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科技,而中国农业种植特点是“小”而“散”,因此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科技兴农的重中之重,一号文件中也明确要求: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一号文件的要求为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指明了大方向,截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本报也做过不少调研,提供了不少案例,提出了不少问题。本期调研中,记者向大家介绍一家企业的做法,其“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使用公司的产品――丰收――帮助农户卖出产品――农户成为有购买力的客户群――企业和农户双赢”的模式不失为一条完整的链条,这条链如果能完美运转,也许会为破解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做出另一种新的探索。
内蒙古前不塔气村:赛罕区第一个产业化、设施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村里菜地4000多亩,其中设施农田1460亩,温室大棚900多栋,每年向呼市提供商品菜1.3亿公斤,是呼市第一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可谁又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村子300余农户,1500来人,4200亩耕地,一半种粮一半种菜,而且都是露地种植,一年一换茬,产量不高,只能解决农民温饱。
谈及这些变化,村民提得更多的是永业科技服务站。
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承担一些公益技术的推广,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村民所说的永业科技服务站由永业公司于2007年4月建立,在村南口路西显得格外醒目,科技服务站内配有电脑、植保报纸、光盘资料、液晶电视、产品使用手册、农户增收案例KT板宣传等,应有尽有。
有着10年销售农资商品经验的科技服务站吴永平经理介绍,这个被作为永业公司“样板村”的村庄,现在几乎户户都使用该公司的产品永业生命素。“但并不是农民一开始就能接受。”他介绍,“最开始为了推广,我们一是让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免费试用,二是用样板田让农民眼见为实,三是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
很快,使用过永业生命素的蔬菜就有了效果,产量和品质都有提升,眼见为实让前不塔气村的农民们心悦诚服,使用永业生命素的农户越来越多。
“科技服务站不仅向农民提供农资,还要推广优秀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农业灾害防治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指导,最大程度地贴近农户。”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说,“农民只有赚钱了,才会信任你,信任你的产品。”
在菜农靳福和家的大棚里,永业公司派驻前不塔气村科技服务站的技术员郭永青专程过来查看他家种的黄瓜,帮他解决黄瓜烂根的问题,和郭永青同来的还有一名技术员,她俩每周来村里服务3次,菜农有应急问题她们也会马上赶来解决。
“我们提供的科技服务全部是免费的,不仅帮助农户对永业生命素进行规范使用,同时还帮助他们在田间地头解决遇到的各种种植、养殖难题。”聊起自己的工作,郭永青很自豪,“科技服务站会不定期的请一些专家教授来给农民讲课,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据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介绍,截止到2012年初,永业公司已在全国乡镇、村庄建立起3万多家科技服务站,这些科技服务站,通过出售优质农资产品并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农民生产出健康的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
点评
2011年当选院士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喻树迅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均曾对媒体表示,让技术走到农民手中,关键是推广体系的建立。
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农业种植是小而分散,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农场规模是大而集中,他们的农民获得信息和技术的成本和产出相比,只占很小的份额,而中国农民在获得相同信息的情况下,其相对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技推广必定有一部分带有公益性质。
然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乡镇这一级还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增设中央一级财政支出,建立完整的农村推广体系,但到完整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作为纯公益的政府推广体系,推广技术尚可,推广带有商业气息的农资产品未必合适。
市场的东西自然应该交给市场,应该让公司自己推广自己的产品。在这条道路上,永业的科技服务站提出了一种尝试: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承担一些公益技术的推广,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这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成功的典范,相信会给许多现代农业企业以借鉴。
3万多家服务站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企业应该会珍惜得来不易的成绩,更加注重自己的口碑,也就能平衡好公益和盈利之间的关系。
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近3万家服务站构筑农村与城市之间双向产销渠道
