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4日举行的政协教育界讨论会上,委员们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公平”。全国政协委员、安徽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直言,“教育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
政协委员表示,我国地域广大,教育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实现县域教育公平是基础和保证。
广大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了,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均衡化发展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今年两会开幕前,记者曾走访位于北京门头沟的田庄小学,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当时有19位教师和50多位孩子。
教师高连银说,作为山村小学,除了硬件不如城镇,最大的问题还是师资。“好老师都想办法调走了,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没人愿留在这山沟里,都托关系找人往城里调。”
“以义务教育体系承载的我国基础教育,不能成为教育不公的‘重灾区’。”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表示。在当天举行的政协教育界讨论会上,委员们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公平”。
高额择校费折射城市基础教育不公
“谈到教育不公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李和平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此感触颇深:“城乡差距、城市间学校差距、地区间差距都很明显。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择校费,现在读个名高中,择校费一年花一两万是少的,但一个农村学生一年只要一两百元,差别上百倍。”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委员认为,教育上的不公,容易造成一个人起点的不公平,目前基础教育上的不公使得农民子女在求学、就业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城市中还容易引发农民工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
王东林委员认为,基础教育归属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他们应该轻松地走进校园。“然而,在择校的压力下,校园生活难以平静。随着择校费的一路高企,重点校越来越豪华阔绰,薄弱校则日益捉襟见肘。”
择校的弊端都有哪些?在王东林委员看来,一是带来了严重的教育不公,由于择校需要交纳高昂的择校费用,工薪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被重点学校排除在外。二是加大了资源配置的社会总体成本。为了应对择校,人际关系全面启动,家长、孩子疲于奔命。三是近年来,原有的重点中小学纷纷“转制”,办“校中校”,收取高额学费,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四是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教育财政上向重点校倾斜过多,使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流向好学校,而对薄弱学校关注很少,人为地拉大了校际间的差距。
基础教育不公主要在农村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表示,当前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除了教育投入不均衡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蔡志君委员说,城市基础教育教师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从年龄上看,农村地区教师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而发达城市基础教育教师普遍达到本科水平,有的重点学校教师学历已在向硕士、博士“演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蔡克勤对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很不平衡: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择校热持久不衰。城乡二元标准造成城乡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高,积贫积弱现象尚未改变。
蔡克勤说,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第一难题。农村学校经费投入与城市相比差距仍很大,教学设施简陋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特别是在农牧区,由于条件艰苦,大部分教师工资很低,没有住房公积金等相应的经济保障,地方性财政津贴也难以完全到位,造成优秀教师严重短缺或流失。教师缺编现象普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量缺编。
教育公平不是搞“一刀切”
在李和平委员看来,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不公的问题很多是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搞‘一刀切’。”
他认为,教育公平不应该是把好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在安徽,当地采取的是让“优”更“优”,在此基础上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目前薄弱学校存在硬件软件上的问题,我们每年在教育投入上都会适当对其进行倾斜,但软件的问题最重要,也最难解决。”李和平说。
据他介绍,师资的平衡是基础教育公平中最难的一环,“硬要安排一流的教师去薄弱学校,在执行上困难重重,难度比较大”。他认为,学校管理者的能力问题也十分必要,每年安徽都会从名校校长中抽调一部分去薄弱校当校长,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薄弱学校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表示,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要全部实现公平,而是先要“有”。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体制下,短时间实现教育完全公平并不现实,应该先要保证所有的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子女都能够在义务教育上“保质保量”。
葛剑雄委员建议,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对增加教育经费、合格教师、修建校舍等,地方财政无法负担的,应由上级政府或中央政府列入预算拨付。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确定与拨付,应适应人口流动的现状。各地根据实际人数向主管部门结算义务教育经费,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拨款按实际人数调拨。地区差额由学校所在地区政府补贴,特殊情况可向教育部申请补助。
“在户籍制度尚未取消城乡、城镇、地区限制之前,对初中的大部分时间已在当地就学、并达到升入高中的基本条件的学生,应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接纳他们入学。”葛剑雄表示。
蔡克勤也提出建议,中央和省(区)级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牧区的投入,国家要尽快根据教育公平的原则制定各类学校的建设标准和办学标准,加大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并要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国地域广大,教育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实现县域教育公平是基础和保证。广大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了,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均衡化发展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事实上,完全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首先应该保证最低的底线。”葛剑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