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广西:产业扶贫助攻坚 富民兴边显成效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9-13  互联网

  

  

  

  

  宁明县引进宁明德润服装厂,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资料图

  

  

  

  

  靖西市巴泽梯田旅游带动了周边蔬菜种植,图为2018年10月4日巴泽梯田旁的小小南瓜商。陈婧 摄

  

  

  

  

  广西博丰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防城港防城区那良镇,公司旗下的大河肉牛生态养殖基地2017年6月开始运营,一期项目具有饲养2000头肉牛的能力。资料图

  

  

  

  

  朝霞洒满特色农业示范区。卞谦裔 摄

  广西边境地区由东向西有防城港防城区、东兴市,崇左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和百色靖西市、那坡县8个县(市、区),边境线长1020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现有12个边境口岸,5个国家一级口岸,还有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坚持把扶贫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大力实施产业兴边政策,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规划并集中力量发展。

  

  特色产业结硕果

  2016年至2018年底,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7718万元重点支持了8个边境县(市、区)粮食、糖料蔗、特色水果、蔬菜、茶叶、富硒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林业优势产业发展;自治区累计下达8个边境县(市、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9619万元,促进边境地区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推动边境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2017年,龙州县成为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中第一个率先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底,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已有40.22万贫困人口脱贫,239个贫困村出列,“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85.7%,每个贫困村均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边境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扶贫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已形成了粮食、糖料蔗、特色水果、蔬菜、茶叶、富硒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农林优势产业,均选定县级“5+2”、村级“3+1”主导特色产业,且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逐年增长。2019年8月,8个边境县“5+2”特色产业覆盖92%以上的贫困户。

  边贸产业和边关旅游初见雏形。广西边境地区依托千里边境民族风情、边关口岸历史文化、山水自然生态风光等丰富资源,打造边境生态特色旅游走廊。2018年,8个边境县(市、区)接待游客5327.19万人次,同比增长32.94%;国际旅游总收入达11.98亿元;国内旅游收入403.82亿元;旅游总消费499.73亿元,同比增长34.9%。加强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出口能力建设,壮大发展边境贸易。2018年,边民互市贸易额为541.4亿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18%,边境小额贸易1099.3亿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6.77%。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初显成效。一是示范区带动。2018年,8个边境县(市、区)认定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9个、县级示范区32个、乡级示范园129个,吸纳超过1.61万户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产业。二是龙头企业带动。目前,8个边境县(市、区)共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61家,累计吸收和带动41971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三是致富带头人带动。明确所有贫困村至少有3-5名致富带头人,目前,8个边境县(市、区)共培育经济能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致富带头人1491名,带动贫困户创业致富6449人。四是合作社带动。目前,8个边境县(市、区)共登记35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县平均440家,每家平均带动贫困户6.38户。

  

  富民兴边开新局

  广西边境地区始终致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充分挖掘边境资源优势,通过规划引领、群企合作、产业融合、边贸创新等举措,积极实施产业兴边政策,开创了边境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新局面。

  规划引领,选准扶贫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全覆盖为目标,对照自治区的扶贫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要求,按照农林牧三大块分类出台种植业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实施方案、“5+2”产业发展规划和村级“3+1”特色产业规划等,8个边境县(市、区)和453个贫困村均确立了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形成了粮食、糖料蔗、特色水果、蔬菜、茶叶、富硒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林产业。如靖西市立足喀斯特地形地貌实际,把烤烟、桑蚕、水果、养殖“三种一养”作为主导特色产业,在烟区推广烟稻轮作种植,在石漠化山区规划建设桑蚕产业园,在高山地区发展柑橘产业。

  群企合作,利益共享抱团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入股,建立“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经济能人)+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如龙州县投入2536万元依托光伏发电企业实施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投入2350万元依托蔗糖龙头企业委托经营,2018年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3%,率先脱贫摘帽。

  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增值增效。一是农旅融合。利用边境地区山水自然生态风光,依托千里边境民族风情、边关口岸历史文化等,打造边境生态特色旅游走廊。大新县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先天优势,探索出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贫困人口为核心、以造血式脱贫为目的的旅游扶贫新模式,通过将贫困户资金入股旅游企业等参与旅游开发,2018年,有2864户11212贫困人口从旅游扶贫中受益,大新县脱贫摘帽也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和省际交叉检查核验。二是农加融合。依托边境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打造一批市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或集中区,拉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大新县引进总投资3亿元的溜溜果园集团发展青梅加工,年最高加工量可达3万吨以上,产值超5亿元,该加工产业已带动1.1万亩青梅种植,覆盖1280户贫困户并实现每户增收3800元。三是农工融合。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种养扶贫车间,实施“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混合式”等模式的扶贫车间,大量吸纳贫困农民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宁明县建成扶贫车间148个,带动行政村35个,吸纳贫困户9500多人从中获得增收。

  边贸创新,筑起新的产业路径。利用国家对边境城镇与接壤国家边境城镇之间贸易以及边民互市贸易给予的优惠和便利,加强边境贸易能力建设,指导组建边民互助组、装卸队,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边民互市、边境小额贸易等活动,增加收入。2018年,龙州县边民参与互市贸易在册共2.54万人,其中贫困户参与互市贸易在册共8300多人,组建了231个互助组共8100多人,全县互市贸易总量39.70万吨,贸易额完成79.16亿元。

  

  夯实根基促提升

  边境地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基础薄弱、组织化程度低、产业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为推进边境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提升产业带贫益贫能力,今后一个时期边境地区主要将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深入人心的硬道理,只有大力加强交通、水利、电力之类的基础建设,改善生存条件,才能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打牢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的县(市、区),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以革命老区、原战区、边境民族地区的事实为基点,广泛向上级政府、扶贫部门、军事部门、外交系统、各级民委、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请求支援,同时推动粤桂协作政策落地见效,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广东企业到边境地区投资产业项目,大力改善边境基础设施状况,为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服务协作、生产托管等成功做法,鼓励对有条件的县(市、区)整合使用现有的涉农资金设立利益联结工作机制奖补基金,对利益联结紧密、效益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奖补,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由松散的买卖型向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转变,真正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不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产业防范机制,化解产业扶贫风险。产业扶贫风险是产业扶贫要正视的一个大问题,边境地区更要加强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进行评估,提高扶贫产业项目选择的科学论证。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户“按需生产”,加强对扶贫企业的监管,防止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同时,要合理运用农业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引导更多的资源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用好用足保险杠杆作用,降低扶贫产业风险。

  加强境外产业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对外开放口岸前沿优势,加快边境城镇布局和口岸城镇建设,加强与越南的对外产业合作交流,建立长效协作机制,着力解决跨国种养合作企业在国外竞争和抗风险问题,推进合作项目的持续长远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拓宽对外产业合作领域,延伸至种养、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托创新团队、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从选种、育苗、种养、加工等方面推广现代农业。加快特色林果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低产低效改造,提高产量和效益。优化畜牧养殖机构,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扶持建设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加快畜牧全产业链建设。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工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光伏扶贫产业园区等,推动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提升产业聚集。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着力培养懂技术、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供稿)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9-09-13/20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