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吉林榆树发挥农村办学主渠道作用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5-14  互联网

        未成年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而学校教育乃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关键。1995年,榆树市就立足市情,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的作用,从农村的办学实际需求出发,以省级办学模式改革示范校--闵家中学为龙头,不断研究和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近几年,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符合农村实际具有榆树特色的未成年人教育改革之路。

           一、确立“三个三分之一”培养目标,实现未成年人教育理念创新

        所谓“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升入上级学校;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分流教育在校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回乡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在校培训,掌握技能,实现劳动力转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普遍地存在着“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的倾向,把办学与教学的着眼点都放在了有希望升学的一部分学生身上,把目标盯在升大学这一部分学生身上。然而,升学毕竟是少数人,对与多数升不上上级学校的未成年人咋办?再有,榆树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许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新机械的引进,都需要广大农民有知识、有文化。同时,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效益型农业的不断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输出经济,也需要农民有一技之长。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是能够读书识字,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相关技能的培训,需要教育来指导生产实践。

        鉴于此,榆树市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不调整办学方向,不改革办学模式,未成年人的教育就将越办路越窄,走进办学的死胡同。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开始了办学模式改革的探索。2002年末,市委、市政府在闵家中学召开了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暨基地建设现场会,明确了农村学校“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的未成年人办学方向,使农村教育走上了为上级学校培养优秀毕业生,兼顾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轨道。这是对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的重大改革,可以说是榆树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解决未成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渠道。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榆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它符合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发展的实际,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

        二、推广“三教一体多元化”办学,实现未成年人教育模式创新

        “三教一体多元化”是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办学模式。目前,该市农村初中普遍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劳动技能全员渗透教育、农业科学实验教育,职业技术分流教育,以及职普对接。

        在未成年人基础教育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普九”成果,牢牢抓住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升入上级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抓高考升学率,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技能和本领,从而确保了全市高考升学率和高考质量稳步提升。

        在未成年人职业教育上,各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实践基地这个有效载体,通过对初一、初二的职业渗透、初三分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开设了家政服务、种植、养殖、农财、家电、计算机等课程和职业技术班,对升学无望或辍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分班编组,利用基地开展教学、科研、生产活动,进行“绿证”教育。使这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走出去可以凭借在校掌握的一技之长顺利就业;截止到目前统计,全市有11所初中与上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职普对接、联合办学。如环城中学与长春中铁十三局、长春市轻工技校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三年来,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闵家中学通过分流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外地的成为企业骨干,服装裁剪班毕业的学生有的已成为质检员,向白领阶层发展。回到农村的毕业生有的成为了种植业大户,有的成为了养殖业大户,有的成为了运输业大户,有的成为致富能手、有的成为了农村重要的经纪人,他们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者和建设者。

        在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上,主要是利用农民学校、科技培训班等教育阵地,对走出校门的两个“三分之一”学生进行再教育。这种继续教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合全市劳务输出经济的发展,对那些准备要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法律、家政、礼仪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仅2004年就转移2000多人;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双周日、农闲时节把失学或毕业的未成年人组织到学校,对农村正在开发的项目和产业进行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近两年来,共有3000多人通过培训学习,搞起了种养殖业,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三、建立示范培训实践基地 实现未成年人教育载体创新

        基地是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和未成年人教育的有效载体。示范培训实践基地建设解决了"黑板上种庄稼、学技能、搞实验"的问题,使农村的具体实践与课本得到有机的结合。

        建设新型农村中学 为实现“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该市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三年多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2.2亿元,其中向上级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解决危倒校舍面积7万平方米,新建、翻建、维修校舍27万平方米。投资2400万元,建设微机室102个,装备微机4100台,使全市中学及中心校微机室建设率达90%以上。通过开展"扶困助学"对接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实行重点高中指标生制度,解决全市52所村小办学薄弱等情况。2004年,全市在农村中学普遍实行"一校挂三牌",即校名、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村文化技术学校;还确立了农村初中具有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职能,为未成年人的学习与培训提供必要的基地保证。

        建立科学实验基地 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与乡镇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搞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加工业,并注重高科技、高效益。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上,开设市场需求能就业的职业技术班,搞订单教育,并采取长短结合、联合办学等形式,使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示范基地2个,长春市级示范基地6个,榆树市级示范基地9个。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学校实践基地的投入,几年来,全市共投资200多万元,争取长春市奖励资金120万元,使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保证。

        组建农村综合高中 为了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在原职教中心基础上组建了榆树综合高中,并赋予了综合高中职教、普高、职普对接、劳动力培训四种职能。职教职能就是开设职业技术班,针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生后直接就业;普高职能就是学生学习高中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可参加高考;职普对接职能就是初高中分流的学生到综合高中就读,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毕业后走对口升学的路子;劳动力培训职能就是举办各类培训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2004年把综合高中纳入高中招生计划,目前在校生突破了1,800人,三年多来,全市职业学校通过对口升学有355人考入上级职业院校,幼师、服装、畜牧等几个专业的学生全部就业。现在综合高中还与长春5家职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成为未成年人就业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总之,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榆树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未成年人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日益增强。农村的特色改革教育不仅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使升学率逐年提高,而且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同时也为控制农村未成年人失学,以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8-05-14/14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