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农民工不“弃保” 重在制度激励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8-05  互联网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外出务工、流动性大、工资收入低、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少他们是农民工。然而,近来,在这个群体中却出现了放弃社保,换取直接收入的现象。本文来探讨其原因何在,是个体短视,还是政策缺位?

  文/新华社 记者徐蕊 黄浩苑

  企业心声

  夹在员工与政府间,企业也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保费由地税代收,在税务部门的强制征收机制下,企业偷逃员工社保费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近年来,部分企业却频频遭遇员工要求不买社保,直接折现的情况。夹在政府和员工之间,企业也十分苦恼。

  广东省中山市某制衣厂负责人郭长棋说,“全球经济低迷,市场进入休整期,我并不担心害怕,可让我十分困扰的是工人不愿意交社保,要把钱直接拿到手上。甚至还有工人面试时说如果要交社保的话,就不来了。站在工人的角度来说,他们一个月2000多块钱工资,再扣去200多元社保,最后剩下可支配的就不多了。”郭长棋说。

  郭长棋表示:“工人们认为,养老金就像一个饼,画饼难充饥,交给政府不如握在手里。交社保,工人不乐意;不交社保,劳监来查我又违法,我还真是夹在中间为难了。”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短工化的现象异常突出,部分劳动者以短工、零工的方式维持生计,就业不稳定、权益无保障。由于订单不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受到影响,工人赋闲对企业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一些企业也愿意雇用零工散工。

  由此,以“追求高薪”为就业主要导向的农民工选择重新择业,在务工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比较选择,“长漂”现象明显加剧。

  东莞某代工工厂负责人张志兴说,最近,打短工的工人多了起来,哪家工厂接到订单就在那里干一段时间。在现在订单不足的情况下,短工保证了工人们的工作量,而且没有社保扣费,算下来到手的钱比固定工会高很多。而且对企业来说,的确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是不买社保企业不安心,因为不合法,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而工厂里一些固定工人,看到这些短工因为把社保那份钱减一点折现而工资有所提高,就心动了,进而模仿。“我们确实担心,可短工化越来越流行,也没见出什么事,工人们也乐于接受,我们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我安慰说"随大流"吧。”张志兴说。

  个案代表

  转移社保,耗时耗力又钱少

  唐顺元是放弃社保人群中的一员。曾在广东佛山三水区工厂打工,因为工资水平等原因,决定回老家四川工作。

  从2010年开始,养老保险规定不能退保,只能办转移。但是,他去办社保转移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耗时

  耗力

  转保的过程比他想象的复杂,每次去经办点办理,工作人员要求提供的材料都不一样:社保缴费对账单、转出函……总而言之,由于两地办理转出、转入的程序不同,他一下缺一个材料,一下缺一个公章,一下转入地没有接收。

  钱少

  后来他算一算,在工厂打工一年多,每月200多元的社保,再加上只能转个人的那一小部分,加起来也就千把块钱,来回折腾不仅耗时耗力,也耽误了找工作,这一算更划不来,干脆不要了。现在他都打短工,要求把社保钱兑现。

  专家看法

  社保缴费和未来权益的联系松散

  农民工、部分个体户等低收入群体本身抵抗社会风险能力较差,更需要社会保障,但恰恰他们放弃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弃保现象说明当前的社保制度存在问题,无法用执行力弥补吸引力固有的缺陷,制度本身吸引力不足。例如计算不透明,算不清退休后能拿多少钱,个人缴费和未来权益的联系松散,全国范围的流动困难等问题。”

  社保碎片化导致了其无法自由流动,劳动者能带走的只是个人缴纳的部分,但大头是企业缴纳应属于劳动者的那部分。由于我国社保采取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导致企业缴纳部分全部归入统筹账户用于支付现有退休员工养老金,这是农民工没有交钱动力的原因之一。

  专家指出,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保障的特殊性。但社会并没有建立一种灵活的随人口流动而变动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法第64条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然而由于现行的社保管理体制和制度设计不合理,造成了社保转移接续的不可操作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保运作的属地化倾向过于明显,由此导致账户异地转移困难重重。特别在跨省转移,及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过程中,更是步骤繁杂,令人无从着手。

  实现全国统筹的前提是各地社保制度要统一,缴费要统一,待遇发放要统一,在制度统一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应的管理技术支持。目前各地除了社保制度存在差异外,还存在社保信息系统不兼容的问题,也增加了转移接续的难度。在郑秉文看来,社保制度改革重点应该精细化,不应是粗放的完成指标,强买强卖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了,未来应谋划在制度的激励性上下功夫。

  农民工“弃保”

  不仅是“移动”问题

  农民工“弃保”折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数年前,东莞制造业低迷之际,还曾出现返乡农民工排队退保现象。对此,仅仅一句“短视”不足以概括全部真相。“短视”、“从众”的现象固然存在,但农民工决不是傻子。人都是理性的,其决策、行为受到预期的支配,当预期乐观时,他就愿意为未来舍弃部分现在的利益;相反,他就宁愿折现,损失部分利益,也不愿意为未来埋单。试问,现行的社保制度又给了农民工多大的信心?个人缴纳、企业缴纳的钱,谁来保证若干年后,农民工能拿回那些钱,而不被CPI吞噬殆尽?

  更多的人将农民工“弃保”现象归咎于社保的“碎片化”,移动、转保、接续的困难,这也只是部分原因。社保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与农民工“候鸟式”生存状态格格不入。一旦离开打工地,又无法成功转保的话,企业缴纳的部分就化为乌有,企业损失巨大,自己也没有任何得益,这笔“买卖”实在不划算。人社部2008年8月就表示要出台接续方案,似乎到今天仍然没有理顺。

  退一步说,就算移动问题解决了,农民工就愿意缴纳社保吗?未必。按相关规定,农民工的社保个人缴费比例为4%~8%,如果交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五项保险,合计费用占到了工资总额的40%左右。不说40%,哪怕8%,对于月收入普遍只有2000多元、处于“养家糊口”状态的农民工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今天饭都没吃好,谁会管明天喝什么?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除了在技术层面,完善社保政策,克服异地转移的种种障碍;在预期方面,夯实社保大堤,提升农民工对社保的信心之外,更重要的途径在于,从收入的角度,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让他们有足够的“闲钱”可以为未来打算。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增加产业利润,让企业有能力为农民工支付较高的薪酬;给群体赋权,让农民工有与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不只是作为“人口红利”而存在;通过释放城镇化红利,譬如土地入市等,让农民工分享发展成果……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3-08-05/13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