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未来拼的是科技实力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1-22  互联网

  主持人:本报记者张蕾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

  当前,国际上的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发展,农产品用途扩大到生物能源生产上,为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在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4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发展水平如何,今后该如何应对农业的新变化?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农业发展在国际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有人断言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到来。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农业发展阶段?

  徐小青:早几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曾有人说,在他们看来,农业绝不是夕阳产业,它不仅仅提供了农产品,提供了工业的原料,农业更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平台。这句话我印象深刻。总体来看,农业现在处于生物技术广泛应用的阶段。随着科技进展,单产水平越来越高,农业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多,本世纪中叶可能达到80-90亿人。农产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发展深加工上,农业现在和提炼油技术相结合,和医学结合,应用在纺织业……不同的技术发展都给农产品加工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土地、淡水资源有限,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明显,在中国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我国1998年统计大约有19.57亿亩耕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还有18.27亿亩耕地,十年间减少了1亿3千万亩耕地。淡水资源缺口比较大,目前是人均2200多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量少,而且分配不均。南方占耕地的36%,北方占64%,但南方占水资源总量的70%-80%,北方只占20%多,而现在的粮食主产区是在北方。另一方面。从需求来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无公害,有营养。还有就是在养殖方面,动物疫病防治也需要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技术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主持人: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有哪些您所了解的进展?

  徐小青:台湾做得就比较好,比如他们养殖的一种小猪,可以将猪皮用来移植到人体,用于治疗需要植皮的病人,猪的心脏瓣膜也可以用于人体。日本把大米做成了化妆品。美国的技术,大米加工后的剩余物在24小时内进行加工,能加工成高级的婴儿食品,当然那套设备成本很高。

  主持人:这些都说明农业的潜力非常巨大,那对于农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主要是哪些?

  徐小青:目前有两个农业上的技术很重要,一个是转基因技术,1996年被称为世界的转基因元年,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现在已经在22个国家超过1亿公顷土地,这是个趋势,需要研究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

  第二个就是生物能源技术。生物能源的技术使用也有一定的历史了,但在近年来有新的发展。巴西30多年前就开始用甘蔗生产生物能源,欧洲用甜菜。美国是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美国用湿法加工玉米之后的剩余物还可以用做饲料。为种植玉米,美国减少了1600-1700万亩大豆的种植。2007年美国有2亿8千万吨的玉米产量,但其中用于加工的玉米数量超过了出口数量,造成大豆和玉米的供应同时减少,豆油价格涨幅很快。对我国造成了一些影响。

  主持人:我国的东北大豆产量也很大,但似乎还存在很大的缺口,2007年进口大豆达到3000多万吨,比上年增长了约9%。

  徐小青:现在我国大豆主要问题是生产质量不平均,不稳定。出油率低,是13%左右,蛋白质含量高,适合直接食用。美国大豆的出油率达到17%-20%,这是稳定的商业化生产所适合和需要的。

  主持人:现在的世界油价高涨,能源的紧缺可以说会是一个长期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影响还将持续存在。对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肯定也提出了挑战。就大宗主要农产品而言,水稻由于超级稻的研究,我们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其它如小麦、玉米等的科研与生产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我们的玉米生产达到什么程度才可能放开对于生产生物燃料的限制?

  徐小青:我国最突出的是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研发和应用。近年来优质高产小麦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提高农业产量,抵抗病虫害,抗旱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但是,我们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并不具有优势。

  主要农产品方面,我国的水稻产量是每公顷6-7吨,是世界水平的。我国的小麦产量是每公顷4.5吨左右,荷兰8.7吨,比利时8.6吨,爱尔兰8.3吨,英国7.8吨,和他们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在土壤、气候、种子、种植技术和方法等都有原因。玉米方面,我国产量是每公顷5-6吨的水平,美国是9-10吨,阿根廷也有6-7吨,以色列是最高的,达到16吨以上。现在我国是严格限制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将来能否放开要看供给,因为一旦放开,需求量增长将非常快。

  主持人:也就是说一旦放开的话现在的生产水平马上就会出现短缺,除非我们的产量能达到相当的剩余。

  徐小青:是的,我认为在我国,粮食安全要重于能源安全。

  主持人:从刚才的分析来看,无论是保证供给、让人们吃饱,吃得安全,还是吃得健康,都是要靠技术的进步。那么我国的农业科研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徐小青: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是基础研究不够。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把科学家养起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搞科研。近年来这些方面有所改观,但还远远不够,我在荷兰考察时了解到,他们留了5%的土地专门用作科研基地,我们在这方面也需要改进。二是技术推广问题。这方面是我们的软肋,我们引进1元的技术,用0.18元来消化,而韩国引进1元的技术,要用5元来消化。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块在基层没有腿,散了。所以要呼吁政府考虑把农业技术推广由国家管起来,直通乡一级。

  主持人:我们记者在基层采访时感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条件比较坚苦,而在那种条件下进行科研很多就是在靠一种奉献精神,这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具有持续性的。

  徐小青:基层科技人员的待遇,他们的培训、工资、职称、实验条件都是有待改善的。这些一定要有机制、制度的保证。

  在国际上,由政府抓农业技术推广并不是主体,但在我国是需要的。美国每个州都有农业大学,他们是抓研发不是抓推广,进行推广的主要是大型农业企业,那些企业非常有实力。但我们现在还是要强调政府作用,要等其他主体培育出来再放手。因为农业的公共性太强了。我们有很多科技园,也出了不少成果,但推广不够。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一定要是公益性的。我们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宁夏在银川平原上做的试验田就是这样的,政府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向他们展示实验成果,帮助农民做起来,克服市场风险,不到村里去做这些工作做不了。我们出再多的院士,再多的博士,如果不能沉下去做这些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也不能成功。如果垂直不到乡,用国家财政将农技推广做到县也可以,有条件的地方再向下。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强化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要建立起常规的制度。那么具体而言,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农业科技水平?

  徐小青:即将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其实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农业科技从政策角度来说要鼓励和发展,今后的方向主要是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主持人:农业所具有的巨大的发展性和农业的新变化都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要求,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科研实力决定着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具体实惠的政策出台,能够真正促进农业科研的进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8-01-22/13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