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食用菌秋冬季节的管理措施

零零社区网友  2006-11-20  互联网

一、发菌期间的杂菌及防治措施
  1、木霉:俗称绿霉、绿霉菌等,这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地区曾发生毁灭性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防治措施:(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0.1%比例加入克霉灵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生料栽培时,可按0.15%比例添克霉灵药物。发酵料栽培时,加克霉灵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实践证明,基料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增强菌丝的抗性,亦可有效抑制杂菌。(3)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不使霉菌孢子落于料中。(4)菌种或菌袋发菌以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菇棚空闲处喷洒500--1500倍细菌杀溶液有效的预防黄菇病。(5)发现木霉后,及时予以菌绝杀药粉直接撒施覆盖污染区,也可对配菌绝杀150倍左右溶液浸洗菌袋、培养室喷施40倍蘑菇祛病王、挖除霉点等处理。
   2、曲霉:又称黄曲霉、黄霉病等,是目前除木霉外第二大杂菌品种。该霉菌除直接与食用菌菌丝争夺营养和水分以及生存空间外,还可分泌毒素严重危害食用菌菌丝;同时,其毒素还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措施:(1)参考木霉菌的相关内容。(2)培养室使用蘑菇祛病王和消毒粉进行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将菌种移入后,应阻止无关人员随便进入。(3)发现初期污染时,小心移出培养室,对栽培袋采取切开塑膜、直接撒施菌绝杀药粉或150倍菌绝杀溶液浸洗等措施,对菌种则可挖除病斑后再用药;对污染较重者,应予以深埋或焚烧处理,以防造成二次污染。
   3、毛霉:又称长毛菌、黑霉菌、黑毛菌等。毛霉的典型特征是菌丝发展迅速,成熟后其黑色孢子很快生出,适宜条件下,7天内其菌丝可将菌袋表面占领并变为黑色,严重时可使食用菌菌丝不再发展,危害较大。
   防治措施:(1)首先清理接种室及培养室内外卫生,室外喷洒500倍多菌灵溶液,曾有毛霉发生的室内喷洒40~8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后,再按每立方米空间4克的用量使用消毒粉进行熏蒸,密闭门窗2天后启用。(2)接种箱用消毒粉熏蒸,培养架用苯酚5%水溶液擦洗,注意身体防护。(3)接种室、培养室应用空调器降温25℃,降湿至70%以下。(4)发现初期污染时,将污染袋包严移出室外,对配50倍蘑菇祛病王或施保功溶液,将污染袋浸入其中2~3分钟,杀死霉菌后再行处理,不可随丢乱弃,造成二次污染。
   4、青霉:因其孢子色泽与木霉相近,故又有绿霉等称谓。
   防治措施:参考木霉的防治措施。发现污染,及时清出进行处理,以免孢子散发、蔓延。
   5、酵母菌:又称酸腐病。
   防治措施:(1)基料中适量添加如菌绝杀等药物,或按0.3~0.4%比例加入保成功等;此外,基料含水率要适宜,勿使过高。(2)常压灭菌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曾严重发生该菌污染的生产场所,可采用间歇灭菌法,即次日再灭菌一次,以确保生产效果。(3)接种操作应规范,接种室、接种箱及培养室使用消毒粉熏蒸处理、喷洒蘑菇祛病王等药物进行处理。(4)作为预防措施,培养室应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100倍蘑菇祛病王,但应以地面空闲处、作业道以及门口、通风口等处为主,不直喷料面。(5)菌袋品温偏高、菌丝异常发展时,即应开袋检查,有强烈酒酸味产生时,可确定已被酵母菌污染,采取灌注5%石灰水上清液的办法即可控制,但应将菌袋直立,解开扎口,以使多余水分排出,否则,反而更将加剧污染。(6)料床发生该菌污染时,可浇施200倍菌绝杀溶液,或喷施800倍克霉灵溶液。
