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专家提出加强双季晚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8-14  互联网

  8月1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要全力夺取晚稻及秋粮好收成。为详细了解晚稻生产技术措施等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组长廖西元研究员。
问:当前晚稻生产面临什么问题?
答:今年4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造成早稻收获期推迟7-10天,晚稻移栽期相应推迟,给晚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从历史经验和后期的气候条件看,晚稻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弱、两个威胁大”:
一是分蘖能力减弱。由于今年早稻收获期推迟、腾茬晚,导致双季晚稻秧等田、不能及时栽插,秧苗普遍偏老。一般讲,秧龄越长,移栽后分蘖能力越弱,影响双季晚稻群体结构。
二是“寒露风”威胁大。由于今年晚稻栽插期普遍推迟,长江中下游地区栽插期较常年推迟7天左右,生育期延后,增加了后期遭遇“寒露风”的风险。晚稻遭遇 “寒露风”会导致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轻度减产10%以上,中度减产30%以上,重度减产50%以上。长江流域农谚讲:“秋分不出头,割了喂老牛”,说的就是“寒露风”的危害。
三是病虫害威胁大。今年长时间、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给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等病害蔓延创造了客观条件。目前病菌基数大,呈暴发流行趋势。预计后期台风、热带气旋集中多发,将加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的扩散危害,特别是白背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南及华南稻区可能加重流行。
问:为什么今年尤其强调要增施分蘖肥、壮粒肥?
答:现在大面积推广的晚稻品种感光性不强(除华南稻区部分晚稻品种外),秧龄弹性不大,栽插期推迟会造成秧苗老化,分蘖力降低,按正常年份水肥管理模式,晚稻苗数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有效穗数不足。针对晚稻生产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今年双季晚稻增施分蘖肥和壮粒肥十分必要。
增施分蘖肥可以促早生快发,促分蘖增穗数。分蘖期是水稻的快速生长发育期,根系生长旺盛、活性强,对肥料的吸收力强。正常年份,大面积生产上晚稻一般进行3次施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约为6∶4,其中分蘖肥追施 10-15斤尿素、10-15斤钾肥(尿素和钾肥一般按照1∶1配套施用),依苗定肥。今年由于双季晚稻栽插期普遍推迟,秧苗老化、分蘖力弱,分蘖肥要达到15-20斤尿素和15-20斤钾肥,即每亩比常年增施5斤尿素和5斤钾肥。如果分蘖肥施用量不够,就达不到促分蘖保穗数的目的。
增施壮粒肥可以促进安全齐穗,增加粒重。今年晚稻生产最大的威胁是“寒露风”。如果长江流域在9月15日前、华南地区在10月8日前不能安全齐穗,遇到连续三天平均气温低于20℃-22℃、最低气温低于16℃,就会出现包茎现象,造成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结实率减少、产量下降。灌浆期遭遇“寒露风”,还将造成灌浆受阻或停止,影响千粒重。目前,防范“寒露风”的有效办法就是喷施叶面肥,主要是喷施磷酸二氢钾和九二〇等混合液。喷施磷酸二氢钾可增强叶片的抗低温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有利于增强灌浆强度;适量喷施九二〇,能加速抽穗扬花,提高出穗的整齐度。
问:增施分蘖肥和壮粒肥要把握哪些技术要领?答:增施分蘖肥。针对栽插期推迟、秧龄偏大的情况,要调整施肥结构,将部分穗肥提前到分蘖期施用,即适当增加分蘖肥,促进早生快发,防止早穗现象,争取足够的有效穗。今年要在晚稻插(抛)秧后5天左右,一次性多施重施分蘖肥,利于形成有效大蘖壮蘖。
巧施壮粒肥。现有品种穗大粒多,灌浆时间较长,可根据苗情长势,针对脱肥田块,在破口灌浆期每亩补施2-3公斤尿素。在齐穗期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九二〇1-2克(贪青晚熟田块不用),对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加速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一般要在傍晚的时候喷施,防止高温蒸发,利于叶面吸收。
问:除了增施分蘖肥和壮粒肥,晚稻田间管理还要采取哪些技术措施?
答:在抓好科学施肥的同时,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控。今年8月份台风可能偏多,会加重水稻“两迁”害虫迁飞危害,特别是白背飞虱传递的黑条矮缩病在江南及华南稻区可能加重发生。晚稻生长前、中期的二化螟和三化螟,拔节孕穗期的纹枯病,抽穗后的稻瘟病、稻曲病,也是常发病害。要完善防控预案,加强监测预报,落实防控责任,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对“两迁”害虫的重发区域,实施地区间联防联控,做到早预警,早防治,坚决遏制爆发性流行,实现虫口夺粮。
此外,还要搞好田间小气候调控。要在浅水插秧的基础上,适当灌深水促返青活蔸,返青后浅水层促分蘖。抛秧和免耕抛秧田要采取浅水促立苗,切忌灌深水造成漂秧影响立苗;立苗后实行湿润管理,间隙露田,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倒能力。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0-08-14/14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