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万亩暖棚装扮花一样的日子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1-19  互联网

——凌源靠特色农业打造设施农业航母

外国专家来指导。(本报记者/张 辉/张 旭 摄)

工厂化育苗。(本报记者/张 辉/张 旭 摄 )

 凌源市区一景——红叶双桥。(丛日兴/本报记者/张 辉/张 旭 摄)


 

寒风刺骨的冬天,百花凋零、一片肃杀。而在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交界处的凌源,20多万亩暖棚此时正生机盎然,十几万农民在自家的“绿色车间”里日日喜悦地忙碌。千百年来祖辈们猫冬的时节,他们却能天天有收入:6万亩鲜切花汇成花的海洋滚滚向外扩散,总产达60万吨的各类新品蔬菜源源不断被运往京津冀市场。既名且优的特色农业,为凌源农民带来花一般的日子。他们毫不犹豫地说:在辽西地区,说蔬菜、鲜花,凌源最大,说存款,他们手里最多。

连续十几年来,凌源始终坚持立足市情,把大力发展以保护地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活跃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作为摆脱雨养农业束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工程,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截至目前,该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发展到26.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

目前,全市有25个乡(镇)街,种植黄瓜、番茄、椒类、角瓜、茄子、豆角等反季节蔬菜,年产销量达到95万吨,年产值达19亿元;五个专业蔬菜批发市场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凌源把部分蔬菜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而在国内,凌源的菜品更是鼎鼎有名,顶花带刺的黄瓜,早晨摘下来,晚上就摆到京城百姓的餐桌上。光供应北京市场,一年就是20万吨。

因为自己种花,也因为这里的花实在太多,所以,在凌源普通的农家和市民家里,摆在案头上的鲜插花是常能见到的居家一景,冬天里也是如此。在凌源花卉交易市场附近的7个乡(镇)街,农民们种植唐菖蒲(剑兰)、百合、郁金香、玫瑰、非洲菊(扶郎)、康乃馨等10余个系列60余个品种鲜切花,年产鲜切花3.5亿枝和种球3亿粒,产值4.85亿元,产品销往除西藏、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出口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国内说到鲜花,惯常的用语是“南有云南,北有凌源”。

为了打造这座北方花都,凌源大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先后注册了“凌馨”、“德源”、“第一枝花”和“木兰山花卉”等多个品牌,其中“凌馨”“德源”品牌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凌馨”商标为评为辽宁省名牌商标。在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凌源有6个花卉品牌获金奖、银奖和优秀奖。为了走标准化之路,他们还实施工厂化育苗战略,目前已建有高标准育苗温室12栋,连栋育苗工厂5000 平方米,总育苗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年可育苗2000万株。从今年开始进行黄瓜插接工厂化育苗,使之成为全年候育苗工厂。通过几年发展,该市的种苗中心已经成为辽西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运作最成功的育苗中心。

在新品种引进方面,凌源人也下足了功夫,几年来累计投入补贴资金300余万元,引进、试验、示范种植蔬菜花卉新品种200余个,推广品种80余个。蔬菜里的什么红罗丹、威丽甜椒、布利塔茄子,花卉里的欧洲红玫瑰、世界之爱、法国之光等等,光听名字,就觉得光鲜可爱。

到2009年,凌源市设施农业总产值已达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6.55亿元的57.45%,仅此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24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凌源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反季节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唐菖蒲、亚洲百合种球繁育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种球、鲜切花生产基地,东北最大的反季节甜椒生产基地。

□薄熙惠/本报记者/吴 镝/张 辉/张 旭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11-19/14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