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育种家的不凡业绩

网友投稿  2009-12-09  互联网

   
  记者日前驱车行驶在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村的农田间,两旁的棉田呈现出“青枝绿叶吐白絮”的壮观景象。如果不是专家介绍,真不敢想象,这些棉花新品种竟然是农民育种家李修立带领的团队精心培育出来的。在30年时间里,李修立培育了8个棉花新品种,其中有4个通过国家审定,在棉花界引起不小反响。

  精心研发新棉种

  新育成的“中植棉2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解决了棉花黄萎病的难题。
  提起农民,人们自然会想到他们是农作物良种的购买者、使用者。在亿万农民中,李修立是幸运的。195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七里营村办起了试验站。从10多岁起,李修立就跟着植保所的专家搞棉花病虫害测报。
  1969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在七里营办起了“5786大学”。李修立家里房子多,提供给专家居住。整天下地劳动的他深知农作物品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每天收工回来,李修立就向住在家里的专家讨教,渐渐地,他也迷恋上了育种工作。
  1974年,李修立在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导下,正式开始了棉花育种工作。寒来暑往,经过26年潜心努力,2000年,李修立终于培育成功第一个棉花新品种“新植1号”,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这个品种不仅能增产10%以上,还能抗黄萎病。
  2005年,他又相继育成同舟棉1号、2号,增产12%以上。后续的新品种则一发不可收,其中“中植6号”等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李修立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也从普通品种发展到抗虫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新育成的“中植棉2号”抗虫棉,可同时高抗枯萎病和黄萎病,许多专家将其称为“棉花黄萎病的克星”。
  中植棉2号于2006年6月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成为全国首个抗黄萎病、抗棉铃虫的高产棉花品种。“中植棉2号可以说是带‘抗癌疫苗’的棉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解决了棉花黄萎病的难题。”李修立说。

  钟情育种新事业

  “除了棉花,我还想多培育些小麦、玉米、大豆抗病品种,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一位普通农民,既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也没有博士、硕士学位,李修立以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虚心向专家求教,瞄准生产需求,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同样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赢得人们的赞扬。
  目前,李修立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已经推广到国内10多个省,累积种植面积达数千万亩,不仅为我国棉花生产作出突出贡献,也为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咱农民也能当育种家了!”李修立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李修立淡然处之,坚持一不开会,二不庆功,继续默默地从事自己的育种事业。
  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建立新乡科研中试基地,李修立被聘为基地主任。
  2009年春天,新乡市科技局也为李修立成立了新乡市棉花抗病育种工程中心。李修立还招聘来几名大专毕业生,充实了育种科技队伍。
  谈起今后的打算,淳朴的李修立说:“除了棉花,我还想多培育些小麦、玉米、大豆抗病品种,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链接]

  黄萎病被称作棉花病中的“癌症”,是棉花生产中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由于该病是由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轻则导致叶片失绿变黄,蕾铃脱落,严重减产;重则整枝成片死亡,绝产绝收,难以防治。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12-09/14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