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罗山探索农村居家养老 养老及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

网友投稿  2011-05-24  互联网

  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约1.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3.26%和8.87%,较2000年普查分别上升2.93个和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社会已成现实。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压力日增。罗山县在借鉴城市养老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农村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为农村老人建立了“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其“先行先试”的示范意义值得思考。

  5月20日下午,罗山县竹竿镇姚集村,宽敞洁净的集中养老服务中心里,20多位老人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纸牌,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两名孝心护理员不时给老人们端茶续水、提供服务,一派其乐融融的“夕阳美景”。这是罗山县居家养老集中服务中心的一个缩影,农村老人“老有所乐”在这里正成为现实。

  为什么是罗山

  罗山县74万多人有60万在农村,在这里,该县首创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正渐次铺开。

  谈及缘由,罗山县民政局长丁楠说,罗山县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在民政、社保和民生方面屡有突破和创新。截至目前,该县养老及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09年7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一次会议上盛赞罗山县的农村养老经验,并称之为“罗山模式”。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号公告,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2.93个百分点和1.91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比重≥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7%,即为老龄社会。无疑,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据了解,罗山县60岁以上老人有9.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5%,且老年人口呈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递增趋势。据估算,到2025年全县3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

  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据了解,罗山县有将近6000名需要供养的老人,约60%都实行了敬老院集中供养。要实现全部老人集中供养,资金投入无疑面临较大压力。

  目前国内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在农村主要局限于公益性的敬老院,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而商业性的养老机构目前在农村尚不多见,同时既有的传统观念对机构养老也形成障碍。罗山县民政局老龄办主任廖楷说:“在农村人们一般认为只有儿女不孝,老人才会去敬老院。”

  如今,农村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已经成为常态,“留守老人”也随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罗山县竹竿镇姚集村,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很少见到年轻人。“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情况非常普遍。”该县竹竿镇民政和劳动保障所党支部书记张万尧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挑战和困境。

  而居家养老模式,既考虑到了老人长期生活在家里的习惯和感情,同时又非常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尽可能地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居家养老模式在国内很多城市并不鲜见,因为城市社区集中,提供社会服务较为便利,但在分散居住的农村,如何开展居家养老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挑战。

  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人日常在家庭中生活,同时得到社会服务支持的养老模式。因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存在很大区别,居家养老的“低门槛”还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0年3月,罗山县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竹竿镇试行农村居家养老,并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

  竹竿镇有人口5.3万,其中老年人(60岁以上)就有6800人,占总人口的12.8%。该镇的民政工作基础较好,曾经设立了全县第一家敬老院。“全县民政工作的很多做法都来自于这里的经验,每年都会有很多外地同行来这里参观考察。”该镇党委书记陈行志自豪地说。

  农村居家养老的开展同样需要资金的投入,“按照目前的设置,如果在全县全面铺开居家养老服务,至少要投入1000万资金。”丁楠说。通过政府投入和多方筹资,竹竿镇居家养老服务做到了“低成本启动”。

  该镇民政和劳动保障所所长赵国群给每位“本镇在外的知名人士都写了信,请求资助这项民生事业”。为节约成本,集中活动中心一般占用村委会办公地点,同时充分利用外出打工者闲置的房屋及闲置的学校。

  同样是出于资金的考虑,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部分年老体弱的重点优抚对象、空巢老人及子女困难无赡养能力的病、残、智障、失能老人。对于其他老人,集中活动中心(或俱乐部)也免费对其开放。

  竹竿镇每年都会对全镇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摸底,并建立健康档案,为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掌握第一手资料。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居家日常护理服务,二是集中活动中心服务。

  为此,需要选聘一批富有孝心、爱心的护理员。在护理员的选聘上,该镇积极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推荐和自荐的形式,通过公开评议进行推选。

  今年44岁的万明荣是赵山村的护理员,她是当地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媳妇”。5月20日,记者见到她时,她91岁的婆婆刚刚去世两天,此前她 20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婆婆。对于孝心护理员每月200元的报酬,万明荣说:“不能讲钱,人家爱心人士捐钱,我们没钱,就尽点力。”为了服务好老人,万明荣还自己创立了“五星级服务制度”并在全镇进行了推广。

  孝心护理员每天对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内容包括料理家务、清洗衣物、理发洗澡、代买物品、看护守护、情感交流、寻医拿药等。赵山村偏瘫老人熊庆林激动地说:“生病的时候,孝心护理员帮忙洗衣服、倒茶送药、陪护,不像以前生病没人照顾,要喝茶床头床尾两头爬了。”

  在竹竿镇,集中活动中心已经成了老人们的乐园。这里有电视机、影碟机、牌桌、饮水机、报纸等,老人们在这里可以打牌、下棋、看电视、聊天。有时,服务中心还会请民间艺人来说大鼓书。集中活动和交流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姚集村64岁的邢国甫,患有脑血管硬化、心脏病,儿子媳妇在县城上班,女儿在外打工,与子女靠打电话交流。“平常很无聊,在这里聊聊天,很开心。”老人说自己“喜欢看电视”,记者问他在这看电视跟家里有啥区别,老人兴奋地说“人多心情不一样”。

  在河口村养老俱乐部,今年76岁的老人方友平已经习惯于天天来这里“报到”了:“这里环境好、设施多,我们聊聊天、打打牌,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好多了。”每天上午八九点,老人们就开始在俱乐部聚集,谁要是哪天没来,大家就会结伴去他家里看看,多了老姐妹、老兄弟的关照,俱乐部的老人显得很有活力。

  截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在竹竿镇已经实现全覆盖,建立了2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俱乐部86个,选聘孝心护理员86名,服务老人1800人。

  让老人“老有所乐”

  河口村的张连义老人提起居家养老服务就赞不绝口:“衣服脏了有人洗,没水吃了有人挑,生病了有人上门看,想热闹出门就是俱乐部……”

  竹竿镇是农业大镇,也是劳务大镇。“农村老人照顾好了,可以消除在外务工儿女的后顾之忧,这也是一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县民政局长丁楠说。

  居家养老解决的不仅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更高层次的“老有所乐”才是其根本目的,而这在农村往往为人们所忽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之间可以通过交流解决孤独寂寞的问题,这也是老百姓欢迎的原因。”张万尧说。

  “居家养老营造了敬老爱老的氛围,过去邻里关系、婆媳关系有点小矛盾、小疙瘩,通过居家养老的形式也得到了解决,”赵国群说,“居家养老是一种最温馨、最亲情、最便利的养老模式。”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但居家养老让老百姓看到了新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变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廖楷说。

  作为一种“先行先试”的探索,农村居家养老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高质量的护理员是居家养老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竹竿镇不仅从孝心、爱心出发遴选出一批护理员,还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老人基本生活照料、老人心理卫生保健指导和老年人常见病护理及应急处理等。

  赵山村86岁的老人余学英命运坎坷,丈夫早年去世,大儿子是残疾五保户,小儿子在外打工,儿媳有病,孙子患肌肉萎缩。为减轻家庭负担,老人曾经绝望地投塘。2010年12月,万明荣将她接到村集中活动中心,老人“拉着她的手不放,泪流不止”。记者在集中活动中心看到余学英老人正在打纸牌,面色红润、气色很好。“老人原来是‘活一天是一天’,现在是‘多活几天’,对生命有了新的要求。”廖楷说。

  深化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和提高服务质量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加大投入、市场化运作和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居家养老具有持续性。”丁楠说。

  据了解,经过竹竿镇试点一年多的运行,农村居家养老已经在罗山县全面铺开。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1-05-24/14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