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内蒙古:科技支撑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26  互联网

内蒙古“山药蛋”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每年的马铃薯销售旺季,无论是主产区的田间地头,还是全区各地的批发市场,都能看到薯农们数票子时那灿烂的笑脸。然而,马铃薯业界的专家在分享了薯农快乐的同时,却在思考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变优势资源为强势产业,内蒙古应该成为中国的“马铃薯王”!

“土豆经济”好滋味

统计资料显示,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省区,全区种植面积1000—1100万亩,种植面积和总产居全国首位。

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对我区粮食总产的贡献率达到10%左右。种植面积占全区粮食总播面积的12%以上。

“十五”期间,内蒙古马铃薯年均播种面积823.5万亩,年均总产784万吨。“十一五”以来,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持续增加,在全区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分别为 883.6万亩、920.3万亩、1019.2万亩、995.8万亩、1100万亩,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13.2%、12%、12.9%、 12.2%、12%;鲜薯总产量分别为879万吨、742.5万吨(遭受干旱影响严重)、941.5万吨、785.8万吨(遭受干旱影响严重)、1100 万吨,折粮35.2亿斤、29.7亿斤、37.7亿斤、31.4亿斤、44亿斤,为当年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为10%、8.2%、8.8%、7.9%、 10%。

资源优势催生了产业化这个“时代宠儿”。据有关专家介绍,截至2010年底,内蒙古拥有各类马铃薯企业200余家,全区有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73家。主要加工产品有马铃薯全粉、淀粉和食用产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丘陵旱作区和东部大兴安岭岭南38个旗县,年加工转化鲜薯近200万吨,转化率达到20%左右;拥有国家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5个;现有马铃薯流通企业16家,交易额近4亿元。集宁富广马铃薯全粉、奈伦变性淀粉、包头德尔薯业的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通过深加工使马铃薯增值3—5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公司已建成一条马铃薯蛋白质提取生产线,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内蒙古立足市场和生产实际,积极推进马铃薯保鲜贮藏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60吨以上的马铃薯储窖7248个,其中200吨以上储窖3000多个,储藏能力达到437.57万吨,2010年实际储藏鲜薯303.5万吨,占全区总产的36.2%。

内蒙古马铃薯加工能力360万吨占全国1/3左右,其中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占全国50%左右。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市就有2700多个,该市马铃薯鲜薯储藏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其中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希森亚信和集宁区富广公司的马铃薯现代化恒温贮藏库容量分别达到15万吨和10.3万吨。全区每年约有40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鲜薯(包括自用种薯)经过贮藏反季节上市,增值20-30%,甚至一倍以上。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内蒙古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建设,大力推进产、贮、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全区各类专业经营马铃薯的协会、公司与个体民营组织已达200余个,营销队伍(包括农民经纪人)超过10万人。

  

做强还需时日

2008年,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在探讨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时说:“由于生产条件的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在亚太地区尚无竞争对手。从1998年起,欧共体国家逐步取消其国内马铃薯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锐减,国际市场供应逐年吃紧。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马铃薯产业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如果能够乘势而上,肯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资源优势,有产品优势,也有初具规模的产业化基础。那么,我区马铃薯产业离专家期盼还有多远?专家们指出:强化政府引导和技术支撑力度,应用新技术提高单产,扩大专用薯和种薯种植基地,提升加工企业规模和档次。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大发展还有一段坎坷而又充满希望的路要走。

自治区有关资料显示,近10年来,我国马铃薯的平均亩产水平始终在1000公斤左右,不足世界发达国家单产的1/3,内蒙古马铃薯平均亩产低于全国水平,仅为910公斤/亩,居第13位(全国平均单产990公斤/亩)。我区鲜薯品种占90%以上,主要品种:克星1号(60—70%)、费乌瑞特(20%左右)、夏坡地(15%左右)。

专家们分析认为:内蒙古年生产微型薯1.2亿粒左右,脱毒种薯应用率30%。还有40%左右的种植面积在使用过时的马铃薯品种,说明我区脱毒种薯应用率和综合高产技术配套应用率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这是造成我区马铃薯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品种与加工需求脱节,加工专用型品种不足10%。引进的加工型品种抗逆性较差,管理水平要求高,很难大面积推广:储藏技术不过关,烂窖严重;生产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突破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和强化综合技术服务水平,是尽快提高单产的当务之急。

马铃薯深加工有淀粉生产、油炸薯片、全粉加工和速冻薯片等不同类型,对马铃薯的品种要求也各有不同。目前,我区鲜薯加工率只有20%,与发达国家 50%以上的鲜薯加工率相去甚远。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金黎平说:“许多地方把马铃薯视为粮食和救灾作物,只重产量不重品种,导致专用加工品种缺乏,直接影响产业化的进程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内蒙古应尽快扩大专用薯种植基地面积,提升马铃薯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档次,加快优势资源向强势产业的转化。”

此外,我区农田基本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不强,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显乏力。内蒙古80%的马铃薯是旱地种植,属中低产田,土地瘠薄,抗灾能力弱,特别是受干旱影响严重,造成单产偏低,总产不稳。虽然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已完善成熟,但是,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大面积推广还显乏力。机械化程度还处在较低水平,全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仅为27%(我国为1%),而且主要集中在喷灌圈,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

