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通许县调研时曾指出,合是一项民心工程,在推进合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民谋利。
合作为民生工程,到底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建设中原经济区·合篇》,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张莹通讯员周勇
2011年,我省合历史上又有了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在46家省级医院全面实现跨区域直补的基础上,全省18个地(市)的163家市级医院全面实现跨区域直补,在规模和数量上再一次领跑全国。这意味着,河南7800万参合农民在直补定点医院看病,出院就能报销医疗费,农民看病更方便了。
直补月余千人受惠
8月7日9时,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直补窗口,迎来合出院报销患者——中牟县九龙镇国庄农民白爱花。
递上合卡、住院收费单等资料,工作人员录入白爱花的名字和合卡号,电脑显示:入住妇科,肿瘤,二次治疗,总医药费7707元,补偿费用2372元,今年累计补偿额25377元。整个审核过程仅一两分钟,白爱花从出院到拿到2372元补偿款不过两三分钟时间。
“现在农民到大医院看病,直接报销,真是方便,多亏有了跨区域直补政策!”白爱花感慨地说。
白爱花所说的跨区域直补政策,指的是参加合的农民在跨区域看病时,由定点医院先行垫付合补偿费用,患者直接报销医疗费用。
来自省卫生厅的数字显示,截至8月7日,虽然市级医院开通合直补仅月余,我省就已经有1800多名参合农民享受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实惠。
跨区直补全国第一
2003年,我省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年时间,河南合参合率从73.3%提高至96.96%,参合人数达到7804万人,在我省157个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省卫生厅农村工作管理处处长王耀平介绍,去年12月20日,我省率先在全国首家启动省级医院跨区域直补,如今,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等全省 46家省级医院全面实现了跨区域直补。今年7月1日,我省合跨区域直补定点医院再次大“扩军”,目前新增加跨区域直补市级医院163家,加上县级医院 4家,至此,全省合跨区域直补医院达到了213家,规模和数量居全国首位。
据估算,在“扩军”之前,河南每年有近30万参合农民从46家合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直补中受益。“扩军”之后,河南所有参合农民到省级、市级定点医院住院治疗,都可以享受直接报销直补。
农民看病更加便利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办公室主任刘亚梅告诉记者,跨区域直补前,农民只有拿上报销手续回到县合管理办公室报销,资料少一样就要回到医院补办,等报销款拿到手中,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农民再也不用来回奔波折腾办理报销手续,缩短了报销时间。
同时,农民看病更方便了。刘亚梅说,以前在郑州打工、居住者,在定点医院住院,需回到当地开转诊单,实现跨区域直补后只需打个电话到县合管理办公室办理电子转诊即可。跨区域直补政策实施一个多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有150多人享受了这个新政策!
“扩大合跨区域直补范围,就是为了方便农民看病就医。163家市级医院占了全省市级医院的70%左右。只有少数医院因外地患者少,没必要开通跨区域直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有条件并自愿实行直补的市级医院,全部开通了跨区域直补。”王耀平说。
管理服务重大突破
合跨区域直补的背后,蕴含的是省委、省政府的民生情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工程,连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农民健康水平。自实施以来,河南合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大病患者最高可以报销10万元,居全国第一。
“年底前我省要基本实现县级定点医院跨区域及时结报,并在全省实现合刷卡就医‘一卡通’,届时参合农民就医更方便、快捷!”省卫生厅刘学周厅长说,这是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合运行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合管理和服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推进合跨区域直补,河南不遗余力,河南领跑全国。
合救了俺一家
记者马丙宇 通讯员杜震江张素广
不久前,记者来到了辉县市胡桥办事处北冀庄秦俪瑄的家。她的姐姐秦露露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激动地对记者说:“合救了俺一家!”
