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科技之花在徐闻遍地盛开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3-15  互联网

 

优质木瓜成林。 黄华养 摄

机械采收甘蔗。 资料图片

徐闻是一个农业大县,善种养的徐闻人靠着百折 不挠的意志、励精图治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神话”,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先后获得“中国香蕉第一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菠 萝之乡”、“中国香蕉之乡”、“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示范县” 和“广东省水果生产先进县”等殊荣。

接踵而来的成绩,其奥秘何在?徐闻的干部和群众都会告诉你,除了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农业科技在全县得到推广普及的结果。近年来,该县农业和科技部门加大农业科技的普及力度,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得以在徐闻广袤的田野上遍地开花。

农业科技能使人脑更聪明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走进徐闻农村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该县涉农部门干部忙于春耕生产的身影:为农民送技术、送服务,倾听农民的心声,帮他们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也抢抓农时,在田间地头挑肥翻土、播种育苗,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春耕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该县十分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定期邀请省、市专家教授开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班和派出农技人员深入镇、村,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举办农科 技术交流集市,组织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等有效形式,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在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工作中,为群众讲授香蕉、菠萝、瓜 菜等农作物的栽培、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知识,传授农药、化肥、种子真假鉴别的方法,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法规,为农民朋友提供现场咨询、答疑解 难。特别是结合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针对贫困人口平时接触学习科技的机会少,对他们进行农技培训,使他们在农业发展中掌握一技之长,早日脱贫致富。据了 解,2011年,该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12000多人次,发放资料20000多份。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发了农民 应用科技的主动性,调动了农民推广科技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新良种和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与此同时,该县加强对种养专业户、农民专业合 作社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员工、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理念、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创业能力和致富带动能力。 每年分批组织农技人员到华南农业大学、湛江海洋大学等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创新培训,提升农技人员推广服务能力。在徐闻农村还活跃着一大批致富能人,并由他们 牵头组织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引导农民开展技术推广活动。在农技专家与各类致富能人带头的下,徐闻农民利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已蔚然成风。

该县在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示范 基地建设。在全县范围内优选基础条件好、有示范推广前途的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基地。以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专家+技术指导 员+基地+示范户”的方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带动优势特色产业的壮大发展。

在愚公楼菠萝示范基地,笔者看到,一棵棵菠萝 “高矮胖瘦”全都是齐刷刷的,就连头顶的叶子也齐整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都得益于该基地在田间管理上严格按照《菠萝标准化技术规程》和《水肥一体化技 术》来栽培管理,重点解决长期影响徐闻菠萝质量种植密度过大、偏施化肥、滥用激素等问题。不仅节肥、缩短菠萝生长期,还解决了过去菠萝糖分低、酸度高、易 腐烂、黑心病等问题,每亩增产8%。同时,不定期组织菠萝种植大户及周边群众现场培训和观摩,使群众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目前,该县建有迈陈那郞蔬菜示范基地、曲界龙 门菠萝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愚公楼菠萝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前山冯村蔬菜示范基地、大水桥农场二区香蕉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下桥高田香蕉示范基地、南亚热 带良种引进中心示范基地、南山长乐蔬菜示范基地、和安公港南美白对虾示范基地和西连大井珍珠深水养殖示范基地等10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新品种、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展示以及技术培训等工作,统一挂牌,标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技术负责人等信息。

农业科技能使能源变丰富

农民一旦掌握科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无穷的。 在徐闻县南山镇灵山宫村的瓜菜生产基地,村民李大哥轻轻扭动阀门,只见喷泉冲天而起,飞珠溅玉般洒落在地里。不一会儿,几亩地就浇灌完了。“老百姓浇地真 是比以前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水泵、水带了,现在只要一按电钮就出水,省时省力又省钱。”李大哥笑嘻嘻地说。目前,水肥一体化、良种良 法、配方施肥、地膜履盖等技术已经普遍地走进徐闻的田间地头,由此也给徐闻农业生产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气象、新画面。可以说,徐闻农业发展方式正加速向科 技型、集约型转变。

