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冬小麦的后期管理

零零社区网友  2004-11-02  互联网

     冬小麦从开花到成熟,进人生育后期。一般从5月上旬至6月15日前后,约30多天。这一阶段,冬小麦经历了开花、授粉受精、籽粒形成、灌浆和成熟等生育过程,转入了以穗粒生长为中心的生殖生长阶段。这是争取粒多、粒重,特别是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冬小麦在生育后期,要求充足的光照、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养分。天气阴湿、温度较低、水分较少、养分不足均不利于小麦的开花、受精和子粒的形成。后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养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绿色时间,防止早衰或贪青,保花增粒,促进灌浆,争取粒饱粒重。管理措施有如下几项:
    一、浇好灌浆水:小麦在生育后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期每亩麦田每天消耗水分约4立方米以上。而北京市此期正值旱季,降雨少,干热风多。为保证小麦正常结实灌浆,在抽穗后有条件的地区应本着“地皮见湿不见干”的原则,连续浇好抽穗、扬花水,灌浆水和麦黄水,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其中灌浆水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因为小麦开花后7~10天,籽粒形成期已结束(群众叫“多半仁”),进入灌浆高峰期,千粒重每天可增1~2克。所以此时浇好一次灌浆水,(1)满足土壤蒸发及小麦强大蒸腾量德需要,维持根系生理活性,防干旱、植株脱水。(2)可以达到“以水调肥”德效果,防治后期小麦脱肥早衰,促进籽粒灌浆。(3)维持后期足够的绿叶面积,促进光合、吸收、物质合成、运输等一系列德生理过程,从而保证正常德籽粒灌浆。(4)改善农田小气候,防止干热风危害。大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应维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含水量德70%~80%,当低于60%时必须进行灌溉。关于灌浆水的效果,取决于灌水的时间及灌水技术,一般地宜早不宜晚,应浇足浇好。在浇足孕穗水地基础上,于开花后10~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出现之前浇灌浆水,提高粒重地效果最好。后期浇水不能大水漫灌。因小麦灌浆期根系生活力已减弱,若水过大,氧气不足,会使根系窒息腐烂,植株很快死亡,千粒重显著下降。此外,对于灌浆期叶色黑绿的麦田。为了防止贪青晚熟,应适当提早停水。后期浇水还要注意防倒。
    二、小麦倒伏及防止:“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小麦倒伏后,叶片重迭,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养分运输也受阻,成熟延迟,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倒伏减产20%左右,严重者可达40%~50%,这是高产麦田持续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之一。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以后,倒伏愈早,减产愈重。倒伏有两种类型:
    (一)根倒伏,主要由于耕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差等原因,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入土较浅,或因前期未浇水,后期浇水量过大,土层湿软,又遇风雨引起地倒伏。
    (二)茎倒伏,是指茎基部弯曲或折断,通常是因为播量过大,肥水充足,特别是氮肥过多,管理不当,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过大,两极分化慢,田间郁蔽,光照不足,基部节间过长,秆壁薄而不实,干物质积累少而引起的,所以,高肥水晚播麦田更易发生茎倒伏。
    预防小麦倒伏地根本措施:
    (1)选用抗倒伏品种:特别是在高肥水麦田,应选用矮秆或半矮秆、茎秆粗壮韧性强,株型紧凑,叶片上举,根系发达的高产抗倒品种。如京411等。
    (2)深耕细作,加深耕层,机耕机耙配套,提高整地质量,达到上虚下实,以利根系发育下扎。
    (3)适量下种,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播种,特别是中高产麦田,要普遍推广精量、半精量匀播技术,确保合理的基本苗数。
    (4)培育壮苗,控制旺长,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
    (5)科学运用肥水,合理促控管理,特别是对越冬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和底肥充足的晚播麦田,冬季和返青期均应控制肥水,以免春蘖大量孳生。
    预防小麦倒伏的补救措施:
    (1)深中耕:对于群体偏大、有倒伏可能的麦田采用深中耕(7~10厘米),可有效控制分蘖增长,加速无效分蘖消亡,抑制高位分蘖萌生,促进主茎和大分蘖生长,起到控上促下,加速两极分化和控旺转壮等作用,能有效防止小麦倒伏。
    (2)镇压:对于群体较大、种植植株较高品种的麦田,除深中耕控制群体过大外,还应在起身后期、拔节前期进行镇压,以促进地下根发育,蹲实基部节间,控制旺长。镇压时应掌握“地湿、早晨、阴天”三不压地原则。
    (3)喷施化学药剂:在小麦三叶期和起身期,每亩叶面喷施万分之二浓度(即用15%的多效唑13克加水10公斤)的多效唑溶液50~75公斤,或在小麦拔节后1~3节伸长时,喷撒有效成分为0.2%~0.3%的矮壮素1~2次,也有抑制株高,防止倒伏的作用。
    三、根外追肥:根外喷磷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开花后喷二次磷肥,千粒重可增加2~3克,增产10%左右。因为后期喷磷有利于增加小麦茎叶中有效磷和糖分的含量,可促进灌浆,使千粒重增加,且成熟期提前。但喷磷不宜过晚(蜡熟期喷无效),并可和防治病虫同时进行。一般要求喷磷酸二氢钾。每亩地用0.1千克磷酸二氢钾加50千克水,待肥料溶解后就可以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4 点以后,以利叶面吸收。开花后若麦叶黄绿,有早衰征兆,则可以结合喷磷加喷尿素,浓度为1%~2%(切忌过浓)。因为尿素最容易被叶子吸收,并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对防早衰、增粒重有较好的效果。
    四、早衰的预防:早衰是指植株不能正常成熟、提早衰亡的现象。早衰会使小麦的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从而造成产量大大降低。早衰的原因有:
