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众多水域,水葫芦这一水生植物最近一段时间相继泛滥成灾,外来入侵植物成害的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我国三万多种高等植物种类中,目前已知外来植物有害的便达近百种。由于国内外都没有找到根治这些“生态杀手”的有效途径,大多要依靠原始的人工清除手段,为此付出的防治成本正日益激增。
治理费用高达亿元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一旦成片发生,将覆盖大面积水面,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最为直接的就是水上航运。在京杭大运河的多处河段,今年罕见的暖冬天气更是加速了水葫芦生长速度,严重妨碍行船。
据悉,广东、云南、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每年都要人工打捞水葫芦,仅浙江温州市和福建莆田市每年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丁建清分析说,全国治理水葫芦的总费用目前没有准确统计,但至少应超过一亿元,而水葫芦带来的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则更大。
在云南省昆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了一条理想的水上旅游线路,游人可以从市内乘船游滇池和西山。但自90年代初起,大观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水面,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目前大观河已改建成地下河。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外来植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进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比如,大量的水葫芦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有的因此而被废弃,由此对周围气候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变化,并加剧了旱灾、水灾的危害程度。同时,水葫芦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地,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又加剧了污染程度。
以水葫芦为代表的外来植物危及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滇池草海上世纪60年代曾有16种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芦的侵入,大多数本地水生植物如海菜花等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到1990年只剩下三种高等植物。
目前,全国外来入侵植物状况还没有彻底摸清。但有关专家称,入侵植物给国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为此付出的治理费用每年都将是数千亿元。
关键在于缺乏天敌
事实上,我国境内的水葫芦等所谓入侵植物在其原产地并非就是“害草”。而一些在我国被视为“宝贝”的植物走出国门后,也成为危害国外生态安全的入侵植物。有关专家经多年研究发现,大部分引进植物成害的关键在于缺乏天敌,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失衡。
飞机草与紫茎泽兰均属菊科,原产中美洲,大约上世纪40年代前后传入我国云南南部,历经30余年,现已遍布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区,而且每年以50公里的速度向北扩展。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
正应了中国那句“南桔北枳”的古话,“水土不服”也是一些引进植物致害的原因之一。桉树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整个林场的生产发展因此陷入困境。
综合治理模式将是趋势
目前,在学术界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多种治理方法中,生物防治的效果最好,即将入侵植物的天敌适量迁入,优点是对环境安全,且成本低,但周期长,效果慢,一般要等三到五年。因此,许多地方也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优点是见效快,但缺点是对水体有污染,影响其它生物。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针对外来植物入侵研究综合防治技术,并在三个关键要素上取得了进展:一是天敌的饲养、繁殖和释放;二是适当的除草剂种类和浓度;三是适当使用除草剂的时间。目前,这项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科研课题已经在田间小区域治理水葫芦的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就是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这就是综合治理技术。综合治理并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有机的融合,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像对水葫芦,通过引进一种小昆虫,配合施用安全的除草剂,不仅可以解决困扰内陆湖泊多年的水葫芦问题,还能将这种害草变成景观植物。单靠一种手段特别是人工手段解决入侵植物问题已经不太现实,而综合治理模式将是一个趋势。
此外,我们要提高防备引进植物入侵的意识。像原产于南美洲的苏门白酒草虽然入侵范围已涉及我国13个省份,“杀伤力”也远远比国内外已经很重视的外来入侵植物“一枝黄花”要厉害,是典型的恶草,却一直未能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对于其开展的防治研究几乎还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