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省2004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原因浅析

零零社区网友  2004-12-21  互联网

摘要:本文总结了2004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实况、特点及原因,特别是对在我省周边小麦条锈病菌源充足以及蚜虫大量发生的条件下,采取有力措施,没有对小麦造成大的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搞好小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经验。同时,提出了 2005年小麦病虫害发生区实际、治理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原因

1.小麦病、虫害发生状况

从整体上看2004年我省小麦病虫害是一个中度发生年份,全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总面积2.76亿亩次,其中:小麦病害发生1.26亿亩次,虫害1.5亿亩次。发生为害的主要特点:一是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小。二是虫害重于病害,病害轻于去年,虫害重于去年。三是冬前基数小,春季害虫发生早,病害盛期晚。

1.1 主要病害 

2004年小麦病害发生面积1.26亿亩次。主要病害中度或偏轻发生,其中,条锈病、赤霉病等暴发性病害轻于去年而重于常年,叶锈病、黑穗病和全蚀病重于去年,其它病害轻于去年。

1.1.1 条锈病 

2004年条锈病在全省总体上属偏轻或轻发生年份,但南阳、驻马店、漯河等地中度发生,信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偏轻发生,全省发生面积1560.74万亩次,发生为害轻于2001、2002和2003年。其发生特点:一是发生早,发展慢,盛期晚。我省冬前11月14-17日在平舆县的2块麦田查到条锈病发病中心,为当地1983年以来最早见病年份,也是全省1996年以来最早见病年份。尽管冬前发病早,但春季发展较慢。截止4月14日,全省有6市20县见病,而2002年同期已有38县见病。至5月10日,发展到13市60个县。而2003年同期已扩展到15市80县。豫南地区大部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见病,4月下旬还处于发病中心阶段,流行盛期在5月上中旬;豫东的商丘、周口4月中旬见病,豫西的洛阳4月下旬见病,豫北地区5月上旬见病,流行盛期5月中下旬,均晚于2003年。二是发生范围广,严重程度轻,造成损失小。今年我省小麦条锈病发生范围涉及17市73县,但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局部发病中心和零星病叶阶段,只有南阳、驻马店和漯河等地的部分县部普遍发生。三是豫南重于豫北。南阳市邓州、淅川、镇平、新野等地普遍率11.7%-27%,其它各县5%左右,全市平均病情指数0.0534。中东部的开封市病田率16.1%,普遍率3.7%。四是品种间病情差异大。据调查,豫麦47、豫麦34、郑麦9023、豫麦70、宛369等品种发生相对较轻,豫麦49、豫麦18、周麦16等、偃展4110等发生最重。

1.1.2 赤霉病 

全省总体偏轻发生,其总体发生危害程度明显轻于去年,但重于常年,发生面积974.05万亩次。其特点是:带菌率高,子囊壳发育进度快,豫北重于其他地区,部分品种发生重。濮阳县3月6日玉米残茬带菌率7.2%,明显高于历年均值;4月20日前后南阳市全市稻桩平均带菌率61.3%,子囊壳成熟指数为93%;叶县4月19日子囊壳成熟指数60%。后期调查,豫北病田率50%-70%,病穗率1.04%-9.7%;其它地区病田率5.7%-25%,病穗率0.07%-3%。发病较重的品种有周麦16、豫麦49、豫麦41、豫麦24、科麦3号等,豫麦34、郑麦9023、河北8901、郑农16、豫麦47及部分新麦系品种较抗病。

1.1.3 白粉病 

全省总体偏轻发生,全省发生面积1576.13万亩次,比去年减少28.33%。发生为害特点:基数小、盛期晚、北部重于南部。去年11月中下旬调查,小麦白粉病仅在济源、安阳、三门峡等地山区或稻茬麦田见病,病情低于常年;3月中旬局部地区出现发病中心,大部分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生。发生盛期4月下旬5月上中旬,较常年晚3-7天。3月26日南阳、周口、开封、郑州、济源、焦作、安阳、三门峡等地山区或稻茬开始发病,病田病株率0.06%-0.9%。病情稳定期中北部地区病田率50%-70%,普遍率17%-30%;南部地区病田率5%-20%,普遍率2.5%-12%。

