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学生集中之后,学校建得很漂亮,但往往得住校。这是吕田三小宿舍
从化农村学校大撤并,端出一道考题:一边是漂亮校舍,一边是教师素质堪忧,钱该怎投才更合理
漂亮的校舍?优质的老师?这是一个选择题。目前农村的教育经费就像一块“蛋糕”,基本上全部“切”给了漂亮的校舍。这就是我们在从化农村看到的情况。
从化山区是一个有着贫困农村背景的过渡性地带,那里完成了“教育扶贫”行动———村小下山。村小下山后,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就凸现出来。老师们置身漂亮的教学大楼中上课,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形成强烈反差。这情形被形容为“身着华服的饿汉”。
是把钱投向建设漂亮的校舍,还是投向培育优质的老师(当然前提是某位农村校长说的“有一个条件虽一般但建筑质量合格的学校”)?政府在分配花钱比例时,问过校长和老师吗?问过家长和学生吗?孩子们真的愿意在漂亮校舍中,接受质量不高的教育吗?
教师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真正面临的困局。
投入之惑
投给农村教育的钱都用来盖同城里一样标准的教学楼,而农村教育最应做的事———培训教师,基本未获杯羹
提起乡村小学,令人想到那些附着于村庄的白色教学楼。今天的广东从化乡村,这些星布于山岭之间的小小村校变得空空荡荡,因为全部226所村小在 12年间陆续被撤并成了62所乡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到山下住校了,相对以前30-100来人的村小规模,现在他们的同学通常都在千人以上。
村小下山,全新的小学沿用了并校前的教师队伍,其中1/3是民办教师转公办,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亟待提高;而在农村中学,初级职称的教师占了半数,比例太高;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仅18人,占专任教师的0.4%,比例又太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新校园形成鲜明反差。一位基层教育官员说,他们在标准化教室中上课,情形就像“身着华服的饿汉”。
为实现教育“创强”,广州和从化各以6.1:3.9的比例投入4亿多元资金,按城乡同样标准建设各种教学硬件设施,根据规划还将继续投入资金完成后续工程。而“教师队伍和教学水平”这一软件建设,基本未获杯羹。
从化鳌头镇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邱沛兴说,2008年学校派3个老师去广州耀华小学学习两周,共花费约7000元,还不算耀华小学免收的伙食费。过去的培训经费,是从财政下拨的学生杂费中出,现在不收杂费,培训费没了出处。2008年,广州市人大代表为从化老师争取到人均500元共212万元培训费,但这仅是一笔临时性费用。2009年培训费尚无着落。“我们特别希望建立培训经费的长效机制”。
吕田镇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肖路荣说,他们曾邀请过一位广州名师来上培训课,3小时讲课费1000元,加上吃饭、送礼、接送路费,共花掉3000元。“我们从此再也不敢请名师”。
一位校长说,如果把用于硬件建设的钱拿出十分之一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速度会快一些。一位农村老师说,“如果把教育创强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水平上,这样的创强,实际意义还是大一点。”
从化以“村小下山”方式,完成了农村学校重新布局;也给农村教育出了道思考题:如果把硬件和软件比作两个筐,政府的钱应怎样投放才更为合理?
缺员之困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比城市老师大很多,编制反而少。农村小学除了语文和数学,每门课都缺专任教师
从化教师的编制,小学基本上满编或超编,可又存在结构性缺员。“除语文和数学,我们的英语、科学、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课都缺老师。”肖路荣说。以前的村小老师绝大多数出自普通师范,这种渠道培养的老师是“万金油”,哪门课都能教,比较适合小规模乡村学校需求;由于哪门课都不精,撤并后他们发现自己过时了。按新课标要求,各门课都需专任老师,他们“万金油”式知识结构跟不上趟。
缺乏专任老师,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一位小学校长说:缺教师的科目,多数同人文学科有关,如音乐、美术、科学……“从化农村学生人文基础知识薄弱,这就是影响”。
鳌头镇龙潭中学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专任老师,相关课程只能由其它学科老师兼。校长说,如果兼课教师在这个科目上能力不强,就会影响整个科目成绩。反映到高考中,史、地是文科考试科目,由于人文基础知识差,许多农村学生只能选考理科。
