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 正文 返回 打印

遵义师范学院固守“乡土味”培养农村人才

网友投稿  2007-10-24  互联网

  今秋,在遵义师范学院校园采访,院长周帆教授的开场白完全出乎记者预料:“我们升本以后眼光更往向下看了;虽然已是本科院校但绝不追求‘精英教育’;我们聘请的客座教授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中学的优秀教师;我们不提倡学生写与现实无关的所谓纯学术论文……”

  6年前,有着百年历史的这所高校从大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按惯常思维,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升格”的遵义师院,会在学生培养和发展定位上竭力攀比“本科档次”。记者随手翻开院办公室桌上一本今年第13期《求是》杂志,一篇反映遵义师院的文章-《立足西部服务山乡》立即让记者否定了最初的采访设想。一旁的院办老师解释:“升本后学校的硬件投入可能超过以往几十年的总和,学校变得更加漂亮现代了,而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却更加注重乡土味了。”

  今年不断从遵义教育系统传来的信息,让学院党委书记袁利民颇感欣慰:近几年在高考中令全省刮目的遵义县一中,80%的任课教师均毕业于遵义师院。遵义县教育局局长贺孝忠评价:“没有师院的好园丁,浇不出一中的红花朵。”今年5月湄潭县面向全省公开招考28名教师,遵义师院的毕业生最终占据其中的22个名额……

  “这是学院坚持立足西部,服务山乡,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优秀本科应用型人才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我们转变办学观念,从两眼朝上到目光向下立足特色,给学校带来发展空间的最好印证。”周帆一脸喜色。

  遵义师范学院很多教师都清楚记得,2001年升本之初,当喜悦还写在教职工脸上时,一场关于学校发展方向的争论也随之激烈展开。

  一种声音:既为本科院校,就不能办“土”了,应完全有别于过去的大专,摈弃50年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传统,转而注重培养精英人才。

  另一种声音则是:学院升格并不意味着改变办学方向,作为地处西部山区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科阶段积累了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丰富经验,在广大农村中学急需大量合格本科师资的情况下,更应扬长避短体现特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一种声音曾经占据主流,一时间,学校盲目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科和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也与国内重点高校看齐。”教务处处长王刚教授说。

  这种对老牌本科大学的盲目攀比、克隆,逐渐暴露出潜在的问题。因为在教学资源及学生综合素质上,这所新兴本科院校显然不具备省内一流本科大学的优势。“这种放弃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教学思维,必然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伦不类,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学校也被人看不起。”一名搞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这样表达他的切身感受。

  意识到目标定位偏差的遵义师院人,开始将“朝上”的目光,坚定地转而向下-坚守自己的传统,面向农村教育,为西部山乡培养合格的优秀本科应用型教学人才。

  这种被学校领导层称之为升本后的“短暂彷徨”和“理念冲突”,最终以第二种声音成为主导而画上句号。学院明确把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山乡优秀本科教师作为办学目标,坚信惟此才能坚持特色、立足西部。

  反复学习十七大报告后,袁利民和周帆特别高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等,“这更加坚定了我们面向西部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基础教育人才的决心和信心”。

  学院放弃与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通用的教材,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老师的评价不仅看他的学术水平,更要看他能不能将教学与我省实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学院还成立基础教育研究所,各系成立基础教育研究室,以西部农村教育为研究对象,近3年来,院级立项的研究课题66项,省级立项33项,成为我省承担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最多的高校。一位叫唐德才的教师感慨:“诸如对《西部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之类的现实问题研究,已成为我们学校一种普遍学术追求。”

  学院对学生提出“五个好”要求,即在校期间,要有一篇联系实际的好论文、一腔好英语、一口标准普通话、一个好课件、一套好的职业技能。在这里记者看到不少似乎不该高等学府做的“小”事: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先写“描红本”;学生都要学“说话”(普通话);种植养殖技术、家电知识等“小儿科”成为学生一专多能选修课的内容。为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把握农村基础教育动态,每个系均聘请一些中学优秀教师做客座教授,定期给师生开设各种讲座;要求学生的论文尽可能与我省实际相结合,不主张去做“林黛玉研究”这类远离现实的选题。

  与此同时,学院也有比一般本科院校更高的要求,比如学生英语过4级的比例必须远高于同类院校,“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农村基础教育的英语水平与别的省区比差距很大。”副院长岑玲教授说,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向下看”,但在教学质量、改善办学硬件上却坚持“向上看”,特别是学生质量铆足劲要和别的同类高校比高下。

  为使毕业生们能在山区扎下根,学生们都会接受这样的精神洗礼:书记、院长和各系党总支书记作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进一步促使学生树立到基层去建功立业的思想;请长期扎根山乡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作报告,以典型的力量让学生认识到奉献山乡教育事业同样大有可为……“学院一切努力,都是围绕为山乡教育事业量身打造高素质人才。”学院宣传部部长陈季君教授说。

  一名已决定回到黔东南农村任教的同学,指着校园内一幅“为人师表,胸怀爱心,争当职业表率”的标语对记者说:“这表达了我和绝大多数同学的真实心态。”

  该校一份就业情况统计表显示,去年,全校1083名毕业生中,有874人在基层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85.6%。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周安政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遵义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4%,其中7成以上都是到基层教育岗位任教,且绝大多数扎根在乡镇。

  “有一种东西永远都不会变,那是永不褪色的师魂,那是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把理想的根牢牢扎在山乡……”从校园广播里,记者又听到了学生们充满激情的诗句。



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7-10-24/14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