   二、出菇期间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1、平菇软腐病:该病同名而症状不同、亦即病原菌不同,主要为树枝状葡枝霉,有的菇农亦将某些细菌性病害与其混淆,故又称腐烂病等。其典型特征是有不同于食用菌的白色菌丝在畦床表面呈蛛网状生长,并迅速蔓延,覆盖床面,包围子实体,子实体基部被其菌丝围绕后即感病,病菌沿其菌柄向上蔓延,最后表现为子实体停止生长,并色泽发暗、迅速变软、发黄、变褐,继之腐烂。该病菌侵染与细菌侵染的最大区别在于:尽管腐烂的症状相似,但腐烂的菇体不臭。
    防治措施:(1)严格处理菇棚。在菇棚启用前使用蘑菇祛病王进行地毯式喷洒,密闭2天后,地面按每平方250克用量撒施石灰粉,而后可移入菌袋。(2)发菌期间喷药预防。每5天左右喷一次蘑菇祛病王100倍液、金星消毒液50倍液,或菌绝杀200倍液等,注意药物不要直接喷洒菇床或菌袋。3)严格处理覆土材料。菌墙或畦式栽培时,尤其使用地表土、菜园土及老菇区就地取土时,一定要使用药物进行杀菌杀虫处理,基本方法是:先将土晒干、压碎,喷洒60倍蘑菇祛病王和600倍辛硫磷,边喷边拌,拌匀后覆膜堆闷,约7天后即可揭膜、摊开,晾除异味后即可使用。(4)发病初期,迅速将病区并扩大10厘米左右挖除处理,并随即撒施菌绝杀药粉封口,注意停止菇棚喷水,并加大通风量,有条件时应尽量降低棚温。(5)非特殊情况,不要随便串棚,尤其高发病地区、连片种植区域的菇农,应禁止串棚,以防交叉感染。
   2、平菇萎缩病:又称猝倒病、干腐病等。病原菌为镰孢霉,染病菇体停止生长,并呈失水状萎缩,菇体色泽变暗、变褐、变干,下潮菇难以发生,严重时不再转潮。
   防治措施:参考平菇软腐病。
   3、平菇块菌病:又名核桃肉状菌、胡桃肉状菌、牛脑菌、假块菌等。可以危害多种食用菌,但以覆土栽培时尤甚。随着时间延长,子囊果由乳白色质变为浅黄奶油色、暗褐色,即已达成熟期。发病区域只菇不出,多种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时,效果很差,使生产损失惨重。
   防治措施:(1)平菇可采取不覆土的立体栽培方式,避免与土壤接触,可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2)原发病区,应当使用60、180倍硫酸铜联合处理菇棚,并同时处理拌料场所,尽量避免病菌孢子进入基料。(3)发菌及出菇期间,坚持预防性用药,如80倍蘑菇祛病王等。(4)发病初期,将覆土连同基料扩大5厘米范围挖除,清理出棚,焚烧处理。(5)发病中后期,摘除子囊果,挖除基料。
   4、平菇大纽扣病:亦属子囊菌。在即将出菇或出菇过程中,在料表或覆土层表面生长一些小白点,即其子囊果,初始误为是幼蕾,但永不分化菌柄菌盖,随后逐渐长大,呈瘤状,并逐渐加深色泽,后变为棕褐色,病区不再出菇。
   防治措施:参见“平菇块菌病”。
   5、平菇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水泡病等。发菌阶段感染病菌时,可在料表或覆土层表面长出白色绒状菌丝,并形成团块,很快,由白转黄褐色并分泌出黄褐色水珠,如同浅色酱油;幼蕾阶段感病时,则子实体形成团块状的菌肉组织,不能分化出菌柄菌盖,该感病菇体由白转黄后不久即可腐烂,并出现臭味;幼菇阶段感病后,则表现为菇体畸形,菌柄粗肿、菌盖特小,表面有绒状菌丝,数日后菇体腐烂并现出褐色汁液;子实体感病较晚时,只在菌盖表面出现少许凹陷的褐色病斑,若采收及时,该病斑基本不影响销售。
   防治措施:(1)严格处理菇棚,参见前述相关内容。(2)进行畦式或菌墙栽培时,严格处理覆土材料。(3)拌料及基料处理场所,事先用500倍多菌灵、60倍蘑菇祛病王等药物进行喷洒杀菌。(4)发菌期间,进行预防性用药,参见前述相关内容。(5)发生病害后,立即停止喷水,降低湿度,清理病区,并喷洒80倍左右蘑菇祛病王、或直接用菌绝杀等药物覆盖,而后填充新土。
   6、平菇褐斑病:又称干泡病、干枯病、菌斑病等。该病害症状与褐腐病极为相似,菌生轮枝霉感染后的病菇色泽变浅、质地偏干似脱水状,既不分泌出褐色汁液,也不散发臭味;但后期发病时在菌盖上的病斑却极为相似甚至相同,一旦感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较重。
    防治措施:(1)参见前述进行菇棚及场所处理和预防性用药。(2)科学合理地调配基料营养,一般平菇生产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是较好的措施,用量为每袋拌250千克(棉籽壳)干料。(3)合理追肥。畦栽食用菌时,采收一潮菇后,及时追补营养,也是重要措施之一。(4)发现病害,参见前述进行处理。
