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土地必须规模经营;走土地规模经营之路,农业必须机械化。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已承担了全省农业劳动总量的85%,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然而不久前,省人大代表围绕着我省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扶持政策落实等问题,对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结果表明,我省农业机械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 ————
投入与需求差距大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增加了很多,但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农民需求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对农机化投入,尤其是对大农机的投入明显不够。记者从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了解到,现在农民购买农机的愿望特别强烈。每年一个县报名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民都有上千人,但由于补贴有限,最后获得补贴的农民只有几十个人。据调查,今年能够得到补贴的农民,仅占有购机愿望农民的5%左右。
人大代表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农民向农机化投入,而农民获得的补贴机会过少,势必会影响农民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满足更广大农民的需要,是农机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土地分散经营成瓶颈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李国军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都被分散经营。一片地表面看起来都种上了玉米,但可能涉及到几十户农户,每家每户种植的玉米品种又不同。在当年土地承包后,黑河市曾有一户农民最多分到9块地,最少的也有5块地。一片地最多的分成50户耕种,最少的也有10户。由于种植地块小,种植品种杂,耕地实实在在变成了“花花田”。据计,这种“花花田”占全省耕地的比例高达80%。
据了解,在我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大农机和小地块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由于地块小而分散,加之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无法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施肥标准和统一实施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造成了大型农业机械空运转多、成本高、闲置时间长,根本谈不上农业标准化和机械化。也就无法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大中型农机具少
当前,尽管我省几年来农机总量、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不能满足我省实际作业的需要。目前,全省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有85万台,其中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仅有1.12万台,按每台拖拉机负担5000亩的作业面积计算,还需要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1.68万台;全省现有配套农具105万台套,配套比为1:1.2,与合理配套比1:3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另外,农机具结构也不合理,各地普遍存在着小型机具多、大中型的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农具老化的多、技术状态好的少等情况。又据统计,现有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近半数超期“服役”,机械更新缺口在一半以上。而且目前全省还有近2500个村没有大农机,农民对大农机作业的需求十分迫切。
李国军说,我省属于旱作农业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科技含量高的大农机装备,才能实现土壤深松和标准化秋整地,实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蓄水保墒的“土壤水库”,所以说,我省的农业离不开大农机。但目前由于一些地方缺少大农机,全省只有1/3的土地进行了标准化的深松整地,有些地方的旱田10多年没进行深松整地,造成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形成“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土地板结严重,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都非常低。
田间作业水平低
众所周知,近几年,我省垦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在全省一马当先。是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使垦区基本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在垦区,大马力农机使抢农时、争主动变为现实。春天播小麦不超过5天,大豆、玉米播种不超过15天,水稻插秧不超过15天,都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再从粮食产量来看,垦区的玉米亩产比农村地区多100公斤,水稻和大豆都分别比农村多50多公斤。
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低,已成为阻碍我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前进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两年,我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2700万亩左右,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在水稻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中,整地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但水稻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程度仅有34%和40.8%,这已成为制约我省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玉米收获机械由于技术不成熟,目前没有可以大面积推广的机型,因此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将增加,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和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农机技术推广难
如今,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科技贡献率约为65%,其中农机化的科技贡献率已占到30%以上。因此,农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记者从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市县级推广站仅能维持人员工资,没有专项推广资金。由于农机技术推广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推广手段,我省约70%的县级推广站技术手段落后,而且都缺乏交通工具,还有部分乡镇推广站甚至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基本上是“背包站”。这使很多高科技含量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推广速度缓慢,一些好的农机化技术只能停留在试验、示范“点”上。
人大代表的调查表明,由于农机管理部门缺少相应的经费,无力对农机驾驶人员进行培训,也影响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
管理弱人才少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大省,很多农机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国前列。但与硬件发展速度不相符的是,我省农机管理职能弱化、农机技术人才短缺。这都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据省农机局科教质量处处长李宪义介绍,目前,我省部分地方,尤其是市(地)农机管理部门人员较少,像伊春市只有1个人专管农机工作,绥化、齐齐哈尔、大庆等市也都不过5人,人员不足,管理力度自然不够。2001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员的数量比改革前又减少了30%左右,有的县甚至没有专职的推广人员。而且现有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非专业人员比重大约占了一半。据调查,在全省914个乡镇推广站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208人,平均每5个站不到1人。另外,近几年来,农机维修技术人才越来越少,出现了青黄不接甚至断档的现象。一方面是维修行业发展了,对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大;另一方面是人才供应断了来源,全国16所相关的高等院校先后取消了相关专业,很多的农机科研院所也相继撤消了修理研究室。加之个别地方将农机维修与农机校、农机监理部门合并,又人为弱化了管理职能。
