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留住好老师 多点人情味:农村教师有多少期盼?(图)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1-21  互联网

  编辑絮语

  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物质和精神生活普遍匮乏——这恐怕是中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的写照。他们默默地坚持感动着无数善良的人们,然而他们的呼吁、他们的盼望,也常常因为声音的微弱和渠道的不畅而被忽略。本期“读者”栏目集中发表农村教师的文章,关注他们的思考和呼声。也许他们写得不够流畅、优美,但他们反映的问题足够真实、紧迫。我们愿意倾听,并且传递。

  农村教师盼盼盼

  观察篇

  什么是“合适”的农村教育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教育办公室  雷印迎

 
农村孩子的梦色彩斑斓

  笔者曾读过一则报道,新学期开始时,为了“一个都不能少”,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中学组织百余名教师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劝回了110名将要辍学外出打工的学生到校报名。笔者所在的中学,本学期也有十几个学生“辍学”,调查得知,他们是到外地的技校读书去了。

  还地桥中学准备辍学的学生超过了5%;笔者所在中学的学生自发地离开尚未念完的初中,到技校学习。据笔者了解,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存在。出现这样的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农村。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共同的规律,但是,也不能否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素质教育虽然倡导了许多年,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考转。教学看起来是面向全体学生,其实面对的只是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忽略了文化课成绩中下游的那部分学生的愿望和要求;促进的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智育”的发展。农村初中的孩子,在初二的时候,成绩、志趣、特长等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分化。到学生学习成绩分化最严重、也是压力最大的初三,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对文化课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时,必须对这部分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留在学校。但是,一些学校仍把“所有学生考入高中甚至重点高中”作为唯一的施教目的。导致老师要么对他们实施“高压”,要么对他们放任自流,这都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也规定,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中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并不要求所有初中学生都要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同样的课程。当前,农村初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与城市没什么区别,脱离了农村实际。在许多农村学校,都没有实施“绿色证书”教育计划。这种偏离了教育目的,违背“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规定的做法,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彻底制止辍学呢?笔者以为,农村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应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之“课程标准”)。决不能把升入高中作为初中学生成才的唯一标准,决不能把中考升学率作为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

  第二,合理制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前八年,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文化课知识的教学,可以在初中三年级对学生进行内部分流:根据学生成绩和自身特点,调整课程计划,增加职业课程,以便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毕业后有从事生产劳动的技术。

  第三,统一配置教育资源。目前,农村初中都配置了劳技室,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职业学习的需要。并且,农村初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师资;同时,各个县市区的职业高中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对分流的初中生进行职业教育的任务。从前,厌学的初中生宁肯辍学也不上职业高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业高中每年要收一千多元学费,这是一般农村家庭承受不了的。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无疑使初中分流生的职业培训有了保障。分流的初中生到职业高中学习,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将相应的经费由初中转拨职业高中,再加上国家对职业高中的专项拨款,分流的初中生几乎可以免费在职业高中学习。这对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完成巩固率、职业高中扩大生源是个三方共赢的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有的男孩子学数理化并不突出,但是动手能力强,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安装比较复杂的机器;有的女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但是心灵手巧,可以缝制出非常精美的衣服,可以烹调出非常可口的饭菜。”他指出,这些学生不应该成为应试竞争的失败者。徐匡迪并不深奥的话,回答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的问题。有专家说,好的教育实质上是合适的教育,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行之有效的教育。不客气地说,当前的农村教育,不适合村建设的需要,背离了农民的需求。只有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才能彻底防止辍学。做到这一点,只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改革农村初中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使之适应村建设的需要,适应农民的需要。

  呼吁篇

  农村教师有“三盼”

  一盼有效的教师业务培训机制。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感到最大的问题是业务培训的机会太少了。由于地处偏远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往往难得有培训的机会。“走出去”或“请进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外面的教师不看好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和现状,加之缺乏组织,他们一般不会“走进农村教育的天地”。其次,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我们也不可能有时间出去学习。

  为了使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增强农村教师的活力和乐于从教的信心,建议有关部门能在农村教师培训上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村学校教师能像城市教师一样接受定期的、高质量的业务培训。

  二盼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教师普遍感到生活单调。整天就是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工作之余,顶多是回家看看电视或者到街上闲逛,精神生活的贫乏导致教师缺少创造的激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农村教师盼望相关部门为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创造一些条件,让教师的压力得到缓解,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盼职务评聘能出台相关的倾斜政策。

  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等许多硬件是广大农村教师比较欠缺的,很多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难得有机会出去讲课,更别提获得奖项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职务评聘上,一般农村教师的竞争力都比较弱。如果硬用一些条件对其进行限制,广大农村教师很难达到评聘标准。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在对农村教师进行职务评聘的时候,能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以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湖北省钟祥市第八中学  王松)

  安得广厦千万间

 
云南某村小教师正在批改作业

  住房是广大农村教师深感棘手的难题。农村教师收入低,学校公房紧缺拥挤,老师们只能许多人挤在一个大寝室里;不少年轻教师因为没有住房而搁浅了婚事。稍有门路的教师大多“孔雀东南飞”,导致农村偏远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种梧桐引凤凰,没梧桐,凤凰怎能停住脚?教师连个栖身之地都不能解决,怎能奢求其爱岗敬业?危改如火如荼,许多农村学校焕然一新,只是教师住房仍无着落,因为上面既不许教师集资建房,也无宽敞明亮的公房可住,教师们只得挤在闲置的教室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教师俱欢颜。愿有关部门加紧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使其既无近忧,也无远虑,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中。(四川省邻水雷公初中  唐运东)

  学校制度能否多点人情味儿

  实行义务教育新机制后,农村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每人每月可增加200至300元,这是政府给教师办的一件暖心窝的大好事。为了让好事办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指导性”的《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可我们有些学校在建立学校制度,落实兑现教师考勤奖和绩效工资发放时,对患病教师缺少应有的人性化关怀。

  考勤制度规定:教师病假一天扣20元,一周内每天扣25元,半月以上停发考勤奖。《绩效工资发放办法》规定:教师因病住院一周以上、一月以内只发绩效工资的70%;一个月以上不发绩效工资。

  笔者认为这样的制度太不人性化了。首先,教师有病就需要治疗,治疗就要花费工资,尤其是患大病的教师,住院治疗往往需要很多钱,这种情况下,哪怕几十元、几百元,对他们都是“救命稻草”。二是患病教师需要精神抚慰,哪怕一丝的温暖都能激起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扣发绩效工资无疑是对教师精神的打击。三是住院看病要扣钱,会引发教师的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病情。四是有的教师因害怕患病被扣钱,就硬撑着,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终酿成悲剧。

  教师考勤制度是“治”那些没病装病、小病大养的教师,而对那些真正患病的教师,学校在制订制度时应多一些人情味儿,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湖北省丹江口市  王珏)

  农村学校为什么留不住好老师

  据报道,某县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有近30名优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调进城里,致使该校师资严重短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学校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入城市,是老师们正常的个人追求,毕竟城市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比农村更好。但如果教育资源仅仅是单向地由农村流进城市,就势必加剧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除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吸引之外,农村教师大量流失,还有农村教育自身的原因。农村财政基础薄弱,教师工资和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有时还不能得到保障;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辍学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教育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教师缺少职业成就感;此外,一些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外流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教师为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就业考虑等,都是造成农村教师外流的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农村教师大量外流的状况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笔者深感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迫切,强烈呼吁各级政府部门“恶补”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师资力量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教学条件,规范农村学校管理,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四中分校  李正华)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7-11-21/14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