1.1.4 叶枯病 

全省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852.42万亩次。发生特点:发生晚、范围广、局部地区部分品种发生重。各地一般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豫南局部提前到3月中下旬,4月下旬—5月中旬是发生盛期,豫北局部推迟到5月下旬,盛期比常年晚1-8天。驻马店、周口、商丘病田率最高,分别达到100%、87.5%和78%。漯河、平顶山、开封、焦作、安阳、濮阳、新乡等地病田率25%-44%,其它地区2%-15%。驻马店、漯河、开封、焦作、新乡、安阳、濮阳等地病叶率达到20%-40%。据后期调查,温麦系和周麦系品种发生较重。

1.1.5 黑穗病

全省总体轻发生,但较常年有所回升,南阳、三门峡、濮阳、驻马店等地局部发生较重。全省发生面积135.63万亩次,防治面积114.49万亩次,挽回损失4970.89吨,防治后仍造成损失2819.575吨,发生面积和造成损失分别比去年增加43.31%和16.44%。三门峡渑池县散黑穗病病茎率7.5%,高于去年的3%-6%;秆黑粉病病茎率5.2%,低于去年的7.5%;腥黑穗病发生1.6424万亩,病茎率一般1%-8%,西阳乡局部病茎率达到70%。郑州市荥阳广武镇有30余亩小麦因腥黑穗病发生严重而被强制性烧毁。南阳市散黑穗病发生34.9万亩,病穗率一般0.2%-3%。

1.1.6其它病害 

黑胚病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安阳、新乡、焦作、周口、驻马店等地,发生面积632.72万亩次,明显轻于去年。病毒病轻发生,主要发生在信阳、驻马店、三门峡等地,发生面积42.74万亩次。全蚀病轻发生,但新乡、商丘、开封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4.80万亩,局部发生严重田块成片枯死。安阳县5月中旬发生2万亩颖枯病。许昌市发生20万亩根腐病。

1.2 主要害虫

2004年是我省小麦虫害发生较重的一年,发生面积总面积1.50亿亩次。蚜虫在全省普遍偏重以上发生,地下害虫、吸浆虫、麦蜘蛛、麦叶蜂中度至偏重发生,粘虫、潜叶蝇轻发生。蚜虫、麦蜘蛛、麦叶蜂、金针虫明显重于去年,潜叶蝇显著轻于去年,吸浆虫、粘虫、蛴螬也轻于去年。

1.2.1 蚜虫 

全省总体偏重发生,其中,驻马店、周口、商丘、许昌等地重发生,其它地区大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5681.96万亩次,比去年增加49.95%。发生为害特点:基数低、盛期早、密度高、局部受害重。去年11月中下旬调查,小麦蚜虫多数地区百株0-2头,周口、驻马店等地3-4头,多数地区比常年同期减少50%以上。3月8日小麦蚜虫零星发生,平均百株虫量0.1-3.4头,最高16头(周口),接近常年。3月下旬蚜量开始明显上升,局部地区达到百茎60-70头,少数田块达到300头。4月中旬开始进入发生盛期,比常年提前10天左右。高峰期在5月上旬,高峰期密度百穗1000-3000头,高者万头以上。5月中旬后各地蚜虫密度开始明显下降。据5月14日不完全统计,全省平均蚜量450-475头/百穗,但局部防治效果较差的田块虫口密度仍然超过千头/百穗。根据测产调查,蚜虫防治失时的田块减产30%以上。穗蚜种类以麦长管蚜为主,个别品种以禾缢管蚜为主。

