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膜侧栽培是将地膜覆盖、沟垄种植、宽窄行播种等多种单项技术进行集成组装而形成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小麦抗旱节水栽培的重大技术突破。 一、小麦膜侧栽培的作用效果 小麦膜侧栽培技术具有聚集雨水,变无效、微效降水为有效降水,提高农田单位面积降水强度,减少蒸发,提高地温,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和田间小气候的综合作用和效果。相比露地种植,膜侧栽培使小麦全生育期0~40厘米土层含水量提高1.0~4.6个百分点,折合增加贮水5.1~19.8毫米;使0~25厘米土层地温日平均提高1.07℃,累积增加地积温300.7℃,其中冬季12、1和2月份三个月0~25厘米土层地温日平均提高1.37℃,累积增加地积温120.56℃。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小麦越冬幼苗的生长量,减轻了冬季旱、寒对小麦安全越冬的影响,提高了越冬保苗率,延长了苗期有效生长时间及同期的幼穗分化时段,提前了籽粒灌浆时间,提高了灌浆强度。膜侧小麦越冬苗叶龄4叶1心,单株分蘖2个,单株次生根1.7条,分别比露地小麦增加0.8片叶龄、0.6个分蘖和0.5条次生根;越冬保苗率在受旱情况下由露地种植的不足60%提高到86.1%,提高了26.1个百分点;冬前停止生长时间推迟6天,返青期提早3天,共延长苗期有效生长期9天;延长幼穗分化时段8天,其中单棱期至小花分化期延长了5天,小花分化至四分体期延长了3天;抽穗期提早3天,开花期提早2天,灌浆始期提早4天,灌浆天数延长3天;灌浆期间,千粒鲜重日增量和千粒干重日增量分别提高0.28克和0.17克。膜侧栽培最终优化了小麦产量性状,协调了产量构成因素,促进了穗大粒多粒重,奠定了高产基础。尽管由于播量减少使成穗数由露地种植的每亩29.79万下降到28.27万,但穗粒数由20.7粒增加到28.2粒,千粒重由24.2克提高到36.8克,结果亩增产95.6千克,增幅54.5%。小麦膜侧栽培水分效应明显,抗旱、节水效果显著。在旱耕地,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由露地种植的303.2毫米增加到312.4毫米,降水利用率由28.7%提高到59.9%,水分生产效率由0.8千克/毫米?#20137;提高到1.05千克/毫米?#20137;,受旱维持生长时间延长约20天;在水浇地,可少灌1~2次水,节水60~90立方米/亩,供水效率由露地种植的0.63千克/毫米.亩提高到1.11千克/毫米?#20137;。 二、小麦膜侧栽培,技术规程 1、选择适宜的推广区域 小麦膜侧栽培技术适宜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地区的雨养旱地和各地水浇地推广应用。 2、优化种植规格 以50~60厘米为一带,垄底宽25~30厘米,垄高10厘米,垄顶呈圆弧形,垄间距25~30厘米,每垄两侧膜边各种植一行小麦,大行距35厘米,小行距15~25厘米。 3、选用地膜 要求覆盖膜幅度35~40厘米,厚度0.005~0.007毫米,抗拉性强,不易破损。 4、规范播种 应用畜力或机引膜侧小麦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起垄、覆膜、施肥、播种等工序。膜侧小麦播期要比当地常规露地种植适宜播期推迟5~7天,播量减少15%~20%。 5、加强田间管理 播后膜侧用土压严,不露边,膜上每隔2~3米横压一土带,防风揭膜;小麦拔节前以护膜为中心,严防人畜踩踏和大风揭膜。 6、清理残膜 小麦收获后,尽一切可能清理回收残膜,减少“白色污染”。 以上是小麦膜侧栽培的关键技术,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如选地、整地、施肥、灌水、品种选用、种子处理、病虫害防治等,与露地小麦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