李志荣是广州市23中副校长,到良口中学挂职已半年。他说:“国家规定农村18个学生配1位老师,城区是13.6个学生配1个老师。可农村老师不仅白天上课,放学后还要管学生吃饭住宿,我来后做过的最远的家访是来回90公里。农村教师工作量比城市的大很多,编制反而少,这是有问题的。”
老师素质跟不上,而编制又满员,靠自然减员空出名额进新老师,“稀释”速度太慢。从化市教育局局长邝健平说,其实政策有松动,允许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编制上浮50%,从化没钱,享受不到这个政策。“只要编制上浮10%,我们吕田就能得到20个新老师。”肖路荣说。
培训之障
边远农村老师,网上在线培训是提升水平的最好方式。因配套不足,一些学校的电脑只能锁在仓库,远未进入在线研讨教学层面
有没有相对廉价又快捷便利的培训方法呢?有。方法是利用网络,已有一些老师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帮助教学。只是,对网络的利用尚处浅尝阶段,远没有实现在线远程备课、研讨教学。
25岁的谢远聪去年刚从广州大学毕业,学的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吕田镇中心小学最年轻的老师。出于专业背景和80后普遍的生活方式,他虽处偏远山区学校,仍与网络共生。他想问,有没有小学计算机老师的QQ群?他想跟山外同行交朋友,讨论教学问题。与他有共同愿望的老师很多,都想在网上找同行。
在“走出去参加培训”、“请名师来校培训”、“利用网络培训”三种培训方式中,老师们首选网络培训。不过,多数农村老师对电脑仍感陌生,对在线开展教学研讨更摸不着头脑。稍好些的,仅限从网络下载模块制作课件。
同样是硬件建设,同校舍建设相比,最值得重视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传输硬件配备、在线互动教研软件、网络培训软件等网络工程的投入力度,显然逊色不少。首先是缺工具,第二是上网不容易。
吕田中心小学老师们说,“教育创强时给每个老师配了一台电脑,由于学校没钱买电脑桌,电脑一直锁仓库里,两年了。”此外光纤已到镇上,不知为何没拉进校。这令老师们沮丧。年轻老师通常在家上网,“学校网速太慢。”他们说。
老师们普遍认为,培训费用对他们是个障碍,现在大部分培训费要他们自己承担。网上一些教学研讨内容,也要收费。他们认为发放“上网培训费”是个好方法。吕田中学巢鹰顺老师说:“以前有教育学习网站赠送给山区教师学习卡,一张500元,老师们轮流使用,下载课件和教案,1块钱能下载4次。”他们希望多一些这类帮助。
互联网内容海量和无序化,也令老师们茫然。“不知哪个网站内容好。”“在名师网上从没遇到过在线的名师。”老师们语气有点焦急。从化市教育局副局长黎国勇说,网络培训形式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方式有待丰富。比如网上远程学习通常都使用硬盘课例,是达标式理论学习,主要是同评职称相结合。而同日常教学业务结合的网络培训还有待开发,问题是通过远程终端培训,以及同步备课,很多学校不能实施,因为硬件配备不齐全。还有网上在线研讨,如何组织也没解决。老师们非常希望在网络上远程研讨教学业务和互动备课,尽快从构想变成现实。
待遇之憾
工资涨了,农村老师“山里教书,城里居住”,但对取消山区教师津贴不满意。下乡支教的老师也反映支教政策未完善
目前从化老师最满意的是,工资同公务员拉齐了,住房公积金也落实了。由于“村小下山”,各乡镇学校到从化市的距离,都在十多公里到几十公里之间,这令老师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许多老师开始去从化考察楼盘,仅良口镇善施小学就有60%的老师在从化供楼。
吕田是从化北部最边远山区。镇中心小学巢叶份老师在从化城区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月供1000元左右。她说:“那里有城市的文化氛围,有好学校,过几年孩子在从化上中学,可以接受到好的教育。”自从落实了公积金,打算在从化买房子的老师更多,毕竟从化房价还算便宜。现在老师们非常认同这样的模式:在山区教书,在从化购房,将父母孩子安置在从化,自己每个周末去享受现代城市生活。
老师们不满意的是,为什么把山区教师津贴取消了?
吕田中心小学夏老师说,以前有山区教师津贴,每半年发500元,不知为什么取消了?很多老师说,如果在城市和山区当老师,收入并无区别,以后谁还愿来?还有班主任补贴,20年一贯制,每月50元,从来没涨过。“细水长流嘛,慢慢涨,只要让我们感觉受到重视就可以了。”老师们说。
从城里派遣老师到农村支教,对提高山区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支教老师反映支教政策未完善,建议设立支教津贴。李志荣是2008年9月从广州市23中学到从化良口中学支教的副校长,他说,广州或从化有很多具有高级教师资格的人,因学校指标满员未能受聘,如果政府给出鼓励性政策,这些教师有可能为山区所用。
一位支教老师还建议完善支教福利政策。他说最近自己生病了,在山区当地看病买药,结果只能自费,不能拿回广州报销,因为广州市医保尚未打通支教渠道。他说:“山区空气清新,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交通方便,100公里左右距离已不是问题。如果政策力度到位,还是有人愿意到山区支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