1.2.2 吸浆虫 

全省总体中度发生,驻马店、南阳、漯河、平顶山、周口、安阳、鹤壁、濮阳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1020.26万亩次,发生为害特点:基数高、出土早、羽化率低、局部为害重。南阳、驻马店、漯河、平顶山、周口、安阳、濮阳、鹤壁、洛阳等秋季普查,局部密度较高。漯河市2003年9月份挖土调查,有虫方占71.88%,较2002年同期高11.52个百分点,平均每小方幼虫15.7头,大大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其中,舞阳县平均每小方27.9头,是2002年同期的2.88倍,郾城县平均虫量为4.9头,是2002年同期的2.2倍,最高点达到107头。濮阳市平均每样方有虫8.5头,最高76头。南阳市平均每小方5.4头。今年春季吸浆虫在豫南4月10日开始出土,盛期为4月13-23日;豫北4月19日开始出土,盛期为4月21-30日,比常年提前3-7天。南阳市平均羽化率69.5%,比去年的88.7%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10复次网捕成虫37.4头,仅为去年的1/3,平均虫穗率25.5%,比去年低17个百分点,平均百穗虫量130头,仅为去年的15.61%。清丰、滑县、项城、郾城、舞阳、叶县及驻马店的部分县超过100头,局部沿河晚熟田达到700-1000头,最高达万头以上。

1.2.3 麦蜘蛛 

全省总体中度发生,驻马店、漯河、平顶山、三门峡等地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2785.49万亩次,发生为害特点:基数低、盛期早、局部密度高。去年11月中下旬调查,麦蜘蛛多数地区市尺单行0-4头,许昌、平顶山、驻马店等地达到7-10头,多数地区比常年减少40%-90%。3月8日各地虫量一般为1-9头/市尺单行,豫南地区达到20-40头/市尺单行,略高于常年及去年同期。发生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比常年早3-10天。高峰期密度南部一般市尺单行200-600头,驻马店、漯河等地达到1000头以上;其它地区一般130-300头,三门峡、洛阳、焦作、济源等地局部达到400-1000头。

1.2.4 麦田地下害虫 

全省总体中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3739.48万亩次,其中,蛴螬1789.32万亩,蝼蛄459.63万亩,金针虫1490.53万亩。春季以金针虫为主,被害株率一般0.5%-3%,驻马店、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商丘、济源、三门峡等地局部达到10%-30%。许昌市4月上旬调查,受害田率45%,受害田死株率平均1.5%,个别30%以上。三门峡市2月下旬被害株率0.05%,4月中旬至5月上旬达到为害盛期,被害株率3%-13%,严重田被害株率达到30%,有的整株枯死,有的穗部变白干瘪。

1.2.5粘虫

全省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南阳、驻马店、三门峡、洛阳等地。发生面积284.39万亩,防治面积326.03万亩次,挽回损失14629.86吨,防治后仍造成损失3087.98吨。各地一般幼虫密度1.8-3头,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去年。南阳市各县2月18日—3月4日始见成虫,3月中旬—4月上旬为成虫盛期,单盆累计6-85头,雌蛾占49.3%,平均10束草把诱卵2.2块,幼虫盛期每平方米2.98头,局部38头。5月10日调查,三、四、五、六、前蛹、一级蛹分别占6.02%、21.69%、76%、25.3%、4.82%、2.41%,发育进度早于常年。自然死亡率15.8%,比常年低7.9%。

1.2.6 其它害虫 

麦叶蜂全省总体中度发生,豫北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1099.13万亩次,比去年增加61.78%。发生为害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期密度豫北、豫西每平方米10-50头,其它地区1-9头。发生为害特点:发生早,密度和面积明显高于近几年。小麦潜叶蝇全省轻发生,全省发生面积331.42万亩次,比去年减少70%。但三门峡、驻马店、郑州、开封、鹤壁、南阳等地局部中度发生。

2.原因分析

2.1 政策与市场因素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促进和恢复粮食生产提供了政策保证。在政策的驱动下,各级政府领导对小麦生产高度重视,农业部门狠抓小麦病虫草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宣传、普及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加之市场因素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入和防治病虫害的积极性,群防群治,统防统治面积大,尤其是对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防治早、用药对路、防治面积大、效果显著。

