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沧州)二00五年东亚飞蝗发生趋势分析

网友投稿  2005-04-05  互联网

根据我市各蝗区去年的秋残蝗分布,今春挖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今年夏蝗总体将中等发生,沿海蝗区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轻于前几年,呈下降趋势。
依据:
1、去年秋残蝗面积及密度分布偏低。
我市去年秋蝗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经全面防治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据统计,全市秋残蝗面积102.5万亩,比上年低10万亩,其中每公顷90―150头的45.2万亩,比上年高5.3万亩;150―450头的31.5万亩,比上年低4.5万亩;450―1500头的19.8万亩,比上年低3.3万亩;1500头以上的6万亩,比上年低7.5万亩;最高密度每公顷2000头,低于上年的每公顷15000头。秋残蝗无论是在面积上还是在最高密度上,是1998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并且在密度分布上,低密度区面积增多,高密度区面积减少,最高密度降低。
2、越冬卵分布分散,密度偏低。
去年秋蝗发生点片多、范围广,造成秋残蝗产卵分布分散。3月中旬挖卵调查结果,有卵样点率15%,低于去年的22%;平均密度0.12块/平方米,低于去年的0.23块/平方米;最高密度每平方米3块,低于去年的每平方米8块,越冬卵密度也是自1998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3、环境条件不利于蝗虫发生。
我市去年降水适中,宜蝗区内许多夹荒地、撂荒地完成了夏秋播,种植了多种农作物,特别是在沿海蝗区随着生态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宜蝗区内种植了大量棉花和苜蓿,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对蝗虫起到兼治作用;并且自2003年以来,沿海水库、苇洼等重发生蝗区蓄水较多,形成水滩交融的局面,不利于秋残蝗产卵,这些均抑制了蝗虫的发生。
4、近年来的全面防治及生态控制压低了种群数量。
我市自1998年以来,年防治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飞机防治面积都在15万亩以上,大面积统一防治有效地压低了种群数量。同时在我市实施的以种植棉花、苜蓿为主的生态控制体系压缩了宜蝗面积,也有效地降低了种群数量。
    以上几点因素排除了我市今年夏蝗大发生的可能。但在气候条件上对蝗虫发生无不利影响。我市去年秋季降水量80mm,冬季(04年12月―05年2月)降水量21mm,冬季降水量比常年偏高61.5%,蝗区土壤湿度大,利于蝗卵发育。去年冬季我市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平均气温为-1.9℃,较常年低0.7℃,但5cm平均地温却为-0.7℃,与常年相差不大,对越冬蝗卵存活无不利影响,蝗卵死亡率低,平均死亡率为11.2%,低于去年的13%。根据气象预报,我市今年春季降水量为60―70mm,略高于常年,平均气温为12―13℃,接近常年略偏低,对蝗卵发育也无较大影响。并且由于我市自1998年以来蝗虫连年大发生,年发生面积都在200万亩以上(夏、秋蝗),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密度高,极端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1万头,近年来的全面防治虽然有效地压低了蝗虫的种群数量,但种群的绝对数量仍然很高,较高的虫源基数为今年的蝗虫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综合以上因素预测,我市今年夏蝗将中等发生,沿海蝗区局部将偏重发生,部分区域仍有出现高密度、群居型的可能。重点发生区是中捷农场夹荒地、海兴坨里大洼、南大港水库、黄骅黄灶大洼等地,对此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5-4-5/21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