徐闻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追溯到1998年。 当年,广东省委在徐闻召开雷州半岛改水治旱现场会,提出了“扩库硬渠上井群,改善生态调结构”的治旱方向。随后,徐闻全境展开了全民治旱行动,其中打井抽 水灌溉成为广大农村最广泛采用、最有效的治旱手段之一。几年间,徐闻近100万亩的耕地上打了大小口径机井。随着汩汩清泉地下来,干裂的田野变绿了,大面 积的北运菜、香蕉等高效作物代替了原先只能旱地种植的低效作物,农民大幅增收。

然而,打井之后又面临严峻形势——无节制抽取 地下水和粗放淋灌的浪费,与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形成“冲突”。 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这对矛盾如何协调?摆在了徐闻人面前,改水治旱之后必须走节约型农业发展之路。从2005年开始,县农业局首先从农业示范区进行各种 节水种植,细小塑料管拉到作物根部,进行微喷灌滴溉,同时实行肥水一体化种植,结果显示非常“节能减排”,比传统淋溉施肥节水约一半,节肥三分之一,节电 40%,还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省工省时间,作物生长比传统整齐、粗壮,高产高质。事实胜于雄辩,部分农民看到后纷纷模仿,最后成为全体农民的自觉行动。目 前全县有60多亩作物实现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徐闻节水农业成效已成为全国典范。

与此同时,该县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 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几年来,该县加固除险大中型水库6宗,小型水库110宗,修建灌溉渠道958公里,打大小灌溉机井近2万眼,建机电排灌站69宗, 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8200宗,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37.8万亩。全县建设机耕路313公里,拉高低压农用电3800公里。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 123.27万千瓦和拖拉机总量19251台,居全省县级首位。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乡镇11个,投入资金7501万元,改造土地8.48万亩。所整治的坑 洋,实现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高产出的标准农田。

农业科技能使土地变宽

发展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该县农业局主要领导认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要增加农产品产量,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推广普及良种良法,才能破解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的难题,消除瓶颈。

作为种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举措,该县大力引进推广一批适宜种植、市场看好的优良品种,并展示给农民看,向农民灌输“会耕田、勤换种”的理念,带动农民用良种、种良种,提高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目前,该县良种覆盖率达98%。

有了良种,还要会用、会种。该县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除了大力应用节水喷灌技术外,还积极应用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套种间种轮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朝着高产、优质、标准化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冬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多年来,徐闻 农民不断摸索,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大胆创新,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生产模式:稻-稻—菜或玉米—玉米—菜等耕作模式,即一年种两造变为一 年种三造,利用冬闲田发展冬季农业。在种植中通过合理安排植期和实行间套种,提高土地产出率,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该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小华介绍,徐闻 农民在田间套种、间种冬季蔬菜的现象到处都有,有木瓜套种泡椒、香蕉套种茄子、速成林套种青椒等,生长周期长的作物套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长势高的作物套 种长势矮的作物,一亩地能产出1.5亩地的经济效益,这样一举两得的种植方式,不仅不会影响主种作物的生长期,还有利于改善土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徐闻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科技 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要领直接到人、科技成果直接到田,徐闻特色农业得以快速蓬勃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甚至数镇一 品,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已建起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20个,形成21万亩优质菠萝、25万亩反季节香蕉、30万亩外销蔬菜、20万亩甘蔗、 1.5万亩优质芒果、10万亩冬春玉米、5万亩对虾、3万亩珍珠、2万亩蚕桑和22.5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商品基地。全县已初步构建起水果、蔬菜、 蔗糖、水产、畜牧等“五大产业”,形成菠萝、香蕉、蔬菜等“三大主导产品”。各乡镇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起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及加工流通业,现代农业的区域 布局日趋合理。全县已初步形成在西部地区主要发展芒果产业;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发展蔬菜产业;在中部地区主要发展香蕉产业;在中东部地区主要发展甘蔗产业; 在东部地区主要发展菠萝产业;在北部地区主要发展蚕桑产业;在宜林地区主要发展速生丰产业;在中南部地区主要发展山羊产业;在西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珍珠产 业;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对虾产业。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2-03-15/14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