资料显示,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因素还有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和优势省区,但从2004年以来,国家只投入了1120万元,用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国家投入不足,补贴少。2009年马铃薯开始列入国家原原种和原种生产补贴试点省区,但补贴规模小。自治区从2004年始至2010年累计实施良种补贴面积只有74.16万亩,平均每年只有10.6万亩,只占全区种植面积的0.1%左右,累计投入资金也只有6520万元;对现代化种植技术集成推广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技术集成推广投入不足、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技术推广力度也不够,农技部门处在“养不起兵,打不了仗”的尴尬境地。此外,由于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户没有稳定的产品销路,使产业链条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差,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一位业内专家说得好: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升级,这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徐凤君说:“内蒙古依靠科技实施土豆富民工程,不仅仅是‘富’在农民钱袋子上,更是‘富’在思想观念上,‘富’在农民告别传统农业,走进现代农业、农产品物联产业的潮流上。”

为了支撑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自治区科技厅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开发新技术。据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马强介绍,目前我国种薯方面,马铃薯脱毒苗、微型薯和种薯繁殖尚未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体系。脱毒种薯推广面积不足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的30%。脱毒种薯一般增产30%-50%,高的成倍增产。脱毒种薯面积小,直接影响了马铃薯平均单产和产量的提高。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区之一,马铃薯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科研主要围绕着品种、种薯、栽培技术、贮藏运输、深加工进行新技术开发,为产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成立了首家马铃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已围绕自治区马铃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同年,自治区科技厅又组织实施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在关键共性技术层面,开展了以突破目前马铃薯品种单一、规范种薯生产、提高种薯质量、建立和完善检验和监督机制为目标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发掘保存、新品种创新及种薯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有效质量监测技术体系的研究;在商品薯生产关键技术层面,开展了以提高马铃薯商品薯单产和品质、改善贮藏条件、降低贮藏损失为目标的马铃薯大规模和小农户种植栽培技术集成、马铃薯收获期、贮藏和运输管理综合技术集成等研究;在马铃薯产业链延伸方面,开展了以加强马铃薯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工艺提升为目标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含氮有机肥、吸水树脂开发和工艺研究;开展马铃薯产业经济和市场研究以及信息服务,建立有效的产业信息收集、发布体系和政府调控决策体系,提高自治区马铃薯产业的经济效益。

项目通过3年的实施,育成审定马铃薯新品种9个;开发新工艺、新材料49个;研制标准11项,其中5项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立项,3项正在申请地方标准;挖掘和利用含优异基因的种质资源132份、建立专用马铃薯多基因定向聚合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高产优质多抗育种材料22份;在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方面攻破技术3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8人,培训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10024人,建立了试验基地、中试线、示范点55个(条);种薯生产技术推广面积77万亩,技术辐射面积254.9万亩;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146.8万亩,小农户栽培技术示范户35171户,面积93.3万亩;取得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21.24亿元,为提高我区马铃薯的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前沿创新成果和技术支撑。

马铃薯业界的专家们为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国家应把马铃薯列入粮食直补范围。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大国,马铃薯是世界头号非谷类粮食作物,对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的土豆种植面积占世界1/4,产量占1/5,可谓小土豆大产业。目前,国家还没有将马铃薯列入粮食直补范围,鉴于马铃薯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产业本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应将马铃薯列入粮食直补范围,推动马铃薯这一朝阳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内蒙古也要加大马铃薯良种补贴力度,相应降低农民使用脱毒种薯的开支,同时,通过科技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脱毒种薯的认识,加大脱毒种薯的应用,从生产方式上得到根本性转变。

此外,专家们认为,应鼓励和补贴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马铃薯科学贮藏,既可调节市场供求,均衡上市,又可增值20%—30%。综合分析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种植情况和加工现状,建议分层次补贴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即分贮藏能力30-100吨、100-200吨、200吨以上3个层次进行补贴,随贮藏能力增加,补贴标准逐渐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如今在包头市达茂旗,滴灌、旱地覆膜、大型指针式喷灌、太阳能滴灌等各种新科技,对于农民不再陌生,它们已经成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依靠,致富增收的法宝。

农民张明元说,过去他们对旱地覆膜马铃薯的种植并不认可,科技人员在他们这里种植了实验田,在去年大旱的年景下,按传统种植的马铃薯几乎绝收,可覆了膜的马铃薯每亩依然能收五六百元,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今年他将60多亩旱地全部覆了膜,好的收获让他对科学种植马铃薯充满了信心。

马铃薯界的专家们也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愿:“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发挥地区优势,内蒙古有能力建成全国最大、最好的马铃薯生产和深加工基地。”

发展还需再跨越

无论是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还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马铃薯的市场“蛋糕”实在是太诱人了。

从鲜食薯种培育到生产、流通、加工协调发展,内蒙古马铃薯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完善。一项项措施显示着自治区政府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决心和气魄,而科技注入产业升级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重大项目合力支持下,自治区科技厅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力度,重点在新品种选育及不同种植模式标准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储藏运输技术及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产品加工转化技术3个层面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

目前,在平台建设上,我区建有国际马铃薯繁育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国家薯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内蒙古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实验室、内蒙古作物栽培改良实验室、内蒙古牧草与特色作物实验室、呼伦贝尔脱毒马铃薯种薯产业化基地5个自治区级研发平台。在团队建设上,我区也已组成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马铃薯繁育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研发主体,企业作为技术集成示范主体的产学研团队。这些都是科技注入产业升级,让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变成强势产业的保障。

创新谋划产业升级,发展还需再跨越。在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蓝图中,科技支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力争通过5—10年时间,选育新品种5—10个;种薯高效低成本繁育、检测、推广技术4—5套;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8— 10套;马钤薯精深加工转化配套技术2—3套;储藏物流技术2—3套;种植面积1200万亩,平均单产达1250公斤/亩,年产鲜薯1500万吨左右;种薯普及率70%以上;加工企业转化达350万吨;种植产值增加10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真正把内蒙古的马铃薯产业链拉长拓宽,把内蒙古的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1-07-26/14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