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中国科学在进步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1-02  互联网

  2007年的最后两星期里,工程科技的成果像礼花一样在地平线上绽放:

  12月18日下午,三峡右岸电站20号机组正式移交三峡电厂运行管理。至此,三峡电站已投产机组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410万千瓦,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喷气支线客机“翔凤”完成总装。支线飞机的下线,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制民机迈出实质性一步。专家预期,2020年中国将拥有自己的大飞机。

  12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下线,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一连串的重大技术创新,成为十七大报告里这些战略部署的崭新注脚。

  制度安排——

  催化经济与科技的化学反应

  6个月前的4月23日,“一名从德国回来的汽车工程师将他的电动车开进了科技部部长的办公室”。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的确切意思是,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

  “35年来首位非中共党员的中央政府部长”。大多数人从这样的角度解读万钢的“突破”。他们忽视了另一件事:他也是科技部成立以来第一位真正来自产业界的部长。

  万钢曾在奥迪汽车公司工作10年,历任工程师与技术经理。在主持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过程中,他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万钢也许比旁人有更深的体会,这让人们愈发期待“经济与科技之间热烈的化学反应”。

  更热烈的反应正在酝酿之中。12月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深圳表示,推动以创业板为重点的多层次市场建设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近期创业板的具体筹备应重点做好制度安排准备、上市资源准备、技术系统准备,以及市场宣传与投资者教育等。

  这是中国证监会首次向外界公开创业板的市场定位与制度设计。长期以来困扰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望在未来一年内取得突破。在制度层面上,促进经济与科技和谐繁荣的钟声已经敲响。

  节能减排——

  负重爬坡尤需技术创新支持

  走向和谐有如负重爬坡,有时候需要自加压力。国务院今年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根据这一方案,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

  压力来自日益紧缺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来自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从今年2月至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连续4次发布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人类行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并且预测未来100年内,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6.4摄氏度。

  为了得出这个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结论,IPCC的2000多位科学家工作了将近20年。12月10日,它获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领奖台下,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代表所有参与报告编写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分享这一喜悦。他说:“这是荣誉,也是责任。”在未来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面前,科技界需要做的远比证实气候变暖更多、更广。

  联合行动——

  拓展生存疆界,推动精神启蒙

  这种全球科学界的合作,正成为人类面对重大科学问题时的本能选择。继SARS、禽流感、可控核聚变等一系列国际合作之后,5月3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中国航天局等13家各国航天局一起,发布全球战略探测合作框架文件,表达了共同探索太空、在太阳系内建设人类新住处的意愿。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自然》杂志在盘点2007年重要科技新闻时,抱着一种欣喜的心情看待“中国和日本加入探月行列”。今年9月和10月,日本和中国分别向月球发射了“月亮女神”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目前探测器均运行良好,并向地球传回了照片。科学界更多地不是从竞争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这两次相隔很近的发射,而认为它们是未来更广泛合作的起点。

  合作不只局限在重大科学问题。10月12日在陕西公布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引发了一场网友“挺虎”与“打虎”的空前合作。两个月时间里,数以万计素不相识的网友自发组织起来,从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光学、犯罪心理学、数码成像技术等各个角度对71张照片进行剖析,希望找出其中的破绽。从这样的角度看,华南虎事件不只与争取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关,对普通公众来讲,它更是一种科学知识的交流,一场科学素养的教育,一种科学精神的复苏。

  科学诚信——

  追求建设性的“学术打假”

  科学精神的复苏从学术诚信建设开始。12月14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了对3起学术违规举报的处理结果:外文学院陆教授等人所编教材涉嫌存在严重抄袭现象,五官科医院迟教授等人涉嫌论文抄袭,信息学院博士生叶某及其导师顾教授两篇论文涉嫌抄袭,分别受到了撤销教材和论文、不再续聘、开除学籍、停止招生资格两年、通报批评、公开检讨等处分。

  12月19日,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教授斯登致信他所教的北大学生,公开指责他们考试抄袭,以表达自己的义愤心情。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表示将妥善处理的同时,也规劝自己的学生应该勇于承认和改正,不能因为其他学校也有问题而原谅北大,不能因为多人舞弊而原谅自己。饶毅认为,“每个北大学生都应该努力成为社会先进的典范,而不是社会落后的样本”。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媒体要考虑广泛讨论带给学生的压力,以免过度高压导致某个学生因为年青时犯的错误而严重影响其一生。

  严格的制度与温情的关切,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学术打假”的手段是铲除,而目的是建设。

  12月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的科学在进步》的社论。在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工作日志上,到处都记载着支持这一结论的艰苦努力。正像这篇社论中所说的,中国人已经真切地认识到,“科学和技术是国家的未来”。(杨健)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8-01-02/13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