三年前,爸爸坐牢,母亲务农,爷爷70多岁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几乎没有收入,秦露露不得不辍学挣钱养家,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这个16岁小女孩的肩上。更不幸的是,一年前妹妹秦俪瑄突患白血病,让这个家庭一下陷入了绝境。为了给妹妹治病,这个家庭四处举债,不堪重负。
用绝望形容当时的困境一点都不为过,秦露露带着哭腔说:“为妹妹治病前后共花了六七万元钱,没参加合时花了3万多,每一分钱都是找亲戚借的。俺这样的农民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大的病。”
但合政策救了这一家,使他们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今年前几个月看了几次病,共花了1.4万多元,给俺报了1万多,减少了我们很大的压力。”秦露露说。
说起参加合后的变化,秦露露说:“以前一发现妹妹发烧,心里就慌得不行,一是为病发慌,二是为医药费发愁,现在没那么怕了,最起码不怎么为医药费发愁了。”
临走时,秦露露告诉记者:“我爸也出狱开始上班了,我俩工资一个月有将近3000元,生活有了保障。现在也不怕看病了,就盼着有合适的骨髓,能彻底根治妹妹的病。”
三次大病印证合
记者马如钢
7月26日下午,大病初愈的刘老汉精神不错。久病成医的他,在跟记者谈起糖尿病防治时说得头头是道。
刘老汉名叫刘加归,家住博爱县清化镇酒奉村。1994年,刘老汉患上糖尿病,并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为治病,他耗尽了财力。3次大病,每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在茶几上摆满了支付医药费和住院费的条据和账单,指着这三次大病住院的单据,刘老汉告诉记者,这三次住院费一次比一次多,可他自己支付的越来越少。
第一次是1996年,他心脏病突发,被家人急送博爱县人民医院。“那次花了3万多元,借了1万多才付清了住院费。”刘老汉说,“俺是村支书,家境还算可以,但遇上大病也难以支付医药费,何况村民。农民看一次大病,农村就多一个贫困户。”
“这是2006年心脏病复发时的住院账单,就因为有了合,能报销7成,住院花了4万多元,俺才掏9000多元。”
2009年,博爱县合改革,实行了“医疗门诊制度”,农民每人每月交25元,遇上大病,政府负担90%,尝到合甜头的刘老汉在村里第一个加入了合的“新办法”。
今年7月2日,刘老汉再次心脏病复发,经博爱县人民医院抢救转危为安。院方让他安装两个心脏支架,需4万多元,刘老汉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次住院总计花了7万多元,他仅支付了不到两万元。
“要不是有了合,俺也坚持不到今天。”刘老汉说,能活到今天,他很满足。
一份惠民利民爱民便民的答卷
本报评论员周恩成
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颇有段历史,曾为我国广大农村的医疗健康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2008年,“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合作医疗始终是解决农民医疗保障这个重大民生问题的不二选择。
再看当下,我们不妨看看河南交出的合答卷——
参合率:2003年73.3%,2011年96.96%。
人均筹资水平:2003年30元,2011年230元。
大病补偿报销额:2003年封顶5000元,2011年提至10万元。
目前,参合农民7804万,实现157个县(市、区)全覆盖。
最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河南还创造了四项全国纪录:到市级医院看病出院就能直接报销,全国首家;跨区域直补医院达到213家,规模居全国第一;得大病最高可以报销10万元,全国最高;参合儿童患先心病等六种大病的救治人次和补偿金额全国最多。
应该说,这份答卷很扎实。如果不是时刻把农民健康视为首要责任,把百姓满意视为第一追求,把群众需要视为头等大事,就不可能交出这样一份内容充实、数据详实的漂亮答卷。
应该说,这份答卷很厚实。如果不是处处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农民最直接的利益着眼、从农民最现实的困难突破,就不可能交出这样一份成绩优异、全国领先的漂亮答卷。
省委书记卢展工曾指出,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可以说,这份答卷犹如一面旗帜,旗帜上浓墨重彩地写着:惠民利民,爱民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