   7、平菇黄斑病:又名黄菇病等,病原菌为异形葡枝霉,生产中发生较重。感病菇体不再生长,也不出现畸形,亦无病斑,菇体感病后2天左右即变软、发黄,继之变褐、腐烂。病菇周围出现白色絮状物,覆盖区内不再出菇;实验室培养时其菌落为白色絮状菌丝,后结球出现浅黄色斑块,培养基底部初为白色,渐变为浅黄、金黄色。
   防治措施:(1)参考前述对菇棚、基料处理场所等进行药物处理。(2)发现病害后将病菇连同基料一同挖除,病区内喷洒60倍蘑菇祛病王后,加强通风。
   8、平菇凹斑病: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菌。平菇菌盖及菌柄上出现红褐至黑褐色、稍凹陷的圆形或梭形褐色小斑点,边缘较整齐,中间稍凹陷。病菌只侵染危害菌皮,不深入菌肉。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黄白色粘性物,干燥后,形成粘贴在病斑表面的菌膜,具光泽。病菇的形状不改变,也不会引起腐烂。发生规律:该病菌存在于土壤及污水中,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表面长时间保持有水膜或水滴条件下易发病。
   防治措施:(1)保湿要用清洁的水源,不能使用塘、湾污水;喷水不宜过多,避免子实体上形成过多积水,而引起细菌繁殖。一般以喷水后2小时内能够蒸发掉为宜。(2)出现感病后,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降低湿度,喷施蘑菇杀病灵1500倍液,连续2~3次即可。
   9、平菇腐烂病: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杆菌,菌盖或菌柄出现淡黄色水渍状病斑,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引起菌盖或菌柄呈淡黄色水渍状腐烂,并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气味。
   防治措施:(1)适量用水,保持菇棚湿度在90%左右即可。(2)病害发生后,要及时摘除病菇,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降低菇棚内湿度,发病初期,喷洒1500倍黄菇一喷灵溶液,连续2~3次即可恢复正常;至中等发生时,应结合清理菇棚卫生,使用消毒粉按每立方米空间4克的用量进行熏蒸处理,再喷洒1000倍黄菇一喷灵溶液。
   10、平菇锈斑病: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初期幼菇菌盖呈黄褐色软腐状并停止生长,后期枯萎或发粘、腐烂。
   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菌种,有条件的应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并在制种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2)在同一场所内尽量不连续栽培同一品种,菇棚使用前,使用81%的消毒粉熏蒸,或20~30倍蘑菇祛病王等药物进行彻底消毒杀菌。(3)每次喷水后应及时通风,直至菌盖表面无积水。冬季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通风,应采用向墙壁或空气中喷水的方式保持湿度。(4)经常观察,一经发现有菌盖开始呈褐色,立即停止喷水,并适当通风,然后喷施1500倍黄菇一喷灵或蘑菇杀病灵溶液。喷药前应将染病子实体采净。(5)采菇后及时清理料面,对菇房的地面、墙壁要经常消毒,常规方法是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蘑菇祛病王。(6)阴、雨、雾、雪等天气,棚外空气湿度很高,棚内则很难降湿,可将生石灰置于四周及墙边,让其慢慢吸水分解,该过程既可提高棚温,又能降低棚湿,但应注意通风排气,以防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作者:江苏省滨海县食用菌研究所 韩朝正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6-11-20/21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