永业科技服务站不仅帮助前不塔气村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帮助他们解决产品的销路。
村企结对创“三赢”村委会副主任秦德贵说,前不塔气村已成功注册了“汇东”绿色无公害蔬菜商标,同时村里的“惠东农贸市场”也开始营业,西红柿、彩椒等蔬菜品种经二连国际口岸出口蒙古等国。“从注册品牌到出口外销、从大棚种植到建成蔬菜基地,咱村处处都领先一步,永业公司真是咱村发展的‘生命素’。”
源源的开发商机正在涌向这个村庄。“现在我们村70%的蔬菜在田间地头就被收购走,菜农们根本不愁销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秦德贵介绍说。
“这是一种实践,我一直希望通过科技服务站,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永业公司董事长吴子申说,“困扰中国农民富裕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买难,第二个是卖难。买难是指假种、假肥、假药坑农、害农;卖难是指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卖不掉,要发财没办法。”
“农民只有把农产品卖出高价,赚钱了,才会更多的购买农资产品,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群。”吴子申说,永业科技服务站正逐步构筑起一条农村与城市之间双向产销渠道:一方面,通过优质农资产品与服务帮助农民生产出健康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在帮助农民种养出无毒无害的农畜产品,给农村送财富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健康。
除了在前不塔气村,永业也在其他乡村做过探索。2011年10月,乌兰察布市土豆滞销,面临着冻烂在地里的可能,察右中旗的农户们心急如焚。
永业公司了解到这个情况,开始通过当地的永业科技服务站积极为察右中旗的农户提供销售信息,并引荐各种销售渠道,帮助农民销售土豆。察右中旗铁沙盖镇党委书记郭季程向记者表示:“幸亏有永业,才减少了铁沙盖镇农户的损失。”
点评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香蕉、辣椒等农产品滞销,曾一度出现“农民卖不掉、市民买不起”的怪圈。有专家指出,缺乏科学种植指导、产销脱节是农产品滞销“卖难”的主要原因,而流通环节过多和中间商操纵价格则导致终端零售价居高不下。
无论是指导农民,还是强化农业组织化、缩短流通链条,都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发力。然而流通渠道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且销售终端最终还得回归到市场手中。永业的科技服务站建立的初衷本是推广产品和技术,充当农产品流通链条却是无心插柳之举,关键是企业愿不愿做这额外之功,永业科技服务站却乐衷于此,吴子申的一句话道破天机:只有让农民赚钱,农民才能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群。
改变农资企业观念从赚农民的钱到帮农民赚钱共同富裕
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永业的科技服务站多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有农民愿意尝试,他们有地、有劳力,可是没钱。
“所以我们要针对他们进行科技扶贫,帮助他们增收,把他们培养成有购买力的客户。”吴子申说,“我们将以近3万家永业科技服务站为依托,以每一家服务站为基点,贴身帮助10户农户为目标,整体带动30万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并通过样板示范传播,影响受益更多农户。农资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从赚农民的钱到帮农民赚钱共同富裕,这个观念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会带来产业结构上的历史性改变。”
早在2010年,永业就开始依托科技服务站寻找帮扶对象。河北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陈百万村盲人四兄弟自强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永业公司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捐款之外特别组织当地科技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盲人四兄弟购买了两头耕牛,并提供永业生命素产品及种植指导服务,帮助盲人四兄弟走出生产生活困境。今年2月,在对盲人四兄弟进行回访中,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代表永业公司向盲人兄弟捐赠3万元资助搭建牛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再次为他们送去永业动、植物生命素产品,用来帮助四兄弟开展春耕生产。
吴子申介绍,2012年,永业计划全面提高遍布全国乡镇、村庄的近3万家永业科技服务站的服务功能,一方面寻找帮扶对象,充分发挥永业科技基金、教育基金、扶贫基金的作用,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公益扶贫;另一方面也通过科技服务站提供产品服务、市场信息、技能培训,为周边农户订制致富方案。
点评
国家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不只是为了简单推广技术,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因此,在推广技术的同时,还得扶贫,帮助一些有心无力的农户。
从历史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单纯的推广技术还是农业扶贫,靠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所得的效果要比靠政府一家的力量好得多,关键是怎么做。
永业的科技服务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资金――使用公司的产品――丰收――帮助农户卖出产品――农户成为有购买力的客户群――企业和农户双赢。
这是一条链,也是一条路,一种新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能否推广,还需要更多农资企业参与论证,但无论怎样,这种新思路应值得我们去关注,并期待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