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供给在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医疗设施数量较过去也有了质的提高。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设备、人员上,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及满足农民医疗服务需求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农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医疗体系,参合率达到了94%。
农村医疗需求分析
1.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稳步提高。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家庭收入情况的恩格尔系数显示,过去几年内,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现一个总体下降的趋势,其中,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58.8下降为2009年的41.0。这总体上体现了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
2.影响农村医疗需求的因素
除了收入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交通便利程度、农民文化水平、乡村医疗设备情况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等。
(1)交通便利程度
目前,我国乡村交通情况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地区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一个便利的交通状况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
(2)农民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一个人所做出的决定。随着我国居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民对于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以及对于生活水平的质量都有一个显著的增加,能够从主观上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3)乡村医疗状况
乡村医疗状况包括:乡村的医疗人员水平、医疗设施情况以及医疗费用等。较高的医疗人员水平、一定的医疗设施以及合理的医疗费用,能够保证农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
(4)人口老龄化
我国已经步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平均年龄的增加将会从客观上大大增加人民对于医疗的需求。而一个年轻化的社会将会减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5)环境污染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环境较10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恶劣的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疾病的威胁。相应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合”与农村医疗供需分析
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村医疗现状水平,农民缺乏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如今,我国主要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农民患者必须到指定的医保单位就医,这加剧了合作医疗供给方的优势。
“合”以保大病为主,主要是保住院医疗服务,而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定的县级或以上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容易造成这些医院的医疗服务短缺,供给不足。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变相的医疗交易成本提高,导致农民从医疗合作中福利减少,降低制度收益。因此,“合”的实施会增加县及县级以上指定医疗单位的就医人数,从而减少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需求。
农村医疗的发展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
农民要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首先要了解“合”。政府要加大“合”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农民从“合”中获得实惠的典型案例,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参加“合”的重要意义,使“合”制度深入人心,让农民理解和接受。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消除思想顾虑,不断强化风险分散意识,自愿参加“合”。
应该说,我国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和工作推进,农村居民普遍都接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但至于具体怎么补偿以及补偿程度,大多数农民还是不清楚的。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把专业性很强的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让广大农民清楚明白。
2.加强对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
政府应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以及药品价格的监管,医疗服务与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农民很难对其作出选择,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政府应该强化农村卫生机构、医疗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坚持对药品质量与价格、药品来源、合理用药、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行为的管理监督,严厉打击假药和虚假卫生广告,保证农民就医用药安全,增加农民对“合”制度的信任程度。
同时,加强对非政府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医疗市场的法律法规、药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卫生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等,以适应医疗卫生建设的快速发展,保障医疗卫生产业的健康有序成长。
3.提高筹资水平,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在“合”筹资过程容易出现筹资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提高“合”的资金筹集水平,对于特别贫困地区适当增加补贴力度,同时积极筹集社会基金。在基金运营过程中,容易产生资金挪用和滥用等问题。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使得农民能够从“合”中真正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吸引更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管理,使整个合作医疗体系公开化,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保证医疗资金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