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按理说,择校将不再是难题,可今年的择校大战依然高烧不退。当“有书念”不再成为问题后,人们纷纷要求“上好学校”……
一位学生家长的择校经历
玄武区李女士的女儿今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孩子上六年级,最近课程非常紧,每天都要五点多才会放学。李女士一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每晚轮流帮她复习。谈起即将到来的“小升初”,李女士强调:“我们孩子成绩非常好,她肯定是要择校的。”
教育部早有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就近免试入学。按照规定,李女士的女儿原本该上家附近的梅园中学。
对此,李女士有些不满意:“成绩一般倒也算了,但能上更好的学校不去争取,那太可惜了。”一有这个打算,李女士一家就为孩子择校的事忙开了。
整理孩子四到六年级的素质报告和各类获奖证书,一张张复印,按年份排好,装订成册;
写简历,请任课老师写推荐书,把材料汇总后,编辑分装;
加入网上最火的家长论坛,每天上网查询学校最新资讯;
“除了上班就是忙孩子择校的事。”李女士说,这些年来,她的女儿为了保持班级前三的排名,也没好好过过一个周末。上奥数班、补习班、培训课、参加各类竞赛……厚厚的一叠获奖证书让李女士的择校标准定得挺高——
“成绩越好,越要择校,越要择好校。”在李女士看来,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的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离家不能太远,学校软硬件水平、师资力量和校风都要好,而且还要保证孩子能进快班。
资料找齐后,李女士的择校之路才算正式踏上了征途,马上要开始的是一家一家递送材料。
记者和李女士一起来到某中学招生办现场,一溜长长的队伍里,挤满了老、中、青三代。他们或拎或抱着一大捧证书和材料,焦灼地期待着坐在桌后的老师收下这些辛苦搜集的材料。排了一个小时队后,李女士的材料被学校收下了。
显然不是每个家长都像她那样幸运,队伍里一位经验丰富的家长向其他人面授机宜:“家长在选学校,学校也在选学生。在选择学校之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学校。选择合适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李女士顾不上停下来听这些,她马上要赶到下一个重点中学的招生现场。不过,一个月来的努力已经忙出些眉目,她告诉记者,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昨天已经通知让她们去签约了,十三中和二十九中都要三月底才有消息。
李女士算了笔账:“像我家孩子,已经有名校答应免1.5万元的择校费。”面对这样的优惠,李女士还是有些犹豫,全家人最想参加的还是南外摇号,虽然南外面向全市招生,中号机率很小,但毕竟含金量最高。李女士很无奈,“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只想好中求精。”
对策:让更多学生享有同等教育质量
李女士的情况绝非个例,学生成绩越好,面临的选择越多,家长就越害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有书念”不再成为问题后,人们纷纷要求“上好学校”。
择校,意味着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择校大战,突显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教育界相关人士认为:“如果说教育经费的不足,配置的不公导致学校之间的发展有差异,那么择校大战则加剧了教育不公。对于家长来说,高额的择校费用令工薪家庭和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只能选择对口入学,而这样的对口学校往往就是薄弱学校;对于学校来说,名校往往不仅能享受优质生源,还能接纳一笔笔择校费,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学校软硬件的建设,而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一没经费二没优质生源,长此下去,必然陷入好学校越好,弱学校越弱的怪圈。
面对择校热,为了更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除了资金支持,南京还动员各方面力量助力教育发展。据悉,今年,全市向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由“十五”期间的每年9000万元左右提高到1.5个亿,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部化解,继续实施“千名农村教师进城免费培训工程”,继续推进教育“跨江发展”。此外,今年向职业教育的投入,也由“十五”期间每年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加速推进示范性和特色型职业学校建设,促进全市职业教育“提档升级”。此外,全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从“数量快跑”走向“质量深耕”,进一步提升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
市教育局相关领导表示,教育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南京要建设“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和“教育名城”,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在孩子享有平等的就学机会,更要让他们真正享有同等的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学有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