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广东农村学校今年或启新一轮布局调整

网友投稿  2009-04-03  互联网

        曾经,学校就在家门口,但前几年开展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上学要走几里路,有的学生要到学校住宿,部分家长和群众对此有意见。这到底会不会违背群众的愿望?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分管基础教育工作的省教育厅巡视员刘育民。

         部分家长有异议这很正常

        记者:你如何看待部分家长对布局调整的议论?

        刘育民: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对学校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调整。学校的调整势必会调整部分学生入学的学校,涉及到部分学生的利益,部分家长或群众提出疑问或反对,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布局调整后,能不能保障学生有书读、读好书,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不排除一些地方在前几年开展布局调整过程中,采取一刀切或简单化的办法,造成部分学生上学难,群众有意见。这是“普九”之后,义务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逐步理解、接受的过程。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布局调整?

        刘育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提倡“人民教育人民办”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实行“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管理体制,村村都办有学校,出现“办学办在家门口”的局面。很多村办学校教室简陋,有的在临时搭造的棚子里上课,学生自带桌椅板凳。90年代后期,中央改革税费体制,镇村财力根本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001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村村办学的格局已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原先村办的小学很多规模小、校舍简陋,为了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巩固“普九”水平,开展了布局调整。

        保留下来的学校条件改善

        记者:布局调整是不是意味着要撤销学校?学校撤销后,学生到哪上学? 

        刘育民:布局调整是整合资源,有些学校可以合并为一所,有些将高年级学生并入中心学校,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地撤销。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交通不便的地区保留了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导致学生失学和辍学。对规模小又不能撤销的学校,可将高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低年级仍然在原来学校上课。

        记者:这样调整,基层群众能理解和接受吗?

        刘育民:不可否认,布局调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学校,虽然可以适当集中优质的资源和财力把学校办好,让农村的孩子从农村走到城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相对较好的学校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

        对一些孩子来说,上学远了,要考虑路途安全。如果住宿的话,对政府来说就要增加校舍建设和生活设施的投入;对学校来说,要增加管理的难度;对家庭来说,需增加一定的负担。这些问题,我们不是没想到,而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觉得利还是大于弊。开展布局调整,看起来各级政府要掏点钱,要增加投入;但是从长远看,调整以后, 学校数量减少,学校人力成本投入减少,管理成本也得到减少,保留下来的学校得到改善。

        学生的补助标准逐步提高

        记者:小学生住校园,生活能自理吗?

        刘育民:学生住宿,给学校增加不少管理的难度,初中学生住宿在生活自理方面一般没有大问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鼓励住宿。小学高年级学生住宿,确实需要有生活指导老师帮忙照顾。但有些地方由于交通方便,有公共汽车接送,很多学生没有住宿。

        记者:学生住宿或往返会不会增加家庭负担?

        刘育民:这是肯定的。为减轻家长负担,省财政从2008年起提高了人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子女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200元,省还将逐步提高补助标准。部分经济较好的村,还对学生上学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

        新一轮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记者:听说省里计划启动新一轮布局调整?

        刘育民:没错。我们的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保障少年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计划生育实施效果明显,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农村小学生急剧下降。新出现了一大批几十人的学校,有的只有10多个学生,有的已很难招到学生。

        对这些学校,很难给它们配齐各种功能室,也很难配齐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科目的专业老师,也就很难保证让这些学校的学生接受良好的公平的教育。要让农村孩子“读好书”,必须开展新一轮布局调整。

        记者:启动新一轮布局调整,有没有具体的计划?

        刘育民:最近我们组织人力到粤西、粤北等一些地方进行调查,具体实施意见正在研究讨论。初步的设计是以县为主,由县按镇为单位进行规划,逐镇推进,逐镇验收。把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也要与创建教育强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布局调整作为强镇验收的前提。

        比较理想的话,是今年能启动布局调整。当然,布局调整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好几年的努力。

        ■专家观点

        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撤并的主要动力

        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善光

       “撤点并校 ”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和总体结果都是好的,通过整合,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但政策的执行过程有些地方操之过急,带来了一些弊端。之所以会有这些弊端,是因为我们政府制订政策还不够从实际出发。我们要科学发展,要真正落实为人民大众的实惠,就不能生硬地去理解一项政策。集中优化教育资源是好事,然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很多孩子辍学,那是否执行这项政策就需要反思了,“这是一个当地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权衡的问题。”

        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是这项政策的主要动力,“边远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几个人一个班的学校也不利于教育,所以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实际情况顺其自然地制订政策。”

        ■网友反应

        截至昨日傍晚,在搜狐网《“撤点并校”利大弊大?》的辩论话题中,认为利大于弊的“正方”有2998人,他们认为撤点并校可以更好地优化办学资源,也能避免办学点只拿工资不干活的人来占用教育经费,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平等的良好的教育。而投票“反方”的网友有8852人,大多是深切体会到农村孩子因为“ 并校”带来的种种不方便和压力。

        网易网友“ 冷峰”是一名农村教师,他的意见代表了众多支持并校者的立场,可以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的方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我认为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不并也得并,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解决并校带来的弊端,在贫困地区,边远人口分散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允许学生用交粮交物方式充抵生活费,学校切实做到不要赚学生一分钱,加大政府投入,让那些学生真正感受到希望,让那些老师有信心也有条件献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本报记者谢苗枫 谢庆裕 实习生蒋哲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04-03/14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