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不能只算经济账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7-20  互联网

近些年来,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广泛展开,各地政府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通过合理调整教育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然而,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失当。有的基层政府片面追求办学的集中和学校规模的扩大,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而缺乏对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忽略了许多合并后的学校在师资与配套设施等方面无法满足集中办学需求的事实。

  教育布局调整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往往和教育规模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教育布局调整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规模,一个是学校规模,一个是班级规模,以产生规模效益,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然而,基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在2001年以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 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导致基础教育经费的缺口凸现时才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西部农村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经济学分析”的调研中我们发现,2001年四川安岳、万源和双流三个县市试行税费改革,其基础教育经费一下子便捉襟见肘了,为此,四川省政府不得不在政策上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2002年,随着四川全省税费改革的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危房改造费甚至教职工福利费的来源被完全断绝了,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政策进一步强调优化教育资源,适当合并现有乡村学校,并具体要求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工作。这样的政策要求使四川各市县进行了大跃进似的农村学校规模布局调整。

  以四川省大竹县为例,2001年至2002年,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撤并了121所小学校、教学点。到2006年共撤并了 268个小学校和教学点,占2001年前学校总数的41.3%。截至2006年,撤并初级中学13所,占原来总数的25%。大竹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较大,扩大了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有利于发挥学校和班级的规模效益,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班级规模过大,尤其是初、高中班级规模过大。2001至2002学年,初中每班大于56人的班级全县有526个,占全县初中总班数的 63%;2002至2003学年,全县高中每班超过66人的班级有403个,占全县中学总班数的42%,2005年甚至达到了77%。

  班级规模扩大虽然可以产生规模效益,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也可能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从另一个方面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因为当教育资源消耗一定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质量呈正相关,即教育质量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当教育质量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因此,规模布局调整导致的班级规模过大不能保证教育质量,也无法达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其次,教师严重缺编,尤其是缺少初、高中教师。按规定编制测算,2001至2002学年,全县缺编初、高中教师574名,占应有教师总数的 15%。到2004至2005学年,缺编教师仍为6.3%。教师缺编的确可以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当教师利用率提高后,教师的潜力率就减小了,这意味着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最终将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竹县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情况在西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只算经济账,更不能一哄而上,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农村城镇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同时,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不能过大,尽量做到规模适度,确定边际成本最小而边际成果最大时的规模。对于教师缺编问题,各级学校应当依其所在的城市或县镇或农村,按规定的师生比增加足额的教师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潜力、创造力的发挥。(四川教育学院 张素蓉)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07-20/14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