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和生化试剂受益于新医改及国家政策的倾斜,行业景气度直升;电子化学品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而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室化学品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谈到药物研发,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上,化学试剂的发展常被忽略。实际上,化学试剂不仅是科研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药物研发的“眼睛”和质量判断的“标尺”,也是新兴技术不可缺少的功能材料和基础材料。
但是,国内生产的化学试剂门类少、品种少、技术水平低,对进口试剂依赖程度高。据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下称国药化试)高级工程师刘征宙介绍,目前,国药化试年销售的品种在2万~3万种,而国内企业可生产的品种在3000~6000种,所生产的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那么,与新药开发密切相关的化学试剂行业何去何从?近日,在全国化学试剂高峰论坛上,一场关于化学试剂发展与创新的讨论就此展开。
行业发展不均衡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化学试剂生产销售企业中,以国药化试年销售规模最大,2009年已经超过6亿元,试剂年产量1.6万吨。其次是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其试剂销售额约为4.5亿元,试剂年产量5.1万吨。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下称光华)以3.6亿元的试剂销售规模位居第三,生产的试剂品种约为1300种。以销售额计算,排名前10位的企业已经超过180亿元。
而化学试剂行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化学试剂主要分为临床诊断和生化试剂、电子化学品和实验室化学品,其中临床诊断和生化试剂受益于新医改及国家政策的倾斜,行业景气度直升;电子化学品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相比于前两者,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室化学品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有数据显示,在2000~2010年间,电子化学品及其专用材料的年增长率约为7%、实验室用化学品的年增长率约为6%。但总体而言,国内化学试剂存在科研急需品种缺乏、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据光华公司营销总监余军文介绍,传统化学试剂的市场容量大约为30亿元。由于进口产品在某些环节的技术领先,构建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国内企业则占据了成本优势,两者构成了割据局面。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发展,取代进口产品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传统化学试剂的市场容量还将有50%的提升空间。
“试剂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在于新兴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或者随着某个特定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余文军介绍道,按照终端客户流向来细分的话,光华包括医药原料、传统化学试剂在内的年销售额占光华总销售额的10%~20%,新医改带来的医疗市场容量的增加以及国家在医药研发方面的大力投入,对上游试剂领域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趋势很明晰。”
“用于医药终端的试剂中,诊断试剂的发展起步较晚,‘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去做提高中国科研用核心试剂,我们也承担了部分课题,来解决一些高端试剂的缺乏问题。”余军文透露。
但是,相比较于诸如电子消费等其他领域,一只新产品的出现可能带动的就是几十亿元的发展空间,传统化学试剂与诊断和生化试剂的市场容量和发展的周期效率就显得不那么诱人。余军文也坦承,紧跟下游行业的发展来寻找企业增长机会,在这个原则下,医药领域试剂暂时不是光华延伸的重点。
提高关键品种科研水平
化学试剂行业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先行行业,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发展化学试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高级工程师李建华介绍,目前,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企业的规模比较大,生产的品种全。国外有品名的试剂品种在20万种以上,以Merck公司为例,其在2009年销售额就达77.47亿欧元,其中医药类品种销售58.12亿欧元,化学品销售19.35亿欧元。同时,国外公司进行结盟合作,向配套供应和配套服务方向发展。
例如2008年,Sigma-Aldrich公司与BellBrooklabs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前者生产的生化试剂和后者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各种药物筛选项目中应用广泛。两者的合作有助于提供完整的药物筛选服务解决方案。
不过,化学试剂发展需求已经开始引起重视。李建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对食品药品检验和对健康的要求提高,国家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作用。应该从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
中科院院士王夔也曾指出,发展化学试剂,首先应该把试剂的研究生产当成我们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当成一个特殊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来办,全面规划试剂的研究生产。尤其是在某些国家重大项目中,试剂应该属于战略物资。如果关键试剂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就没有保障,我们的创新便不能自主。”
他认为,发展试剂,需要下定决心,归拢人才,制定规划,提高试剂的质量,提高自给率,加强关键品种的科研,增加创新品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则需要在管理体制上有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