    (1)干旱胁迫。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收难或体内失水过多,使水分平衡遭到破坏,正常的生理代谢受抑制。尤其是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土壤蒸发及植株蒸腾量很大,若土壤严重干旱,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造成植株萎蔫,籽粒灌浆不能正常进行,灌浆速度下降,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小麦死亡,灌浆期大大缩短,产量大幅下降。
    (2)营养缺乏。在旱薄地,因土壤营养缺乏,小麦光合等生理过程收到影响,尤其是小麦地生育后期,营养更加匮乏,造成植株因供应养分不足而早衰,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
    (3)盐碱地的特点就是旱、碱、薄、板,使小麦发育晚、长势弱。到小麦生育后期,盐碱地小麦往往受旱、碱胁迫,绿叶面积急剧下降,一般到花后25天,茎生叶片大部分枯黄,导致不正常成熟,灌浆骤然停止。籽粒灌浆期壁一般麦田约缩短5~7天。
    (4)土壤渍水。渍水导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吸收功能衰退,地上部分叶绿素降解,光合能力下降,物质合成与积累减少。不仅如此,不同时期小麦对渍水的反应差异很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耐渍能力逐渐下降,故农谚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怕寸水”之说,后期渍水极易造成根系早衰,叶片失绿早死。
    (5)管理不当。如肥水运筹不当,造成前期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后期土壤养分耗竭,上部叶片功能期缩短,植株早衰。
    (6)病虫危害。当麦田发生病虫害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防治或防治不力,就会造成小麦病、虫大发生、大流行,也往往导致小麦早衰,使粒重下降。
    预防小麦早衰的措施: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田间水利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做到早能浇、晚能排,是预防干旱、雨涝、盐碱等导致小麦早衰的根本途径。
    (2)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不断培肥地力,同时结合深耕细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做到氮磷钾合理配比,是保证小麦稳健生长、防止早衰的物质基础。
    (3)合理运筹肥水,促苗早发,培育小麦冬前壮苗,同时控制春季无效分蘖,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小麦生长壮而不旺,也是预防后期脱肥早衰的重要措施。如高产麦田实施“前氮后移”,可有效防止早衰,促进后期灌浆,达到显著增产的目的。
    (4)建立健全麦田病虫害防御体系,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工作。
    五、防治病虫害:小麦生育后期除需继续注意防治白粉病、锈病的危害以外,还要注意防治蚜虫和粘虫的危害。
    (一)麦蚜,俗名小麦腻虫。小麦苗期多集中在叶背、叶鞘和心叶处危害。成虫和若虫都用刺吸式口器刺进小麦叶、茎、嫩穗内吮吸养分,受害组织被破坏,生长受阻,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卷缩,子粒不饱满。试验证明:一个麦穗上若有 20头蚜虫危害,千粒重约下降1克左右。一般年份因蚜虫危害,千粒重约降2~3克。大发生的年份,危害更严重,据试验,用1000倍乐果溶液在抽穗后治蚜二次的千粒重为36.5克,而不治蚜的千粒重只有28.5克,二者差8克。因蚜虫危害亩产约减少1/3。防治方法:当田间有蚜株率达到30%左右,平均每茎蚜量达20头左右时,应及时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每亩喷50千克溶液;一般需喷二次,效果很好。
    (二)粘虫,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喜潮湿、怕干旱,在雨水多、植株茂密、生长旺盛的小麦地里发生严重。一般危害盛期在抽穗前后,如发现虫情,应及时用药剂防治。防治方法:可用1.5%或2.5%敌百虫粉,每亩喷1.5~2.5千克。也可用5%辛硫磷乳油1500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每亩喷50千克,均有良好效果。
    六、预防干热风:在小麦生长后期,经常受西南干热风的危害,造成小麦早衰,严重降低粒重。预防干热风的措施,主要是在中期锄地促根,有条件的应在灌浆水后,增浇麦黄水。
    七、应用新技术增加千粒重:据各地实验证明,采用下列新技术均有增粒重的效果:用亚硫酸氢钠60~100ppm的溶液,每亩喷30千克药液,开花前后喷2次。也可与农药混喷,兼治虫害。亚硫酸氢钠有间接抑制光呼吸的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浪费,一般可增加千粒重2~3克。其他还可选用喷施宝、氯化钙、石油助长剂,喷钼、硼、锰等微量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粒作用。各地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八、适时收获:适时收获是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据实验证明:小麦千粒重在蜡熟末期为最高,所以此期收获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此期穗子变黄,叶片已枯黄,茎秆金黄色骨节带绿,大多数籽粒腹沟已成淡黄色,少部分是绿色,籽粒内部是蜡质状态(用手指甲一碾成饼,但没有乳汁),麦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和大部变硬,含水量25%左右。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由于“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呈面筋状,干后种子失水干瘪或皱缩,光泽饱满度差、粒重低。同时,茎秆及籽实含水量高,翻晒及脱粒困难,堆放时易生热发霉造成损失;反之,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而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易消耗养分。如遇阴雨,会淋走一部分积累的干物质或造成粒发芽霉变,造成千粒重降低,容易掉粒,麦粒有白色斑点,磨出的面劲头要小,从而造成损失和降低品质。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应晾晒1~2天后再脱粒,这样,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克左右。

                                        中国农业网编辑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4-11-2/21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