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的提法,从此以后,他们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他们是怀揣丰满理想的年青一代,裹挟在时代急促向前的步伐中,陷入无尽的迷茫。他们生活在城市,心灵却在城市上空飘荡,无法落地生根。
他们创造着城市的繁华,却无法融入这座城市;他们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却发现自己依然身处社会的边缘。
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对现状是否满意,对未来有何预期?作为一个制造业名城,东莞的新生代农民工或许更具样本意义。
日前,针对在莞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第一届公益创投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工余发展计划”项目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历时4个月,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0份。
调查涵盖了个人与家庭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物质及精神生活状况、劳动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及职业培训问题、子女教育、未来发展预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等多个部分。
调查显示,超七成人月薪在三千以下,六成人认为工资基本够花。63%的人认为,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参加培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许多新生代民工在这个城市辛苦打拼的目标和追求。
与上一代不同,新生代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强,他们希望通过工作得以在城镇定居扎根。
调查显示,如果条件允许,超六成人选择留在城市城镇生活,仅26.5%的人选择“回农村老家”。因此,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会越来越好,充满希望”。
(本版只将调查中的主要数据予以展示,其他占比不大的数据将予以省略。)
六成人来莞
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参与调查的农民工中,针对外出务工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寻找发展机会”、“赚钱养家”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这三个选项分别占26.8%、22.5%和23.2% ,“出去见世面”占8.5% ,“在家乡没有就业机会”占8.2% ,“为子女前途考虑”占4.4% ,“希望过城里人的生活”占4.9% 。
对比分析调查结果,希望通过外出务工“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因素占到外出动机的62.9% ,而为了“就业赚钱”的纯经济因素占30.7% 。
针对就业稳定的调查,结果是“一年以下”的占26.2%,“一年至三年”占29.7%,“三年至五年”占16.5%,“五年以上”的占25.4%,可见就业稳定性一般。
参与调查的民工中,进城后“没有变换过”工作单位的占26.8%,占整体比例最大的是变换“1到3次”的,有48.9%,其次是变换“4到6次”的,有16.5%,变换6次以上的所占比例较小。
调查显示,63%的人认为,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参加培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选择“改善社会政策,能够永久居住在城市”的有14.3% ,其次是“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身份歧视问题”、“保险和其他保障”。
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在某些方面提供帮助。38.2%的人希望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提供帮助,选择“收入分配”的有30.1%,“劳动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分别有29.5%和23%,“住房”、“子女教育”、“法律援助”、“民主权利”各占一定的比例。
六成人认为
工资基本够花
对于工作所获得的薪水,月平均收入在“1500-2000元”水平的占25.1%,“2000-2500元”占23.5%,“2500-3000元”占18.2%,“3000元以上”占26%,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工人的薪资水平也有相应增长,但与他们的期望值仍有较大的偏差。
期望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只有1.4%,“2000-3000元”有15.7%,“3000-4000元”有29.7%,“4000-5000元”有23%,“5000元以上”有28.1%。
对每月的收支情况进行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仍属于勤俭节约型,有60.5%的人认为“工资基本够花”,有23.8%的人认为“有较多剩余”,认为“工资不够花”的占13%。
新生代农民工的每月支出主要花费在“吃、穿、用”、“通讯(手机、上网)”、“房租”及“供养家人”方面,分别占30.5%、16%、12.6%和12.6%。其他方面也包括“交通”、“存钱”、“娱乐”等,各占较小比例。
七成人
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参与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为72.2%,“没签但有口头约定”的为13%,仍有11.4%的人“既没签书面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中,有71.6%是由于“企业未提供合同”,28.4%是由于“自己不想签”。
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农民工对社会保险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4.9%的人对社会保险“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有20.3%,“基本了解”的有53%,而“完全不了解”的占17.8%。对社会保险的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参加社保的主动性。
对劳动安全防护措施的调查显示,“防护措施要求非常严格”的占9.7%,“防护措施较为严密”占13.2%,而“有一些防护措施”的占61.4%,也有一部分“完全没有防护措施”,占12.2%。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用工单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意外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医疗费用呢?调查显示,24.1%会提供全部医疗费用,25.7%提供大部分,21.9%提供小部分,“不提供”和“不知道”的分别占5.7%和19.7%。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法律意识也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当遇到不公正对待时,有30.6%的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说明新生代民工的依法维权有所增强。选择“辞掉工作,另谋职业”和“能忍就忍”的分别占25.8%和25.5%,选择“找工会解决”的只占1.1%,“找社工帮忙”只占0.6%。
近九成人愿为
孩子上学倾尽所有
受调查者当中,有150人已生育小孩。其中,62.7%有1个小孩,30.7%有2个,3个及3个以上的分别占5.3%和1.3%。与父辈相比,新生代民工“只生一个”的观念较强。
61.5%的人表示子女是由“自己或配偶的父母”照顾,由“自己或配偶”照顾的占32.4%,此外也有由其他亲戚、托儿所等帮忙照顾。
调查显示,51.4%的人没有把子女带到自己务工所在的城市。子女没有在务工城市入学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教育环境虽好,但收费太高,经济条件不允许”,这一比例占51.4% ;24.3%的家长认为自己“打工地经常变,怕影响孩子上学”;另外,“政策不允许”也有一定的因素。
有48.6%的人有子女随自己到工作所在的城市。对于子女所在学校的性质,是“民办学校”的占42.9% ,“公立学校”为35.2% ,表示不清楚的有21.9% 。
对于子女教育的看法,88.4%的人认为“即使是辛苦也要保证子女能接受教育以及学有所成”。
他们最希望参加
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
调查显示,有67.8%的新生代农民工日常最多接触的是“同事”,“非本单位工作的同乡同学”、“本地居民”、“雇主”各占一定的比例,但也有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社交对象”。
新生代民工业余的休闲方式主要有“在住所看录像、电影、看电视”、“聊天或闲逛”、“上网、打牌”、“看书看报”等,“参加培训”及“参加公益活动”的较少,“去KTV、电影院、舞厅”等较高消费场所的也不多。
参与调查的农民工中,有9.5%的人认为所在企业能够“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其需要”,32.7%的人认为企业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满足需要”,而25.7%的人认为企业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贫乏,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还有28.4%的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活动。
对农民工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有44.8%的人“偶尔参加”,25.5%的人“根本不知道社区组织活动”,21.6%“知道社区有活动但没有参加”,只有8.1%经常参加。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希望生活或工作的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他们希望参加的文化活动依次为“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参加知识技能培训”、“看电影、演出”、“参加文体类比赛或文娱活动”、“提供阅览室、借书等服务”、“参加社会公益类活动”。