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朱国英院士红莲型杂交稻或将改变袁隆平杂交稻模式

网友投稿  2008-09-10  互联网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食,稻米生产关乎世界粮食安全。我现在的最大梦想是:让我们培育的红莲型优质杂交稻,栽遍世界各地,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昨天,年近七旬的朱英国院士获得百万元科技大奖,可他并没有一丝一毫满足,他的心里,仍充满热切的渴望。

  他的红莲杂交稻,可改变我国普遍种植袁隆平杂交稻的单一模式,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8月28日下午,在位于省农科院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试验田内,一串串稻穗沉甸甸地低下了头。来自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的领导和水稻育种专家,在这里参加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现场观摩会,他们在稻田边留连忘返,赞叹不已。

  最令他们兴奋的是:朱英国院士团队培育的四种红莲型杂交稻,亩产均达到800公斤,居世界前列,且具有米质优、抗虫害、不易倒伏等特点。

  此前,朱英国培育的杂交中稻珞优8号,大面积生产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去年,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内试种的珞优8号,亩产更高达823.4公斤。与国内普通中稻相比,每亩至少增产40%。此外,珞优8号具有吸肥能力强、需肥量少等特点,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如果不是朱院士4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怎么会有这么优秀的成绩呢?”

  1964年,朱英国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从此与杂交水稻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74年,35岁的朱英国通过杂交培育出新的育种材料——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一育种材料,与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一起,被国际上公认为水稻的三大细胞质类型。此后30多年来,利用自己培育的育种材料,朱英国培育出了红莲型系列杂交稻。

  最令专家看重的是,我国种植的杂交水稻,以袁隆平的野败型水稻为主。红莲型系列杂交稻的问世,可改变杂交稻种植的单一模式,在遇到突发病害流行时,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好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比袁隆平晚了20多年

  提起朱英国,人们就会想起袁隆平。因为,他俩都是研究杂交水稻的院士。但一些人发现,与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稻相比,朱英国培育的红莲型系列杂交稻,虽然具有高产、优质等特点,有利于粮食安全,却没有得到足够规模推广。

  朱英国培育的红莲型系列杂交稻,加上他们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选育出的马协型系列杂交稻,迄今累计推广面积只有4000多万亩。而我国每年有一两亿亩稻田,种的是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杂交稻。主推袁隆平科研成果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其股票早已上市,去年销售收入高达7亿多元。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朱英国的优势,在于他的基础科研成果。而他的成果在产业化上起步较晚,远没有大规模推广,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作为世界三大水稻育种材料之一,红莲型不育系早在1974年即培育成功,但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一个主要原因是这种杂交稻曾长期存在致命缺陷。“直到上世纪末,这个缺陷才被我们成功攻克。”朱英国说。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全国水稻协作攻关中,受分工的限制,朱英国等湖北专家当时只能用红莲型不育系培育杂交早稻。结果,培育的早稻因产量不高,未能得到推广。

  后来,他们转而培育杂交中稻。但长期以来,培育出的中稻因纯度不高,有的早熟有的后熟,有的饱满有的干瘪,一直未能得到推广。直到上世纪末,他们才突破了中稻提纯难题。2002年,他们培育的红莲优6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成为我省第一个自主培育、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的杂交中稻。

  而早在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因此震惊世界。此后,他培育的野败型杂交稻种遍大江南北,覆盖了我国一半以上的杂交稻种植面积。“因为多种原因,我们在培育适宜推广的红莲型杂交稻品种方面,比袁隆平晚了20多年。”朱英国强调,“我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他是他,我是我,我们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

  让我们的种子洒入全国十分之一的杂交稻田

  “在产业化上,我们有很大的潜力亟待发掘。”朱英国说,“这几年来我最大的梦想是:希望红莲型杂交稻能得到更快、更大范围的推广,在3-5年内,我们的种子能在三分之一的湖北中稻田里挂穗,在全国十分之一的杂交稻田里种植。”朱英国描述着他心中的蓝图。

  令人鼓舞的是,朱英国的蓝图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及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院士的努力与省政府及有关人士的行动正形成美妙的“合奏”。

  2006年3月,深圳的投资人丁俊平在网上得知:朱英国院士正在为推广他的水稻发愁。直觉告诉他,打造隆平高科一样的上市公司的机会来了。他立即飞抵武汉,注资千万元,成立了武汉国英种业有限公司。“我就冲着公司上市而来。”这位长期在深圳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人,毫不隐瞒自己的雄心。

  同年6月,湖北省成立红莲型杂交稻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时任副省长刘友凡出任组长,武汉大学、省发改委、农业厅、科技厅、财政厅等单位负责人为组员。有人评价说,这标志着我省吹响了“打造湖北版袁隆平”的号角。

  “这次授予我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的巨大鼓励和鞭策。”朱英国满怀希冀地告诉记者,“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们的‘红莲’,大量栽种在我国和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沉甸甸的稻穗如同粒粒黄金,随风摇曳......”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8-09-10/13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