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子能机构2日在维也纳总部发表报告,呼吁各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重视利用现有的成熟核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危机。就此问题,新华社记者对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司长梁劬进行了专访。
记者: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出呼吁,要求各国重视利用核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梁劬:今年,全球粮食短缺加上需求不断增加已经造成了新的世界性粮食危机。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所说,“这次粮食危机具有空前的全球性”。其实,目前的国际粮食危机相当严重,只是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前的金融危机掩盖了。
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世界市场上所有主要粮食价格均达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费用提高了33%,达到2540亿美元。粮价暴涨不仅进一步恶化了目前全球8.54亿饥饿人口的处境,也正在把处于饥饿人口边缘的至少500万人推入饥饿人口大军。
而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尤其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运用有关知识和技术,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而且是难以替代的作用。
记者:国际原子能机构尤其提到应重视利用辐射育种核辐照(核辐射照射)诱发植物突变技术,这项技术为什么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梁劬:大自然给每个物种提供了多种特性,如植物的高度、产量、抗病性、抗恶劣环境的能力等。这些特性都在植物的基因组中,但通常只有几种能表达出来。经过漫长时间,植物可以通过自发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适应不同的外部条件,展现出其他特性。而利用核辐照方式则可以诱发其产生突变,加快植物变化的速度和有效频率,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中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等特性的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
记者:目前世界上不少人谈核色变,利用核辐照诱发植物突变以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是否安全可靠?
梁劬:核辐照诱发植物突变只是通过核辐射照射植物遗传密码中的某个位置,刺激它发生变化,从而创造一个不同于亲本的变种。这项技术所使用的核辐照剂量有限,而且不会留下辐射残留物。这项技术问世已经80年,联合国建立专门机构从事这项工作也有43年。这些年来,核辐照诱发突变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至今尚未发现任何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成熟、简便、安全和高效的技术。
记者:国际上对转基因农作物,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争议。核辐照诱发突变所产生的植物品种与转基因植物品种有什么区别?
梁劬:简单地说,转基因植物是从植物外部甚至不同物种中引进植物本身所没有的基因,使其具备新的特性。而诱发突变技术则是通过核辐照,加速植物自身基因的改变进程,使人们能够筛选出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这是一种通过外部作用使内部发生变异的技术,也就是常说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它不是在创造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东西,只是加快植物内部的自发性变异进程。
记者:但是通过杂交方式不是也能发现并培育出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品种吗?
梁劬:杂交首先需要找到具有某种优良特性的植物物种,这个寻找过程需要时间和机遇。由于物种灭绝及跨境勘察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难度大,找到极优良的植物物种越来越困难。当然,如今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将杂交以及生物技术与核辐照诱发突变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优良农作物品种的筛选效率和速度,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记者:核辐照诱发突变技术目前应用的情况如何?
梁劬: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直接推动,目前已经应用这项技术推出了3000多个作物品种,其中包括能够在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长的大麦和能够在高盐碱地上成长的稻谷。这些农作物品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但目前一些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过于关注生物技术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有成熟技术的利用与推广。这种过分追求新技术也导致了资金大量投入但回报偏低的现象。因此,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应该重视已有成熟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相应地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核技术作为解决粮食安全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