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大粮仓”东北三省感受农业节水

网友投稿  2007-12-13  互联网

  “大粮仓”如何念好节水经?——在东北三省感受农业节水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姚润丰)东北三省素有“大粮仓”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左右。但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同样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尤其是发展节水型农业对这片沃土更是意义重大。日前,记者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采访时深切感受到,在各地林林总总的节水管理做法中,东北三省以农业节水与农民增收的互动为抓手,千方百计做好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节水行动正逐步渗透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每个角落,实现了节水润良田、效益富粮农。

  辽宁:活水引来农家欢

  “原来浇地一小时得花100多块,水少还舍不得用水,因此果子产量很低。灌区修好以后,现在灌溉一小时只花不到20块钱,用水量也很充足,大伙不用抢水了。果子产量大增,俺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站在水渠旁边,葫芦岛市绥中县腰岭子村村民何廷佑满心欢喜地说,村民收入由原来人均不到千元,一下子变成了现在的2300多元,有了钱,村里建起了宽敞优美的文化广场,白天科学种田,晚上跳舞扭秧歌,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村民们都说,新生活的“光临”无不得益于村里的节水灌溉工程。腰岭子村有农民240户,910人,有耕地1300亩,老果树6万株。未实施节水灌溉前,村里用水非常困难,漏、冒水也很严重,影响了粮食、果子的产量,制约了村里农业经济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县水利局设计下,2003年村里兴建了水田灌溉工程,灌溉面积600余亩;2005年又修建了果树节水灌溉工程,灌溉果树3万余株。一条条清水渠流入田间地头,大伙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通过兴修节水工程,水稻、果树灌溉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农民用水方便了、便宜了,粮食、水果得到了大幅增产增收。2006年,村里在荒山上又新建了一个千亩万株核桃园,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绥中是葫芦岛市乃至辽宁省有名的缺水县。近几年,绥中县坚持把修建小型水源工程作为增强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力修建库、塘、井、窖。目前全县共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56项,新增调蓄能力近亿立方米。在去年发生大旱的严峻时刻,700多处小水源工程有效缓解了旱情,为大旱之年稳定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

  绥中是辽宁省农业节水的一个缩影。“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节约水资源。”辽宁省水利厅副厅长赵福祥说,农业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六成,节水潜力非常大。1998年以来,辽宁通过实施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整合包括中央投资在内的10多亿元资金进行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和改造,到去年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59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6%。

  吉林:解决节水内在动力不足

  建设节水型社会,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但单靠政府的号召和宣传远远不够,充分调动用水者节水积极性至关重要。那么,调动用户节水的驱动力又在哪里呢?

  十年九旱的吉林省白城市,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我家的黄瓜大棚用膜下滴灌,不但省一多半水,最主要的是棚里湿度降低了,黄瓜病少、产量高、品质好。”白城市洮北区东风乡东兴村五社农民董永久是个颇有头脑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就在自家的黄瓜大棚里引进了膜下滴灌,花2000多元引进这套技术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项“壮举”,但是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他的黄瓜产量高,价格还比别人的高,两年就收回了成本。

  如今,像董永久这样尝到节水甜头后再主动扩大节水投入的农民不胜枚举。白城市洮北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种植业基本上完全依托水利灌溉。近年来,洮北区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节水与增收的互动,发展喷灌面积30万亩,小白龙管道输水面积80多万亩,旱田有效灌溉率已经达到了90%。

  在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的同时,洮儿河灌区还实施专业化管理节水,制定合理供配水方案,成立专业灌溉工作队,逐步实施按方计量收取水费,推广“薄、浅、湿、晒”灌溉模式和“深翻细耙”节水方式,组建用水户协会自我管理节水灌溉,目前灌区共有22个用水户协会,共有1160个用水户参加,有效地解决了水事纠纷,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吉林省水利厅农水局副局长朱景武介绍,目前吉林省正在抓住农业节水工作的两个“牛鼻子”:旱田区以发展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工程措施为主;水田一般以灌区节水改造,推广渠道防渗等工程措施为主。据统计,吉林省现有耕地面积73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393万亩,目前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到850万亩。

  黑龙江:不断提升科技节水潜力

  黑龙江省庆安县丰收乡丰裕村村民周武义祖祖辈辈都是种水田的,他一直深信一个理念:“水稻,水稻,水足了才能出稻。”然而有一天,他发现,种水稻有时竟然还要故意“旱”着,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庆安县丰收乡的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中心,了解到这一让人惊奇而又惊喜的节水新技术——控制灌溉。

  “一垧地(15亩)大水漫灌水费要540元,用了控灌技术降到200元;而且用控灌水稻还不倒伏,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反正用控灌又省水费,水稻长得又好。”周武义讲不出的道理,试验中心站长郭彦文给记者详细讲解了一番。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要,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简单说就是在水稻插秧等需水时节,田里有水;在非关键需水期田里不需要水。

  控灌技术不仅是一种节水措施,更是一种增产的农业技术。在水稻生长上,因为地表没有水,所以控灌水稻的根不在地表浅层,而是根系发达扎得深,养分充足,植株节间长度短,这样的水稻更能抗倒伏。去年黑龙江水稻倒伏发生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但控灌水稻基本没有发生倒伏。

  黑龙江省是水稻大省,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500万亩,水稻用水量每年达160亿立方米,占全省社会总用水量的70%,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3%。通过节水措施,控制和减少水稻灌溉用水,相应增加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是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基本战略。

  “控制灌溉技术在全省还刚刚起步,潜力巨大,今后一个时期还要大力推广。”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说,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建立了30多个实验站,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节水灌溉试验站网,研究推广了渠道防渗,喷、微灌等节水新技术和以管道代替沟渠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多种技术型节水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0年以来,通过新增、改善灌溉面积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每年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5亿公斤。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12-13/13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