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瓶颈

网友投稿  2009-03-10  互联网

        随着我国沿海部分省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应尽快打破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瓶颈”,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管理体制应理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高集团二厂工程科科长张全民说:“就目前政府管理体制来说,高职教育归高教司管理,职教司管得很少;中职教育中的职高、中专归教委管理,技校归劳动局管理。这种分头管理、交叉管理的体制使得职业教育无法充分发展。”
  张全民介绍,在河南郑州等地,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很快,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打造职业教育的航母,不仅有利于创造职教的品牌,而且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办学水平,这应该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受到分头管理的体制限制,有很多职校虽然有联合办学的意愿,却苦于无人牵头以及体制的限制而难以成行。
  针对这一问题,民进中央提出,建立由教育部牵头的管理协调机构,对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统一分类归编,以打破职业教育条块分散管理的格局。张全民代表提出,应放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高职接轨或联办的禁锢政策,允许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适当的技能考核直接升入高职学习,或在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办“3+2”的办学模式。从纵向发展中理顺体制。

  投入经费需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很多职教中心都拥有了“国家重点”的帽子,但从教育部门获得的经费有限,经费投入欠缺是职教中心的普遍现象。加之政府投入并没有形成制度,职教投入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很低,很多地方仅在5%左右。
  “另外,技校的生存依存于企业,企业经营状况好就多给钱,没钱就不给。前些年众多国企举步维艰,很多技校招不到学生,没有运转经费,跌入困境,一些学校仅是一块牌子养着一批技校老师而已。”周洪宇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说,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城市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民建中央提出,应推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参与,建立开放性、多元化投入的办学体制。
  民建中央的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仪器设备值、图书数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等指标均远比国家规定低。如教育部要求学生人均校舍面积65平方米,实际上全国平均只达到30平方米。图书数量要求每个学校藏书20万本,但实际上在湖北省平均每年每个学校只能购书100多本。尤其是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集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师生比率低,国家规定比率为1∶12,以湖北省为例,2008年只达到了1∶24,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软硬件严重滞后的问题,民建中央呼吁,应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并科学测算不同职业教育专业的投入成本,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补贴标准。

  人才培养更务实

  但是,有代表委员指出,某些职校还承担着义务教育的任务,办学理念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升学为导向,使得职教的发展偏离了本来的方向。“现在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短缺,但是也有职校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存在,为什么呢?还是培养的方式有问题。”张全民代表指出,职校的发展必须紧贴市场需求。
  民建中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应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放在突出位置,以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为此,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应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适用性,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教学研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以国际国内技术标准训练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企业典型,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增加办学投入的积极性。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03-10/14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