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谨防灾后鼠传疾病发生:专家谈鼠传疾病的预防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5-22  互联网

  “由于地震直接作用以及环境改变会引起鼠类离开原栖息地而向其他地方迁移。预计大多数野鼠迁移的方向是向有利于自身栖息的地方,但家栖鼠种以及黑线姬鼠会向村镇附近以及居民集中。”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施大钊教授提醒灾区动物卫生防疫应加强鼠传疾病的防治。他分析说,首先,当前正值鼠类繁殖盛期,鼠类会因数量增加迁移到食物丰富的灾民点;其次,倒塌的房屋中积存的垃圾、食物有利于鼠类滋生、繁殖;再次,瓦砾中的有机物(粮食、肉类、尸体等)霉变气味以及灾民卫生状况可能引起家栖鼠类涌向灾民集中的棚户区和食物集中的地方。

  施大钊教授说,如果灾民的临时聚集点的卫生和垃圾处理不当,将会造成鼠类引发的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如一些存放的食品被鼠类啃噬或污染,再被人食用就可能造成流行病传播。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郭永旺说,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属于四川、甘肃所属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交界地区。该地区的鼠种主要有大足鼠、褐家鼠、社鼠、小家鼠、黄胸鼠、小泡巨鼠、黑线姬鼠以及甘肃西南部的青海田鼠。这些鼠种中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是褐家鼠。而田间以社鼠(山地)、大足鼠(平原)为主。作为传播传染性疾病宿主褐家鼠、小家鼠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动物。

  施大钊教授认为,以往在地震灾区曾发生的鼠传疾病种类主要有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出血热以及青海田鼠传播的腺鼠疫(对人的感染率较低)。由于以上鼠传疾病除肾综合出血热外均属较易控制且爆发几率较低的传染病。因此,爆发大规模鼠传疾病的几率低于由苍蝇、蚊虫引发的肠道传染病、脑炎、登革热等。但黑线姬鼠、褐家鼠所传播的肾综合出血热的威胁对灾区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当前正值鼠类体外寄生虫革螨的数量高峰期,仍需采取应急措施加以控制并且要加强人身防护。

  专家认为,通常情况下,鼠类的活动主要选择夜间比较安静和食物丰富的地方。但地震后,部分鼠类会因原有的洞穴被破坏以及食物条件的改变而出现窜入人群集中的临时居住地或在白天活动等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可能引起灾民和救护人员的不安或疑惑,对此,需要广泛宣传鼠类的习性及科学灭鼠方法。加强监测是掌握鼠类动态,科学控制鼠情的有效途径。在救援的同时,配置专人对地震灾区的鼠情加以严密监测,防止疾病蔓延。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黄朝武)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8-05-22/13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