2.2 科技与对策因素 

农业植保部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准确监测,及时预报,技术示范和物资服务等工作抓的早,抓的实,效果好。特别是对条锈病全省普遍实施“准确监测,带药踏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严把“五关”的战略战术,即播种期推广拌种和包衣技术,减少病菌秋苗侵染;早春推广三唑酮或禾果利防治纹枯病,抑制条锈病发生;3月份农业植保部门采取“带药侦察”,对发病中心进行统一免费防治,延缓病害蔓延;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技术,兼治麦穗蚜、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多种病虫。在把好以上“四关”的基础上,要做好充足物资准备,一旦其大面积暴发流行,要能在极短时间内开展大面积应急控制。将以条锈病为主的小麦病虫害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并搞好大面积普治,预防扩散蔓延,遏制了条锈病大暴发的趋势,也抑制了小麦蚜虫、吸浆虫、纹枯病、叶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2.3 气候与品种因素 

春季的气象条件对条锈病等病害不利,但对害虫特别是蚜虫、麦蜘蛛以及赤霉病、黑穗病发生为害相对有利。去年秋季连续阴雨低温,导致秋作物严重减产和晚熟,小麦播种期也普遍推迟10多天,有些地方到春节后才播种,大大减少了条锈病对秋苗的侵染。虽然秋季小麦条锈病菌源丰富,但春季冷空气活动次数少,强度弱,对病菌远程传播不利。从孢子捕捉数据看,条锈病外来菌源少于2002年,其流行扩展普遍缓慢,盛期晚,除了局部感病品种病情较重外,大面积病情轻。由于麦播底墒情好对小麦出苗及生长发育有利,2003年12月下旬至2004年春季,全省又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造成小麦生育期于往年相当或提前,有利于小麦蚜虫和麦蜘蛛等害虫的发生和危害,造成蚜虫在全省普遍重发生,局部地区猖獗危害;同时也有利于吸浆虫的出土和麦叶蜂的发生危害,造成部分晚熟麦田受吸浆虫为害较重。2003年小麦赤霉病全省偏重发生,秋季玉米秸秆还田率高,田间赤霉病菌源丰富,加之小麦后期遇雨,造成北部赤霉病大面积发生。2003年小麦花期多雨,散黑穗病孢子侵染率高,种子带菌率高,造成今年发生面积回升。

从我省主栽小麦品种分析,多数品种对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较差,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容易爆发危害。但是,从调查结果看,郑麦9023、豫麦47、豫麦34、豫麦70等感锈性相对较低,而且在南阳、驻马店、漯河等条锈病常发区种植面积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条锈病等病害的暴发流行;豫麦5号、郑麦9023、豫麦18、豫麦47、豫麦70等对纹枯病抗性较好;豫麦70、郑麦9023、宛369、偃展4110等对黑胚病抗性较好;郑9023、豫麦18、豫麦47、偃展4110、百农66、宛369、漯麦4号等赤霉病发生较轻。从不同品种上穗蚜发生数量来看,品种间差异不大,长管蚜是优势种,占发生总量的60%-90%;对抗吸浆虫调查,依据穗被害率、粒被害率、单穗虫量、单粒虫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偃展4110、新麦9号、洛麦4号、新麦13、豫麦47等品种较抗吸浆虫,其次是豫麦70、豫麦18、郑麦9023、宛369。


3.2005年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及对策

根据2004年和常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未来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05年度我省小麦病虫草害将重发生,小麦吸浆虫、黑穗病会进一步加重,全蚀病疫区范围将继续扩大,小麦条锈病存在大流行的危险。

要实现2005年我省小麦生产目标,小麦病虫害的监测与治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策略上,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为核心,综合考虑品种、气象和病虫草等因素,从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虫品种、科学栽培管理、优化农田环境入手,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危险性病虫草传播和灾害性病虫草严重发生的条件,增强小麦自身的抗逆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小麦整个生育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加强预测预报,运用现代媒体大力开展技术宣传和普及,提高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措施。对条锈病全省要实施“准确监测,带药踏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严把“五关”的战略战术,一环扣一环,切实把小麦病虫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确保我省小麦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达到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4-12-21/21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