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压地是中国传统的旱作保墒技术。耙地是改善耕层结构达到地平、土碎、灭草、保墒的一项整地措施。镇压既能使土壤上实下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可使下层水分上升,起到提墒引墒作用。
春季顶凌耙压地,从土壤学的角度讲:就是利用好土壤的冬春冻融交替的理化作用,达到保墒目的。冻融交替是利用北方温度对土壤水势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土温增高时,水势下降;反之,使水势增高。当地面温度下降到O度时,表土层孔隙内的水分由液态水转变为固态的冰,扩大了上下层间的水势差,使水分向上层运动。随着冻土加深,在冻土和非冻土界面上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水分运转规律,并依次结成冰晶。这种上升的水分,即称为“返浆水”。早春顶凌耙压地就是要保住“返浆水”的蒸发。
在早春土壤水分较充足、土地尚未完全解冻时,对春播地及时顶凌耙压,是早春抗旱保墒的有效措施。这是因为春播地经过漫长冬季的风化作用,地表结上一层薄层硬皮,蒸发水分的土壤毛细管较多,早春耙地不仅可切断毛细管,还可使经过冬冻和早春一冻一化变得疏松的的坷拉易压碎,形成一薄层细碎干土层覆盖于地表,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良好的效果。各地试验表明,早春顶凌耙地比不耙的土地可增加土壤水分 2%—3%。耙地需要掌握适宜的时间。过早,土壤解冻太浅,仅能耙松表土,保墒效果不好;过晚,土壤解冻很深,耙松的土层过厚,土壤孔隙增加很多,加强了近地层空气与土壤空气的对流,土壤失墒较多,容易产生深厚的干土层,对保墒不利。一般应掌握在土壤化冻深度3厘米左右时耙地最为适宜。压地一般应在地表解冻7--10厘米深时为宜。耙地、压地复式作业,以土壤化冻4—6厘米为宜。务求把土地耙透、耙平、压实、形成上虚下实的耕作层。
早春顶凌耙地深度为8--10厘米;耙深误差不超过1厘米。耙压后表土应细碎(每平方米面积内直径超过3厘米上的地表土块不超过5个)。地表应平坦,不拖堆,不出沟,不明显有凸凹处。以少重不漏为宜(漏耙漏压面积每公顷不超过75平方米,每个漏耙漏压处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耙压速度一般以每小时6-7千米为宜。垄后镇压,在垄高标准内,垄顶平展紧实为宜。
镇压工具有两种:一是V型镇压器,它的压力较大,碎土能力较强;另一种是环形镇压器,其特点是下透力大,能压实心土,并保持地表疏松,采用这种镇压工具,可减少水分蒸发,并防止地表板结。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来源:浙江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