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撤校并点”撤掉了什么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0-09  互联网

近年来,“撤校并点”之风在不少农村越刮越猛。中秋时节,笔者返乡,所到之处都闻农民关于撤校的牢骚。一些公众知道本人在县城任一官半职的身份,主动围过来纷纷“抨击”撤校的“弊端”,那种激动至今仍历历在目。

上班点击互联网,立马跃出一篇时评《“撤校并点”是不是好政策》,文称,“撤校并点”产生的弊端弊大于利,势必导致更多的学生流失(见《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8日)。显然,这篇时评文章是代表了部分农村公众的心声。

农村“撤校并点 ”的本意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把分散的麻雀学校合并为一个有规模的学校,确实也便于教育。一些地方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进“撤校并点”,恐怕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点。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官方的“撤校并点”在诸多地方却步履维艰,遭到农民群众的强烈抵制,这是为何?难道农民群众就不懂得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吗?

教育与安全相比,人们理所当然首先向后者倾斜。“撤校并点”的弊习也显而易见:幼小的儿童,跨村过乡到较远的地方就读上学,上下课穿村过路危险得很,一旦遇着风雨冷冻,难免为学生的安全忧心。为着后代的安全,诸多家长宁愿舍弃手中的忙活,也不得不像城镇居民那样,当起孩子上学的接送员,这样,农村孩子读书就成了农村群众的“第一负累”。据悉,面对上学路途遥远的难题,一些家境困难的农民,只好含泪忍痛让孩子辍学。

本来,“撤校并点”带来负面作用并不难发现,农民群众抵制“撤校并点”的声音也不难听到,为何一些地方仍然把“撤校并点”进行到底?

细析个中原因,恐怕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重要一条。升学率无疑是检验学教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但决不是根本要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教育方针都是强调培养德智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但令人们不可思议的是,专注升学率已成为诸多学校一个怪胎,难舍难分。一些有本事的校长,总是在升学率上比拼,而为着提高升学率,则往往会绞尽脑汁使尽手段。可见,不从根本克服片面升学率,入手整治,正本清源,“撤校并点”之类的尴尬还会不断衍生。

当然,发展农村教育也罢,农村进行其他文明建设也罢,着眼点应是要便民。“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它需要落实在行动上。历史上形成的“ 村村办学”的模式不能一概否定,尽管这样的办学模式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过去,农村广设学校,把教育办在农民身边,就是为着方便农民,让农民子女从小就能读起书,学到知识。作为执政为民的政府,这种便民永远是需要的。而今,来自网民消息云,一些地方农村儿童弃学率越来越高。在国家全面减免农村中小学生学费的时下,为何还出现弃学情况?这恐怕与“撤校并点”不无关系。

从“撤校并点”看其他。时下,农村基层撤信用社、撤银行营业网点、撤其他公共服务网点乃至撤镇并乡之类“撤并”络绎而至。对这些“撤并”,有关部门总会给其一个美称曰:“改革”。但令人玩味的是,这类改革,社会公众鲜有掌声,反而更多的是疑虑纷纷。个中原因也不言而明,只是方便部门管理,不便民众。在这撤那撤的背后,恐怕也随之“撤掉”了民心。反思某些基层

改革,重要的是分析改革是否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调动公众积极性。因此,对“撤校并点”需持慎重态度,万不可“一刀切”而疏间政民关系。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10-09/14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