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助力经济发展 建设和谐安徽 我省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网友投稿  2008-01-31  互联网

        省十届人大召开以来的五年,是安徽教育快速、持续、和谐发展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安徽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始终坚持教育为江淮崛起服务,为建设和谐安徽服务,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五年来,我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并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验收,标志着我省“两基”工作进入新阶段。我省始终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两基”各项指标在全国“二片”地区始终领先。截至2007年底,全省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81%和98.63%,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两基”的全面实现,为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夯实了根基。

        高中阶段教育强势扩容。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2007年底,全省普通高中数增至786所,招生数增至45.13万人,在校学生数增至128.8万人。中职教育实现连续五年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省中职招生数突破40万人,年增长幅度均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2003年至2007年,省属普通高校从59所增加到91所;招生数从11.46万人增至25.2万人,以上各项增长指标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到20%。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建设、缓解就业压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愿望、造就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投入持续加强 教育建设整体推进

        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投入与建设实现了优先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成效显著。全省共投入资金33.6亿元,新建校舍840万m2,改造危房823万m2。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2.34亿元,批复建设项目学校413所,土建面积42.99万m2。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430所农村小学配备了800多万元图书、体育和音乐等器材。筹集3400万元,重点指导全省500所农村薄弱初中建设工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投入资金1.4亿元,建设176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01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614个计算机教室,“农远”项目覆盖全省71%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高校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学位建设和重点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成绩显著。安徽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8所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级示范院校行列。

        教育管理成效显著教育改革成果丰硕

        五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我省按照“一破三立一建”的模式,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县级政府统筹本地教育的职责日益强化,此举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分级管理,以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成雏形。“以省为主,省市共建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发展与规范并重,民办教育焕发了勃勃生机。先后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等13所民办高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所,10所本科院校引进民办机制开办本科独立学院。

        组建职教集团取得了突破,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迈开了实质性步伐。2006年5月,成功组建了第一个职教集团“安徽省汽车工业教育集团”,首开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先河,目前以中专学校为龙头已成立了汽车、经济技术、化工和医学卫生等4个职教集团。

        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中小学校全面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实行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自主命题,为广大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的考试录取环境。

        教育为经济发展助力 教育为江淮崛起添彩

        我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目前,省属高校理、工、农、医、管理学类的硕士点数所占比例已达67.5%,本科专业点数所占的比例达66.1%,高职高专现设专业覆盖国民经济的全部19大类,电子、制造、材料、环保、旅游等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类专业点比例已达到70%。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省属高校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有较大提高,新增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合同290项。2005年以来,已先后与有关市共同举办了4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累计签订正式合作项目680项,有力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新模式。开展农科专业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定向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面向基层和农村,尤其是卫生技术人员比较紧缺的贫困县、山区县,定向招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干部后备力量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教育民生工程稳步实施 教育公平和谐全面提升

        2007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结合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省城乡同步实施“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是其中两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实现了少年儿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历史夙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全省免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费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支出33.49亿元,获益学生900多万人,135万名学生获得了免费提供的教科书,2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费。下达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9.9亿元,完工面积193.25万m2。2008年,教育民生工程由2项增至3项,全面实施对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这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是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权益的生动体现。

        2006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在3年内基本解决市、县城区内的择校问题,实现城区中小学校相对均衡。各市、县(区)政府按照要求和部署,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铜陵市提出“面向每一位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均衡配置人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办学水准大体相当。“铜陵现象”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10月,教育部在铜陵市召开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研讨会。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赴铜陵考察均衡教育,她指出,铜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要认真总结和推广。

        我省把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问题,作为力促教育公平与和谐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全省17个市确定了276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方便他们进城就学,并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不收借读费,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一视同仁,在评优奖励上同等对待。

        回顾过去五年,安徽教育多姿多彩,可圈可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展望未来,安徽教育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现新的跨越,为建设和谐安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8-01-31/14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