强水肥管理对秧龄超期的秧苗,移栽后应加强水肥管理,尽量延长大田营养生长期。早施重施分蘖肥。根据秧苗长势,在移栽后3~5天追施分蘖肥,每公顷追施尿素75~90公斤,对抑制早穗和促进分蘖成穗有明显的效果。分次晒田。晒田应轻晒,多次晒,避免重晒,以免损伤稻株。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1-11/21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