不仅管理力量不足,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着管理上的“死角”。相关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不明确,交叉管理现象严重,部门扯皮时有发生,都给农机安全监理和农机维修业的日常管理带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后腿。
机遇 ————
农业机械化走进黄金期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上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省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李国军介绍说,首先,我省农机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将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的一项重要措施。并指出:“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我省以农民个人购机补贴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为重点,对农机化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据统计,5年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累计向我省农机化投资达到5.64亿元。
其次,随着粮食作物的提价,燃油补贴和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尤其看到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在持续增长。农民个人购置农机及配套农具,从2003年至今累计投入已达到44.1亿元,平均每年近9亿元。农民对农机的这种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第三,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全省农村机耕、机播和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2%、82%和36%,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78.3%;主要农作物田间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很快,其中大豆、小麦田间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标准化生产已由过去的个别县试点,发展为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普及;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2134.2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47.6亿元。拖拉机、配套农具、联合收获机和水稻插秧机等主要农机装备保有量分别达到101.1万台、134.8万台、1.73万台和2.32万台;全省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0662个,形成了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集体农机队、农机大户、家庭机械化农场等多种形式共存的发展格局;同时,我省已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农机“场县共建,跨区作业”,充分利用垦区大型农业机械富余力量到农村跨区作业,今年计划跨区作业面积1400万亩。
出路 ————
农业机械化路该如何走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省这样一个地多人少、地势平坦、以旱作农业为主、有效积温低的省份,尤其适合大农机作业。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我省在现有的自然条件下,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的主要手段。
有关专家指出,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将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粮食生产这条主线,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重点扶持大农机
经过调研,人大代表建议,除了争取国家的更多支持,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协调整合好各部门的农业项目资金,扩大农机具的补贴种类和范围,以适应不同地区对多种农机具的需要。同时,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农民个人、农机大户等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并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增加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大型机械作用。另外,对我省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农机制造企业,应采取倾斜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
李国军说,今年,我省将重点扶持8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并根据各地实际分别确定配套农机具的扶持重点。其中大豆主产区以促进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玉米产区重点突出机械深松整地和机械收获;水稻产区重点解决插秧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青贮玉米产区大力推进联合收获和加工贮藏机械化;马铃薯、亚麻等经济作物在建有龙头企业的产区重点推进种植和收获机械化。
促进土地连片种植
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是典型的杂粮产区,曾因地块小而分散,村里的大农机在地里作业无法“转身”,使大农机失去了用武之地。2005年,该村成立了大用农机合作社后,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他们先后和村里156户农户签订合同,转包经营农民土地1500亩。2006年发展到5130亩,今年已扩大到2万亩。
李国军认为,沈八村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应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化生产、土地入股、订单农业、委托代耕、土地租赁和培育种植大户等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和连片种植,为大中型农业机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推广农机化新技术
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至关重要。人大代表建议,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李国军说,今后,我省将不断加强农机科研基地建设,改善试验手段。全省要建设好种植机械、畜牧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三个重点基地,努力提高农机产品的研发质量和速度。将集中解决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中的难点技术问题,同时加快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技术水平,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将通过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对农机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推广能力,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机推广体系,从而建立以县、乡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主要力量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强化农机教育培训
有关专家认为,要解决农机技术人才匮乏问题,需大力加强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机教育培训的投入,以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为核心,开展农机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程,实施对农机生产、销售、维修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特别要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能力。
李国军说,我省将重点加强农机科研和推广队伍建设,建设好学科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第三梯队人员,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新闻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投入不足,土地分散经营;大中型机械少,机具不配套,现有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近半数超期“服役”;农机管理职能弱化、农机技术人才短缺,多数市县推广站仅能维持人员工资,没有技术推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